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05]我的童年与故乡之第一辆专车1961-1962

作者:李兰颂

【传媒故事类话题】

【按】李兰颂辑注:《又然文存》附编(李又然年谱)卷一(青年·中年·老年)——1961年‬5月,河北省张家口地区的怀来县,再一次分成怀来和涿鹿两个县,怀来师范学校由涿鹿城迁至沙城。此时的家严李又然在沙城得知——怀来县新华书店还在销售他的散文集《国际家书》,提出“把它收回库房或者销毁⋯⋯”

[05]我的童年与故乡之第一辆专车1961-1962

8月,家慈刘蕊华准备由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实际是在通辽地区已被列为清台对象)商调至黑龙江省安达县(拟任安达计委工作,与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调至黑龙江省安达县文联的画家肖里结婚)回北京探亲期间,携长女李达妮赴北京市实验小学报考被录取,但外婆赵素贞因难以照看(只照看李兰颂一个已很勉强,再照看李达妮上小学,接着是长子李兰颂、次子刘华沙上小学肯定不行)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万般无奈,李又然在河北省怀来县直接写信给毛泽东主席,反映女儿李达妮已到学龄而因北京无监护人看管难以入学的困难,竟没能上小学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窘境。毛主席很快批复,指示周扬具体办理并妥善安排李又然由河北怀来师范学校调回北京工作以及照顾子女事宜。大概这前后,家严李又然至少有三次去西直门看长子李兰颂的情形,儿子不会忘怀,脑际常浮幻影,大多与他往返怀来有关联。

[05]我的童年与故乡之第一辆专车1961-1962

李兰颂羡慕姐姐李达妮、弟弟刘华沙上的是中国作家协会机关幼儿园,殊不知,父母不在京的姐弟俩,不像李兰颂住外婆家,重要的节假日,要被幼儿园阿姨带回别人家去,这时难免多有杂音,“他们的爸妈离婚了!”李兰颂上的是福绥境街道幼儿园,恰恰在这里,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爸爸来接走,小小的李兰颂竟被牵着从福绥境走到白塔寺再到西单长安街上,向东走快到天安门时,爸爸背起儿子直走到东总布胡同22号院——中国作家协会机关驻地。晚饭怎么吃的吃的什么全被忘记,那假山旁的院落回廊,后院正房的梆硬板床,好像被也没有枕头也没有,直挺挺、硬邦邦的和爸爸一颠一倒冲破黎明才入睡,清晨时爸爸也没有了;又冷又饿跑去前院看风景那假山,至今也不知道因何到此一游——只是回幼儿园时向小朋友吹牛,我爸是红军,那天骑马接我走的,那时城里确有马车,只是背着走的是老爸自己!

[05]我的童年与故乡之第一辆专车1961-1962

家严李又然暂时还要回怀来,显然北京方面的事情已经办妥,因为是乘坐不知道多少位大领导名作家乘坐过的比那时北京市出租小汽车大得多的小汽车,载着父亲来接儿子到一公里外西直门火车站。外婆家胡同里的公用电话号码是66局7090,外婆哮喘,每到年节,多有犯病,叫车入院。这打电话叫出租车奔医院,是儿子李兰颂再娴熟不过的本事了,每次都被芳邻们簇拥着,目送冲出胡同⋯⋯可也没有过这气派,像是一辆吉姆,宽而阔,黑又亮,却偏偏胡同里院子里像被清场,大人小孩竟一个没见着。来得快,走得急,但爸爸叮嘱司机叔叔务必把我送回家——这家可不是胡同口而一定是大门口啊,我被扔在胡同口的,仍不会被熟人看见。很快父亲从怀来重又回到北京,是转过年来的一个初夏夜,父亲李又然让儿子李兰颂找来院里的孩子统计人数和岁数最小一个,每人一根冰棍,最小那个两根,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