天天看点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作者:清水鱼所欲也

彭茂福:地高工作十多年,光荣自豪一辈子!

李席胜:干在辛苦处,建功无言中!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个人简介:

彭茂(懋)福,女,1945年10月生。1983年由灌阳中学调入桂林地区高中,任政治课专职教师。1983年至1984年担任民二班班主任,1984年至1987年担任普二班班主任,1987年秋到1988年秋任政教处副主任,1988年秋任政教处主任(期间兼管团委会、学生会、校保安和女生辅导工作),1989年兼任893班主任。地高任教期间,教过普一、普二、普三,民一、民二、民三、民四、民五、民六,861、863,871、872,881、882,893、894,901、902、904等班政治课。1996年调离地区高中,到桂林地区广播电视大学任政治理论课教师至退休。

李席胜,男,1940年7月生。1983年前任灌阳县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83年调入桂林地区高中任总务主任、工会主席。1988年调离地区高中,到漓江日报社任办公室主任。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成员:秦春林、邓积卿、黄海念,唐国华(摄像)时间地点:2020年11月2日上午,彭、李老师家中

整理:王永清、蒋昌有、范然灿

(一)不管难教好教,我把政治课当作一项事业,而不只是一门课!

采访组:尊敬的彭老师、李老师,您们好!我们是桂林地高(18中)采访组的成员。母校明年建校40周年,我们代表学校和广大校友来看望您们,很感谢您们能接受采访。接下来就先由彭老师开始,请您讲一讲在学校的工作经历。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彭:好的!我叫彭茂福,是政治课专职老师。1983年调到桂林地高后,先后教过普一、普二、普三,民一、民二、民三、民四、民五、民六,861、863,871、872,881、882,893、894,901、902、904等班级政治课。不论是民族班还是普通班,政治高考成绩均列自治区前茅。这是我当政治课老师的基本情况。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哇!那么厉害!我们都知道政治课不好教。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彭:不管难教好教,我把它当作一项事业,而不只是一门课。由于我教的班政治课高考成绩好,就受到区内外同行普遍关注,曾有北京、天津、南京、山东、湖北、江苏等省市和区内南宁、柳州、玉林、百色、贺州、象州等地的学校,以及本地区各县的同行到校来听我的课。

同时,应山东、湖北、陕西、江西、浙江、内蒙、天津、南京、武汉、济南、南宁、桂林等部分省市同行要求,我还和同行组织了三次“部分省市政治科高考备考会",先后与时任平乐中学杨浩林校长、荔浦中学黄锦鸾书记共同筹备组织了“桂林会议"“平乐会议"“荔浦会议",对参会地区和学校的政治科高考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全国兄弟学校政治科教师同行们好评。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我记得,整个桂林地区和桂林市的学校,那三年政治科高考成绩也和我校一样,都名列自治区前茅,外省与会学校也取得了好成绩。这件事,在全国政治科老师中反响很大!

采访组:事非经过不知难!那您是怎么做到的呢?

彭:靠的是“认真”二字!当时组织上百人规模的会议,食宿经费、活动场地、交通工具、生活保障以及保安、导游等诸多问题,都必须向会议所在地相关部门争取支持。与此同时,还要整理、编排、刻写当年的备考资料,来帮助大家理解消化。那时没有电脑,只能用手刻钢板,然后用油印机油印,再用手工装订成册,会议结束即分发带走。虽然难度很大,但我们都做到了。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也正是靠着这种认真与执着,我在地高任教期间,还被全地区高初中政治课教师选举出任桂林地区政治课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与平乐中学杨校长、荔浦中学黄书记共同主编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疑难问题丛书》巜中学政治课课外读物丛书》上下册共六本书,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发行;担任了广西政治课教学研究会理事,参加编写全区高初中作业册,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连续几年负责桂林地市中考政治题、招干招工考试政治题,为桂林地市乃至自治区政治课教学作了一些贡献。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也成为母校辉煌历史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后人珍惜!

彭:谢谢!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二)学生中不论是出了状元还是榜眼,只要他(她)们成了才,都是我最骄傲的!

采访组:我们听说您不光政治课教得好,班主任也当得好。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彭:1983年到地高后,我就当了民二班班主任,1984年招了普二班,又接任普二班班主任,民二班由陈老师接。

在担任普二班班主任三年中,我和教学团队一起紧抓各科教学质量,各科参加奥林匹克竞赛在自治区几乎囊括前两名。普二班高考更是一炮打响,中考正式录取的学生全部考上各类重点大学(清华、北大、北师大、中国科大、上海交大、中山大学等),特别是朱文晖成为当年广西文科“状元”,戴任飞获当年广西理科第三名。应该说,这是地高的一个纪录!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是啊!普二班使桂林地高名声大振,也一直是学弟学妹们的榜样。在我们心目中,简直就是一个传奇。

彭:我还担任过893班高三时的班主任。这个班当时是全校最吵蛋、作风纪律最差、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特殊班级(因为这个班的生源比较杂,大部分是插班进来的,有的是地直机关子女,还有一些桂林市插班生,或者从桂林市别的学校转来的,有些学生在别的学校还打过架吵过事,都很聪明,也很调皮,老师们都觉得蛮难管)。既然这样,学校干脆不下一个升学指标,只希望我带着不出事就算好了。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我倒没那么悲观!心想,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不只是希望不出事吧,都是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期盼的。把他(她)们管好教好,也是我的职责。于是,我和各科任老师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从抓好学生生活纪律、培养学习风气入手,开展学习班内先进个人、校内先进班级等系列思想、学习活动,慢慢地把风气扭转过来了。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等到高考时,893班出乎全校师生意外,给了大家一个天大惊喜,居然有19位同学被各类重点大学、本科及专科录取(其中,罗华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还有考取北师大、北京外国语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也给了家长一个莫大的安慰!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那也是创造奇迹了!教好学生容易,把调皮捣蛋生教好,需要功夫。彭老师您这种“点石成金”的艺术,已经成为母校的传统和精神所在,让人敬佩。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彭:过程挺艰难,但结果是甜蜜的!把每一个人的长处挖掘出来,这也是我们当老师的价值所在。

(三)教育教育,重在育人、贵在育心,要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完善的人格!

采访组;彭老师真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都出彩!您还当了多年的政教处主任、副主任,在抓德育工作方面,有什么经验跟我们分享呢?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彭:有的!从1987年开始到1996年调到桂林电大前,我先后担任地高政教处副主任和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方面也作了很多探索,有的在当时还算得上是大胆之举。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比如,我应蒋校长要求,独立创作了《桂林地区高中校歌》曲谱,得到桂林市文化局、自治区教育厅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指出这是自治区第一个由学校老师中的音乐业余爱好者创作的校歌。

又比如,我大胆探索了在学生中发展党员,为广大在校学生树起了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记得,当年培养和发展了地高第一批学生党员,都是我担任班主任的普二班学生:朱文晖、阳友斌、黄道新、王崛、覃凤均、张寅初。这些学生毕业后,都成了各个单位的中坚力量,受到社会的普遍好评。

采访组:这在当时,是有点类似石破天惊的壮举!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彭:是得靠有点勇气,因为这个事当时在党员中有争议。学生党员之前没有谁提出来过,我提出来以后,有人反对,认为学生凭什么功劳能入党?我就跟大家讲道理:是不是一定要参加哪次什么战斗、什么工程才算功劳,你参加过什么战斗、我参加过什么战斗?都没有啊!我们作为老师里面的党员,就是工作认真点、负责点、好一点,成绩突出一点;那学生也一样,他在学生群里面起了积极带头作用,他学习好,他工作好,他思想好,为什么不可以发展为党员呢?他也是学生这个社会层次里面的先进分子嘛!

这样争论一番,绝大部分党员都同意了我的意见,个别人保留意见,最后学校的第一批学生党员就诞生了。现在他们在各个岗位都很争气。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这在当时,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学生们的表现又给了你信心。

彭:是这样的!担任政教主任期间,我还首创了学生会、团委员干部实行自愿与推荐结合产生的做法,由参选者发表竞选演说,阐述当选职务方案和决心,所在班级班主任作出班主任意见,最后由全体学生无记名投票决定结果。此举效果极佳,后来各班也仿此法选举产生班干,同学们都十分拥护他们自己选出的干部,生活、学习、思想工作都大有起色!

在德育工作特别是学生管理上,我也有创新,就是把中学生守则印刷成册,新生入学时,学生和家长人手一份,让家长密切配合老师严格要求子女,实现家校结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又比如,我在学生大会上倡导:要在自己生日那天,把向父母索要生日礼物的习惯,改成慰问母亲的亲母日(可用写信、电话或制作小图片等形式)。因为自己的生日,就是母亲的苦难日,以此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养成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人民、感恩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德。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这些做法是很好,起得了润物无声的作用。

(四)好的教学出人才,好的管理同样出人才!

采访组:看得出您下了功夫,也敢冒风险,但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在乎个人名利得失。

彭:我是有这种追求的!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利的东西,我都敢于尝试。比如,为了减少评比先进个人、先进班级时主观性造成的矛盾,我主持制定了巜桂林地区高中德育量化管理办法》,把各项参加评比项目全部进行量化,交由学生会组织统计,最后得出先进集体。这一招,也很受学生欢迎,得到自治区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的肯定和表扬。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彭老师的“发明”“创造”真不少,我们采访组都有人“现身说法”了,说明您当年那些创新创造产生了很好成效。

彭:有成效当然好!作为政教处主任,我还协助校长做好年轻教师的稳定工作。比如,周末举办教工舞会,邀请外单位青年职工来参加。因为当时学校地处偏远,青年教工多,校内教学任务繁重,他(她)们很少有时间交往,更没机会与外单位青年人接触。这个活动,有利于帮助他们解决结交男女朋友之事,大受青年教师欢迎,也确实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很多青年教工通过活动遇到了知己知音,组建了家庭,大大稳定了教工队伍的思想,反过来又推动了教学工作。

采访组:彭老师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可圈可点的故事,真是太难得了!对于从事了一辈子教育事业的您而言,有什么最深刻的体会?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彭: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始终以“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为座右铭,与广大学生教学相长,使我的从教生涯收获滿满!如今,我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国、全国各地,为世界人民、为祖国和社会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贡献。为此,我自豪!我骄傲!如有来生,我还选择教师职业,当一名辛勤浇灌、诲人不倦的园丁!

采访组:谢谢彭老师!您的精神,您的事迹,您的成就,都让我们深受教育、倍受鼓舞!希望您多加保重身体,多关心母校发展,多给后人传经送宝!

彭:谢谢你们!也祝桂林十八中(地区高中)蒸蒸日上、更上层楼,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和成绩!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五)后勤工作不显眼,要讲一天讲不完!

采访组:接下来也有请李老师,在校工作期间有些什么有意义的事,给我们讲一讲。

李:我叫李席胜,原来在灌阳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1983年调到地区高中任总务主任、工会主席。我们搞后勤工作的,成天围着吃喝拉撒转。要讲呢,一天也讲不完,我就捡要紧的讲一点,就是觉得对学校有作用的。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好啊,那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当初建校的艰辛经历。

李:大家上课必须要有吃有住。我先讲一下现在地高最大的一座教学楼,那个时候要60多万块钱,就把这个楼搞起了。我就简单讲一下,我是怎么样去要钱的。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为了建这栋教学楼,我两次去北京国家计委要钱。国家计委批了二十万。计委的综合处长说,这是第一次直接向一所学校拨款。然后又去自治区教委要钱。当时区教委只同意给十五万。我为了争取二十万,当时快下班了,我跑步赶去到自治区民委,要求从民族教育经费再增加五万。费尽口舌,区民委同意再增五万,跑回区教委时已快下班。这样区教委二十万又批到了。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得到四十万,回校后又以上面两级各给了二十万为由,要地区行署批了二十万。六十万了!当时建筑成本比现在低多了,又是预制板建材。这样,地高最大的一栋教学楼就建成了。其余教学楼、宿舍楼的修建,就不用多说了。地高带跑道的运动场,也是我请推土机日夜奋战,在原农场荒地推出的,原来的茅草坡地,推成了现在宽阔的跑道、运动场。整个学校的面貌,都大变样了!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李老师这些故事,您不讲,大家还真的不知道。做后勤工作,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李:是啊!我跟你们说个故事:从国家计委要到钱后,我就马上发了个电报给学校,阿拉伯数字20,有个括弧“(20)有望”,意思20万得到了。回来以后有个笑话,龚校长讲,你发了“有望”我们就知道有希望了,怎么只发两个字?我讲,我们搞后勤工作就是要省钱,那个“二十万”三个字,我用阿拉伯数字20加个括弧只收一个字的钱。哦!他讲你那个(20)是20万哦!说得大家轰堂大笑。笑话是笑话,事是真的!

采访组:是啊,每一分钱要得都充满艰辛,办成一件事真的不容易!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六)跑酸腿、磨破嘴我都要做到,关键是要用心用情!

采访组:后勤工作者,都是这样子默默付出的。事后想起,我们要感谢母校、感谢老师,也要感谢学校的后勤工作者们!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彭:他为地高付出了,怎么回事呢?他是随我调来的,调来前是灌阳师范学校的教务主任,但地高这边教务主任满了,就让他做后勤主任。后勤主任好辛苦!

李:在后勤工作上面,我只举这一个例子,其他的大家都提到了。你上课没房子没地方住,就不行!一般的人想不到这个事情,这个地方像打仗一样,打仗首先都要吃饭。

我在地高还有一项奉献就是参与录取工作。因为我在地高,虽说是总务主任,但那几年基本上到了高考招生季节,都被抽去招生办工作个把月,我总要把指标录取完。

那时候中国科技大学有个劳教授,我们地高10周年校庆,把他请来了。他讲你们那个李主任“实在负责”,招生的时候,我们吃饭他都端着饭到我们旁边来介绍这个推荐那个,一到了吃饭他们就来找我们了,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找!找他们无非是推荐我们的考生,希望他们能够录取。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

采访组:这才是真正的无私奉献,已经融化成母校的精神,感染和教育着后人。

李:我们做后勤的,你要讲有什么成绩,哪个学生又得了好多分,考起了什么,不一定直接相关。但在录取方面,我确实做了很多工作。

采访组:您这个工作在幕后,别人晓不得,实际上很关键。谢谢李老师为学校、为学生所作的贡献,学校和学校都将永远记住每一位奉献者的付出。

李:也谢谢你们!我们为学校做了一些事,校友们记得,我们也非常高兴!祝学校40年大庆圆满成功,学校越办越好!

采访组:谢谢两位老师!祝您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万事顺利!

《横塘旧事》之“创校元老”系列:彭茂福、李席胜伉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