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作者:逻辑文史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在这篇文章,笔者就来跟大家讲述这个话题。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图|毛泽东和周恩来

1966年,相关部门突然对重庆涪陵区的白涛镇居民进行“清场”,严格审查镇上的居民,过关者留下,有问题的均被迁移出去。

更甚的是,小镇居然一夜之间就从地图上抹去了,除了当地人和附近居民,基本无人知晓小镇的存在。

本以为小镇就此会落寞下去,但随着一批又一批子弟兵战士搬迁进来,这里又出现了生机。

18年后,白涛镇再次出现在地图上。关于这一神秘而又奇怪的变化终于被揭秘。国内外几乎同时惊讶地知道一件事——白涛镇有“世界第一人工洞体”。

至今,白涛镇的这一人工洞体不仅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还直接让小镇成为4A级景区,旅游类及其他经济由此得到快速发展,跟上了时代的发展快车。

白涛镇在1967年时及此后都经历了什么呢?一切都得从周总理接到的一个神秘电话说起。

1965年10月的一个深夜,正在办公的周总理突然接到一通神秘电话,随之简单地整理衣物,然后便匆匆离开了办公室。

原来,来电者正是毛主席!周总理见到主席时,只见主席表情严肃,未说一句话。不过,他们交换了眼神,就开门见山地开起会来,整夜都在密谈一件事——秘密核工程。

次年,周总理批准了在白涛镇建造中国第2个核原料工业基地的计划,即“三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中央军委为此特别让工程兵第54师所属三个团(代号“8342部队”)负责主要的施工任务。整个工程内容属于绝密级军事机密,代号为816工程。

为了杜绝信息外泄,对外宣称是“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由一个团负责厂区的警卫工作。职工与外界的联系地址一律使用重庆市4513信箱,不允许职工回家探亲、走访,同时职工家属也不能进厂。

除此之外,白涛镇的所有人都要进行严格审核,有“问题”的人一律迁出,小镇的名称、行政单位和辖区被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抹去,从此在版图上消失。

1964年10月,随着一朵巨大的蘑菇烟云于16日15时在大陆的罗布泊上空腾空而起,大陆的第1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味着我们已经掌握了核武器,不再惧怕帝国主义和苏联的核威胁。

既然如此,毛主席等人为什么要进行一次秘密行动,在白涛镇展开816工程?

其实更早之前,毛主席等就已经为了这事做准备,下了一盘大棋。

1958年,中苏交恶初现,苏联自此不断在国际上打压大陆,如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给印度提供武器和资金支援等,且还利用拥有核武器的优势,时刻对我们进行核威胁。

美国方面,从抗美援朝战争起,他们便一直视大陆为眼中钉、肉中刺,如制造台海危机等,给地区和平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图|抗美援朝旧照

此外,1964年8月2日爆发的北部湾事件中,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同越南的海军发生了战斗,将战火蔓延到大陆南部地区,影响到了我们的国家安全和稳定。

在这一不稳定的国际环境因素刺激下,毛主席下决心调整国内战略部署,两次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涉及大陆的经济命脉,不利于备战,为此各省需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战略大后方,以便于应对各种意外。

此后,毛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决定在大陆的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展开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建设,主要内容为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

战略部署逐渐落实后,在作为大后方的西南地区建一个核工厂的计划应运而生,成了“三线建设”中国防工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杨芳德曾是404厂的厂报记者,他见证和经历了“三线建设”与816厂计划的整个诞生及发展过程。

这里提到的404厂,是为了发展国防事业,保证国家安全,国家在甘肃玉门某地区设立的核原料生产和处理基地。

1964年的原子弹爆破试验成功,必须归功于404厂的贡献。既然已经有了一个核原料生产和处理基地,毛主席、周总理等又为什么会提出建设第2个基地的计划呢?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图|毛泽东

之前已经提及,“三线建设”是在受到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以及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下才诞生的。816厂计划的产生,也与美苏有关,杨芳德和潘开太等人的回忆论证了这一点。

动身前往816厂前,杨芳德便在一次内部会议中被告知:因中苏关系发生破裂,为防止“苏修”破坏我核基地,于是决定建立新的核工厂。

杨芳德进一步解释:如果苏联方面出兵,七分钟就能够打到404厂,这是对大陆的莫大威胁。404厂当时就很紧张,火车、汽车日夜兼程,不敢熄火,接到上级命令就离开。

毕业于湖南大学,时任404三分厂技术组组长的潘开太说,他们会定期参加404厂的政治形势报告会,警惕的对象虽然包括了“美帝”和“苏修”,但主要提防的还是苏联,他认为苏联一旦发动战争,使用的将会是核武器,不会是常规的战争。

为了应对这些危机,404厂的资料都被外移,都已拟定了好几个地方作为选址,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在此以前,中央就提出少数国防尖端项目要按照“分散、靠山、隐蔽”的建设原则,有的还要进洞。

毛主席向来喜欢多留一手,提倡“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因为404厂可能是被攻击的目标,而一旦它出现问题,那将是非常致命的打击,所以才提出了建设第2个核原料基地的设想,即实施816核工厂计划。

有了计划和设想,厂区应该设在哪里才安全呢?依照毛主席提出的“三线建设”要求,云、贵、川(重庆尚属四川)、陕、甘、宁、青是“大三线”范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战略后方”。

因此,专家组主要考察的对象是云贵川等地。沿着祁连山脉进行层层筛选,他们最后找到了白涛镇。

白涛镇位于重庆涪陵区东南部,那里是典型的河谷丘陵地带,有作为长江重要支流的乌江经过,背靠武陵山,既可以做到就近取水,也能实现隐蔽敌人追踪的目的。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杨芳德说,他和同事一起来到白涛镇的时候,小镇尚是一片洪荒之地,非常偏僻,仅有的小镇很不像样。因没有地方落脚,数百人就寄宿在老百姓家里,实在住不下人了,便腾出猪圈来,再往里面挤挤……

1966年12月,中央专委第十八次会议同意了在白涛镇建设816厂的计划,出于保密需要和工作便利,决定用“国营建新化工机械厂”作为掩饰。

经周总理批示,工程兵54师主要负责816洞体的施工任务,816厂的建设在此缓缓拉开序幕。

建设核原料基地属于绝密级军事机密,为了使消息不外泄,居住在白涛镇的居民被一一审查,不能过关的人一律迁徙,小镇从地图上消失。

毛主席直接批示,襄渝铁路在此地改线,不走平地走山洞,附近的站点都撤销掉,不设立任何停车站点。

当时的审核有多严格呢?以404厂和816厂建设的参与者舒美为例,不到揭秘时,连家人都不清楚。

1963年高中毕业时,舒美刚好赶上404厂在搭建核反应堆,她报了名,参加了建设。816厂开建时,她被调了过来。据她的回忆,参加建设者大多是名牌高校,1000多人中,名牌学校毕业的就有800多位。

不过,无论是哪一个学校毕业的,又或者是否参加过404厂建设,都要先进行好几天的保密课学习。

而这些都是进入待工作阶段的,在筛选阶段,审查更加严格。舒美说,全家人祖宗三代都被查个遍,连外婆家也包括在内。

潘开太对此无奈地说,因为审查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和成本过高,甚至影响了816厂后来的人事构成,裙带关系特别厉害。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图|816厂老照片

正因如此严格,到816厂正式揭秘了的时候,舒美的家人才知道她之前所参与的各项工作。

其实,如果人人都像舒美一样遵守纪律,消息自然不会泄露出去,不过总会有漏网之鱼,泄密的案例偶有发生。

例如,404厂一职工因保密需要,长期欺骗家人说在西安附近工作,但被老父亲发现后,骂他“在外面乱搞”。为了消除矛盾,他给家里人写信解释,泄露了消息,因此被组织以“泄密罪”判了刑。

舒美举了一个例子,她的档案室同事是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因在外和朋友吹嘘资料转移、战备准备、被下放烧锅炉等秘密而被逮捕。

杨芳德也介绍了同样由于虚荣心而泄密的例子。816厂派驻重庆办事处有一位姓霍的职工,他不经意给子女炫耀“我们单位搞原子弹”,后来被人揭发,被判了好几年的劳改。

杜绝与家人和外界联系,并不是说切断了所有联系,信件的地址还是在的,不过所有的员工都一律使用“重庆市4513信箱”作为收发地址,不能填写其他的线索。

其实职工的管理早已完成了体系化和制度化,但并非人人保密程度一致,816厂的工作人员区别出了不同级别的保密程度,不同级别的在不同的工作区域,彼此间不能穿插。

当然,做好保密工作也有好处,就是能享受到每月13元的保密费用。

正是因为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白涛镇才真正地从地图上消失了。潘开太说,当年为了建设三峡大坝前来调查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白涛镇存在的事。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图|三峡大坝

从员工层面搞好保密工作还不够,警备工作也做得相当到位。

当时有一个警卫团在负责816厂的安全,共有三道防锁线,每一个车间都有警卫员,进出车辆要对好口令,口令常改,对不上的人都杜绝进出。

总而言之,细节到方方面面,816厂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保密单位。潘开太说:“除了火葬场,这里什么都有。”

的确,816厂的各类生产和贸易基础相当完备,公路车队、公安局、学校、医院、面粉厂、酱油厂等应有尽有,可以满足厂内员工们的所有基本生活需求。

在这些比较完备的安排下,他们只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一心一意地完成816工程和其他任务。

据后来解密的统计数据来看,816工程先后有6万多(含1万多涪陵区劳工、1万多全国人才和404厂顶尖技术人才)建设大军参与,8年用于打洞,9年安装设备,总计投资7.46亿元人民币,经历了工程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这4个发展阶段。到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被彻底停建。

参与人员如此之多,投资如此之巨,耗时如此之长,让816地下核工程在完成85%建筑和60%安装工程的情况下,依然是迄今为止“世界第一人工洞体”。

工程的总面积为10.4万平方米,全长为20多公里的轴向叠加,高达79.6米的主洞室,跨高为31.2米的拱顶,洞内的18个大型洞室,多达130余条的导洞、支洞、道路、竖井及隧道,等等,让整个洞穴看起来宏伟壮观,简直是奇迹。

总体而言,洞的建筑总布局犹如迷宫一样,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亦有洞。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基于其总体面积,有人就认为,将山体掏空出来的石渣筑成一米高的石墙,可以从重庆延续到广州。

这么大的人工洞穴,如果真正完成工程了,到底有什么用?

潘开太毫不犹豫地说,816厂作用巨大,除了可以生产核原料外,还能抵挡来自外界的核攻击,洞穴的顶部覆盖层共有200米厚,这相当于可以顶挡住100万吨当量的氢弹空中爆炸冲击力,如果被1000磅炸弹直接命中也能毫发无损。在地震方面,有山体起到支撑作用,洞穴亦能抗住8级的破坏力。

不仅洞体本身的防御能力强,洞穴内所安装的光电控制门是按照原子弹冲击波计算的,一旦电子门感受到原子弹的闪光,便会自动关上。这就意味着,门外的生物都不存在了,门内依然毫发无损。

为了完成这一项空前宏伟的工程,人休息,设备不休息,大家轮班日夜施工,渴了就喝山体中渗出来的水,累了便倚石而睡,晴天被闷得一身汗水,雨天被淋得一身泥垢。

就算是战士们万般小心,因公负伤、因公殉职等意外事件也不时地发生,共有71名8342部队的战士长眠于此,其他为此献出生命的还有近百位官兵。为了纪念他们,国家特别在距离洞穴3公里远的地方设立了一个烈士陵园,以表缅怀。

尽管816厂工程消耗如此之大,能够给国家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随着局势的变化,它终究还是迎来了缓建、停工的命运。

从1977年开始,已经被升任为816厂劳资处处长的舒美,便隐约感觉到国家对核工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她的角度是从工资变化出发,敏感地看出这个“原来排在第一位的行业”的优势已逐渐改变,简而言之,“别人在涨,我们不动”,其他的事业单位如邮电等部门的工资,居然都能赶上他们的了。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一些嗅觉灵敏的816厂干部开始为子女做打算,准备给他们寻找转回地方任职的机会。

潘开太也发现了国家关注度的变化。其一、邓小平认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经济建设才是国家的出路;其二、新上任的核工业部部长并不像以往的部长那样,对816厂非常重视。

果不其然,中央在1982年6月就给816厂下达指示,要求缓建工程。1984年2月,中央再次下达指示,让工程彻底停掉。

由于工程尚未完全完工,因此到彻底停工的时候,始终未能投入生产。再后来,其中极小一部分的洞体被核工业建峰化工总厂用来做仓库,以储存物资。

816厂已经完成85%的建筑工程和60%的安装工程,如此中断,是不是此前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都浪费了?

对于这一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回答。从小的角度来看,的确是得不偿失,毕竟已经投入了很大的资源、时间和人力,这样就停下来难免让人可惜。

不过,从大的角度来看,及时停下来是不可避免的,且利大于弊。

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苏联的衰落和中美关系的和好,的确如邓小平预言一样:“世界大战打不起来!”

1979年,经过多年的谈判与磨合,中美终于实现了建交。而在此之前的几年中,中美的关系并不坏,日本等国家更是闻风而动,提前于美国就与我们建立了外交关系。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图|中美建交老照片

所以,世界大战很难打起来,中国受到威胁的因素,也由“美帝”和“苏修”两超变成了单一的“苏修”一超。

1982年,勃列日涅夫对中国的口吻开始变得友好与缓和,在他去世前不久,他曾在塔什干发表了“塔什干讲话”,话语间不再像之前那样激烈地与大陆对峙,由此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信号”。

1985年,邓小平在10月9日会见到华访问的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时候,让他给刚上位的戈尔巴乔夫传话,转达大陆对中苏关系缓和的关切。

1989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缓和,而就在两年后的1991年,苏联走向了解体,美苏争霸时代结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就更低了。

抓住这些机遇,高瞻远瞩的中国第2代领导集体们做出了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抓住时代机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由此便产生了一个问题,80年代前,大陆的重点发展项目是国防建设;但在这以后,为了经济建设,不得不将国防事业暂且排在后面。

所以,816工程被停下来,不是国家不重视,而是时代已经改变了。当初启动该工程的时候,主要是从国际形势出发,为国防安全考虑的。

毛主席和周总理彻夜密谈,一小镇随之在地图上消失,多年后才揭秘

进入80年代后,一切都已经发生改变,再不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后果将不堪设想。

综合这些,停掉816工程虽然会带来短暂的痛苦,但对长久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那么,816工程就此直接被搁置了吗?不是,国家还是一直关注着它的。

2002年,国防科工委在4月8日正式同意了816工程的解密,将这一段相当神秘的历史面纱揭掉,让人们看看当时的国人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与此同时,消失了几十年的白涛镇又出现在了地图上,可以被人们查找了。

自从解密之日起,将816工程开发成旅游景点的设想便被提了出来。涪陵区旅游局局长李廷勇对此论证,认为有很高的可行性,但是由于需要投资2亿元左右的资金,因此才被迫搁浅。

经过相关部门的不断努力后,2010年4月,816核工程人工洞体最终还是被开发了出来,成了部分开放,且只对国内游客开放的4A级景点。

结语:

很多人热议816核工程的建设,不支持的人认为,耗时耗力,最后还是没有投入生产,实属浪费与可惜;但支持者认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是时代的产物,是第1代领导人想出来的好法子,如果工程真正被完成了,将给国家带来极大的好处。中性而言,凡事皆有利弊,工程虽然最后没能完成,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世界第一人工洞体”的奇迹,是中国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果,值得后人敬仰与珍惜。通过工程,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精神:人心齐,泰山移!世界上就没有中国人克服不了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