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小巷总理孙仙梅: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作者:新锐散文
小巷总理孙仙梅: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同事李向华送来由田晓慧与周永吉所著的《社区书记》,言“传主”孙仙梅女士要我写几句话。对此我多少有些忐忑与惶恐,我已退休,远离社会好几年,许多的话不一定能说到点子上。但面对认识四十多年的“小巷总理”,面对写她的这本朴实生动的书稿,有一些话我又不能不说。

铺开纸要“说话”时,似乎忘记了书稿的存在,忘记了我在书稿上的勾画与旁批。也许,书写得很出色,故事很精彩,人物描写很生动,已经进入了我的脑际;也许,孙仙梅本人就是一部大书,早已在我的心里形成了无形的文字。

我是1982年初毕业分配到宁夏工作的。1983年左右,大约在孙仙梅进入正茂巷居委会工作时,我成了那里的居民。我在宁夏党委宣传部工作了21年,在正茂巷做了孙仙梅大姐近20年的“臣民”。

孙大姐是地质职工的家属,我是地质职工的子弟,本身也干了两年半的地质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地质行业最不景气的时期。因为经济的新的布局与要求等原因,地质工作陷于低迷状态。很多职工无事可干,领很少的基本生活费“待岗”在家。我的四弟,后来在青海地矿系统的几个单位干过董事长的人,当时也没了工作,选择考驾照,想去开出租车糊口。我们正茂巷,有几栋楼住的都是地质部门的职工。天气转热时,未见他们“出野外”,而是在楼下转悠、下棋。知道孙大姐是地质职工的家眷,内心便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对于她的“领导”,便有了几分不计利害的理解,不讲条件的服从。

客观地讲,孙大姐当时进入居委会工作,原初的动因,并不是要“建功立业”,她首先要解决的,是“就业”,是能有点收入,与先生共同撑起家庭。但她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干什么就竭尽全力干好什么;她有美好的人文情怀,有一颗善良的心,对居民的疾苦、困难、危急,感同身受,用心体察,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她有大局观念,时代情怀,弄潮精神,忍受着改革的隐痛,同时捕捉改革带来的美好与机遇,带领居民挺立潮头,主动领取改革的红利。时代潮流推动,组织关怀提携,个人内心的净化与品质的提升,让孙大姐不断完善,不断前进。说她是“小巷总理”,并无夸大之处;说她是平凡人中的杰出人物,实至名归。

在正茂巷的生活中,得到过孙大姐及居委会的很多帮助。我儿子小时候没人带,孙大姐介绍地质队的一名山东大姐给带了一段时间;孙大姐的弟弟弟媳在小区开了间压面铺,那里可以自己带面去当场压,也可以用面直接换面条,这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减少了家庭劳动的强度。孙大姐在小区引进了一家卫生室,孩子小时候毛病多,感冒发烧,即可就诊。

离开了正茂社区,我依然生活在银川这片不大的地面上。孙大姐干得越来越出色,名气越来越大,以至当上了党的十七大代表,我第一时间就得到了消息。我为孙大姐骄傲。

孙仙梅的成长史、奋斗史、成功史、辉煌史,是中国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史的凝结与缩影。《社区书记》写得很好。好就好在,通过给个人立传,为时代立了大传。

《出路》与《群演》,写了中国工矿企业等的转型之痛。中国要实行市场经济,原有的经济格局与管理模式等都必须改变。很多国有企业转型,或从粗放经营转为集约经营;或从国企转成了私企以及合资企业。工人呢?或从正式职工转为合同制职工,或被裁员下岗,走向社会。这是改革的阵痛,是社会向前发展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这个代价一旦落到具体个人头上,那就是一座山,是难以承受之重。但是,几十万,几百万的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不如此,就没有中国的腾飞,没有后来中国人的温饱、小康,没有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没有中华民族不断振兴的伟大梦想。

往回想,从个人角度设身处地地想,那种生活难以为继的痛苦,真正痛彻心扉。

作为居委会主任,孙仙梅必须面对这一问题。当然,作为居民自治组织,没有人会对居委会提出“帮大家再就业”的具体严格要求,但居委会作为居民的“娘家人”,不想方设法解决人的饭碗问题,小区的安定团结、治安维持、绿化美化等等就均难以解决。因此,孙大姐带领众多下岗居民闯市场,他们到农场去种玉米,到影视城去当群众演员。不论现实多么地冲击自己的阶层认知,多么辛苦劳累,多么委屈不堪,只要能用自己的劳动换到钱,一切都不是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孙大姐是组织者,也是参加者。她要去用人单位找活干,要谈判薪资与劳动保护,要考虑大家劳动机会的获得以及圈内的公平,要帮助大家克服思想上的为难怕苦情绪,解决劳动中的交通、午休、用餐等问题,说“操碎了心”,在她这里,就不是一句轻飘飘的赞语,是写实笔法。

《时过境迁》写的是孙仙梅们抓计划生育工作的过程。1982年,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被写入宪法。直到21世纪初,这一政策才做了调整,有了一定的放松。2021年8月,国家允许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是历史性的,是刚性的。不论现在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在当时,所有落实这一政策的努力都应当被肯定。

计划生育是当时的“天下第一难”,孙大姐的居委会本来对此事可以不用花费太多的功夫,因为大量的人都是有单位的,单位用各种行政手段管理此事,但因为当时已有一定程度的社会松动,无单位的人,下岗不怕原单位的人已为数不少,居委会当然遇到了计划生育的问题。孙大姐遇上的,还不是超生一个的问题,一对再婚夫妇,各自分别有孩子,总共已经有三个,两人结合后,还想生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后代,为此,他们找人诊脉,算卦,做足了功夫。孙大姐她们发现后,苦口婆心劝,一趟一趟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法,辅之以爱心与补贴,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没有出现对峙、外逃、暴力、强制等问题,未留下后遗症。时间过了,情景迁了,政策变了,但孙仙梅们的政策情怀与职业坚守仍熠熠生辉。

《社区花园》与《要水袋》,写了孙大姐带领社区干部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针的事迹。

改革开放了,经济发展了,人们有了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单位为职工修的小煤房,居民私搭乱建的小房屋等等,本应拆除,开阔地段,修建花池、花园、绿地。借政策的东风,借环保等部门的推力,孙大姐她们开始美化社区。美化社区,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用自来水浇地,一个月几千上万,这对社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为了省钱,孙大姐想出了拉灌渠水浇地的主意,为了解决拉水的工具,孙大姐求助于消防大队以获取水囊。“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因为有勤劳的双手去浇灌。社区为什么这样美?因为时代在发展,社区工作人员在尽力装扮。

《饺子宴》生动记录了正茂社区接待联合国观摩团的过程。改革开放前,外国人来中国的不多,老百姓能接触外国人的机会少之又少。改革开放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变化了,中外接触的频次增加了。因为正茂社区的工作出色,他们要接待络绎不绝的来访者,其中包括国外代表团。

这次接待,孙大姐动员社区居民踊跃参加,夹道欢迎。社区干部带领代表团成员参观展台展板,参观社区,为他们讲解自己的做法,取得的成绩,政府的肯定,社会的反响。最为精彩的,是她们将这些对中国人的生存生活环境充满好奇与疑虑的大鼻子请进了居民家,让他们与居民一起包饺子,一起用餐交谈,直接地感受中国人生活的变化。百闻不如一见,观摩团的考察是成功的,富有成效的。中国的发展变化,经由这些外国人散播到全世界。这是最为生动有效的对外宣传。

这是一部20万字的厚重的书。记述了孙仙梅书记很多的事迹,除了上面提到的,还有扶危济困,化解矛盾,维持治安,制止吸毒,关爱老人等等。限于篇幅,不展开评述。

混迹于宁夏宣传文化界四十年,自认为对宁夏文学界、新闻界的名家大伽还是了解的。看了《社区书记》两个作者的名字,很是陌生。但看了书稿,却感觉是一部精品。这要么是我已老而昏聩,不了解如今作家的状况,要么是应了那句话,“高手在民间”,田晓慧与周永吉很值得我钦佩。

本书的写法是纪实性的,像通讯,像特写,像报告文学,像先进事迹介绍,像写实小说,但也可以说又什么都不像,只是作者独自掌握的一种文体。看《社区书记》,犹如听熟人在讲故事,讲亲身经历的故事,讲四十年的酸甜苦辣,坎坎坷坷。

作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从一件件事,一个个人去写,却繁而不杂,散而不乱,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中的社区书记去写。一个个零散的故事,完整地塑造出一个平凡而又高大的社区书记形象,展示了一个一步步从底层,从基层走上党的代表大会舞台的非凡人物的奋斗轨迹与心路历程。

作者记述了数不清的人物,他们有声有色,有思想有行动,与“传主”孙仙梅共同形成了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居民群体,使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更为可信,更为丰满,更有说服力与感召力。作者用其细腻的笔触告诉世人,每一个人都是伟大的,都是历史的推动者与创造者。

作者娴熟地把握了细节的描写。比如在《出路》一节,孙大姐为大家送水时,发现两个女工直着腰往前走,为赶进度未撒玉米籽,她说:“到时候两道犁沟长不出玉米来,正茂社区的脸往哪里搁?”她及时纠正了这一隐患。比如《便民服务站》一节,写孙大姐在影视城谈群演工作时,得到物业公司经理卷款逃跑,社区居民闹事的报告后,急于从三四十公里开外的影视城返回社区,在等不到公交车,搭乘拖拉机,司机又怕罚款时,孙大姐说:“你别怕,要是让交警逮住,我替你交罚款。”这是出自巾帼的男儿气质,是那么的有担当,那么的当机立断,掷地有声。比如《买跑驴》一节,写孙大姐带人去内蒙古为社区买闹社火时用的“跑驴”时,因为那东西太惹眼,列车员要求她们将“驴头”蒙上,可是孙大姐认为“自己的衬衫太破旧,估计蒙上不太雅观,还不如不蒙。”

一个社区书记,一个场面上的人物,一个见过不少高官以及外国友人的“小巷总理”,其生活还是那么的贫寒与节俭,让人于心酸中,更生一层对于这样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人物的钦敬。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可用于对一件事的评价,可用于对一个人一生的评价,也可以用于对一部书的评价。

《社区书记》的写作是成功的。敬佩孙仙梅书记的平凡而又崇高的事迹,感谢作者的辛勤而又才华横溢的劳动。写下以上粗陋的文字,与传主、与作者共勉。

小巷总理孙仙梅: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牛撇捺,一九五七年出生,甘肃皋兰人。退休职员,业余文史爱好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宁夏杂文学会会长。著有《牛撇捺文集》(八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