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麻药意外注射到皮下,皮肤出现馒头大小水泡,精心护理下终得痊愈

现如今,全麻已经成为主流麻醉方式。每天,我们几乎都要进行吸氧、给氧去氮、诱导插管等一系列的全麻操作。做得多了,必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全麻中,大家最担心的无非就是气管插管的问题。

然而,有一些意外情况却更加令人想不到,比如麻药外渗。所谓麻药外渗,就是麻药并没有按照预期推进血管内,而是跑到血管外去了。

当麻药跑到血管外去了,虽然不至于像气管插管出问题那样紧张,但是紧张程度也一定不低。这是因为,大多数麻醉医生都会非常担心一些问题:这个麻药该怎么代谢?会不会影响苏醒?甚至,有的人会考虑这个准插管剂量的麻药会加强重新给过麻药的效果。还有一部分人担心,就是这个麻药会不会顺利吸收?会不会产生什么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是那么难以解释的。这是因为一个关键的问题,这就是专业知识的壁垒。对于麻醉医生而言,虽然大致了解护理工作的一些流程,但谈不上精通;对于护理人员而言,常见药物的外渗是不陌生的,但是麻药外渗的护理几乎是空白。

下面,我们分享一个麻药外渗的病例,看看这个患者是如何愈后转归的。

先介绍一下经过:

患者,男性50岁,因车祸骨折急诊入院手术。术前,由急诊留观室打好左手前臂留置针。麻醉过程中,麻醉医生从带入的左手前臂静脉通道顺序注射丙泊酚、力月西、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舒芬太尼等透导药物。

然而,当值麻醉医生并未发现异常。直至5分钟以后患者仍然不睡,才发现问题。此时,触摸留置针附近,已能明显感觉有很大的硬块。随即,留置针被拔除。

鉴于手术必须要进行,在其他部位重新打了留置针进行麻醉,手术正常进行。手术历时3个小时,术毕苏醒无异常。

术后当天,原左手前臂留置针静脉穿刺点周围出现9cmx9 cm大水泡,1周后出现表皮坏死,逐步出现皮下组织、肌肉、血管等组织坏死,经静脉治疗小组、造口、麻醉、药剂、超声等多学科会诊排除压疮,按药物外渗处理。

本以为,经过系统治疗就会很快痊愈。然而,这个过程真的太漫长了。直到一年后,才宣告基本治愈,但主诉左手掌仍然麻木。

经神经科会诊,考虑神经损伤。接下来的治疗为,定期到神经科、康复科、美容科进一步康复、功能锻炼。

之后,这个患者便进入更为漫长的康复过程。据称,3年后左手前臂、手掌功能才基本恢复,可以正常从事工作和劳动。

小小的留置针意外,其后果是令人触目惊心的。几乎所有人都不会相信,这样的一个意外竟然能让一个人走上几年的康复之路。

分享一下处理经过(本处理过程仅供参考,不同的病例应该有个体化的治疗及康复方案):

首先,第一步一定是准确找到病因。这个方面尤为重要,病因是关键,治疗是其次。也就是说,找对方向才能有的放矢;方向错了,不仅可能贻误时机,也可能导致相反的作用。

药物外渗判断,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及事件发生的原因:

1.术前带入左手前臂留置针,显然这是一个隐患。隐患在于,留置针是否严格交接?另外,特别细的针可能本身就没有回血,因此鉴别留置针是否在血管内是有难度的;

2.有推注丙泊酚、力月西、顺苯磺酸阿曲库铵、舒芬太尼等药物的过程,且当时已确认发生了药物外渗。

3.已排除压疮、凝血、凝斑、血栓等原因。

接下来就是处理过程:

术后几个月时,对干性坏死组织进行了清创,使用安尔碘消毒及生理盐水清洗。待干后,使用不定型、定型片状水凝胶敷料。

几个月后,继续采用外科清创、自溶性清创、保守锐性清创、负压引流方法。使用碘消毒及生理盐水清洗待干后,分次及多次清除液化分离的坏死组织,以不产生出血及引起患者疼痛为度;使用藻酸盐及泡沫敷料吸收渗液,同时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之后,医生曾劝其植皮,但由于多种原因未实现。

直至近三年后,患者基本治愈、主诉手麻,继续给康复功能训练,患肢手臂功能恢复。

患者的康复之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对患者是一种身心上的折磨。然而,这份涉及此次意外的医护人员同样非常揪心。患者一日不好,这份压力就一直存在。

回顾整个案例,有几点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警示的:

1.患者可以带留置针进手术室,也欢迎在病区打好留置针,这样会节省时间、增加手术室周转率。但是,一定要确保留置针通畅、无外渗。

2.当发现留置针较细时,及时要求护理同事打一个较粗的留置针。

3.这一条非常关键:给药必须回抽。不见回血,不能给药!给药的时候,要观察局部是否有异常、手上的阻力是否有异常。并且,尽量避免倾注式给药。给药太快,循环也扛不住!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这里有大量专业的医学科普,为您揭秘手术麻醉的那些事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