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文 |李浩贤

最近在知乎上刷到一条挺有意思的问答。

问题大概意思是:未来的汽车中控屏幕会越来越大,越大越好用吗?

底下的答主都是围绕屏幕背后的功能性展开回答,基本就是平常大家讨论的那“几板斧”。

而有一位答主回答的角度则较为独特,他以供应链、技术迭代的角度进行回答,让人顿时有一种廓然开朗的感觉。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图片来源:知乎

他的大概意思是,汽车屏幕越做越大,其背后是面板供应商,尤其是中国供应商克服了国外供应商(如三星、LG)的技术壁垒,成功把面板价格打下来,才使得现在汽车上的大屏越来越普及,尺寸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

他又以奔驰EQS搭载的那块长1.4米MBUX Hyperscreen为例,该面板采用由LG电子提供的OLED曲面屏,是当今量产车车载屏幕天花板般的存在。如果不是京东方(中国液晶面板供应商)也拥有同样的技术,那么这块屏幕的成本很有可能连奔驰旗舰车型也负担不起。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也就是说,当今车载大屏越来越普及,其背后不仅是车企炫技的需要,更是供应链技术迭代,成本下降的具体体现。当然,其中还包括国家大力扶持以及资本操作所带来的影响,该答主也有所提及。

通过上述例子,各位可以举一反三,想想看还有哪些现在新车上逐渐普及的设备,是遵循上述道理的?

智能驾驶成为热饽饽

笔者第一个想到的是智能驾驶。而当提及智能驾驶又离不开三板斧:芯片+算法+感知硬件,里面涉及到的供应链、资本操作可比液晶面板要刺激、复杂得多了。

这是一份由盖世汽车整理的2022年一季度汽车行业融资,数据显示,智能驾驶相关领域企业依旧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图片截取自:盖世汽车

过去几个月,多家面向特定应用场景的高级别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量产型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激光雷达、芯片等核心技术提供商均获得了新的投资,其中在量产型ADAS赛道,已知有两笔融资金额超过了10亿元,这使得相关企业的估值直逼百亿元。

此外,多家头部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均获得了新一轮的投资,涉及各个细分赛道,其中最亮眼的莫过于量产型ADAS阵营。过去几个月,包括MINIEYE、宏景智驾、禾多科技、纵目科技、所托瑞安等在内的多家企业都获得了新的投资,最高融资额甚至达到了13亿元。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企业大多数都是国内初创企业,还记得上面说过什么吗?只有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放开竞争,国内的智能驾驶才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普及。

从大环境来看,大陆的智能驾驶领域并没有落后于国外,这主要得益于国内智能驾驶领域的蓬勃发展和政策支持。而2022年将是该领域完成迭代升级量产的关键之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小鹏G9和理想L9都祭出了新一代的高阶智能驾驶软件+硬件。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主机厂参投

其中小鹏G9采用的激光雷达,由速腾聚创提供,该公司在上述融资表里也有出现,比亚迪最近也参与了融资;而蔚来ET7所使用的图达通则是蔚来资本投资的公司之一;理想L9所使用的禾塞AT128是三者之中最为先进的,小米最近也给该公司融资了7000万美元,未来小米汽车很有可能也采用该公司提供的感知硬件。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图片来源:网络

可以看到,除了外围资本有参与投资这些感知硬件企业,连主机厂也积极参与其中。其实也很容易理解,这样做不仅能第一时间拿到量产产品,最重要的是,在产品研发阶段就能参与其中,以便更好地与自身智能驾驶软件融合,发挥更大的功效。

芯片领域仍需追赶

不过在芯片领域,尤其是智能驾驶芯片方面,就没有像激光雷达那样百花齐放了,各家的方案都大同小异,一律采用英伟达Orin,只是数量上的区别而已。这是因为英伟达Orin量产时间早且性能相对更强抢了先机。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但据了解,国内已经有不少芯片企业在布局车规级芯片,比如说由长城汽车战略投资的地平线,其征程5车规级AI芯片单颗AI算力达到128 TOPS,通过堆叠完全能胜任高阶智能驾驶的需求。长城汽车未来的高端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产品都将使用地平线提供的芯片。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除了地平线以外,国内还有不少企业在做车规级芯片的研发,例如吉利参与投资的芯擎科技就发布了首款国产7nm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预计2022年三季度量产。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产汽车将换装国产高性能芯片,芯片荒、芯片贵、卡脖子等问题有望迎刃而解。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软件算法拿捏到位

在软件部分,像小鹏、理想、蔚来等头部新势力,一直坚持全栈自研,而不是采购外部解决方案。这是新势力赖以生存的命脉,也是产品的核心卖点之一,绝不能“拱手相让”。比如说小鹏G9将搭载的XPILOT 4.0据称能够实现点对点的自动驾驶,意思是能从家里地库出发一直自动开到公司停车场,完全交由车辆控制。根据何小鹏的说法,这将使小鹏汽车继续领先业界2-3年。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在软件算法领域,除了“蔚小理”等主机厂,其实还有不少外部供应商,例如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Apollo都是业界比较知名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企业,在许多城市我们都能看见他们家RoboTaxi的身影。

从一些公开资料来看,货运码头、港口、矿场极有可能成为无人驾驶汽车真正商业化落地的场景。

由一块屏幕引发的思考……

综合来看,在智能驾驶领域,不少企业已经能拿出相当有竞争力的量产产品与国外产品竞争,但目前博世、大陆、电装等传统Tier 1仍然占据比较大的市场份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自研自产的硬件+软件能加速普及到自主品牌身上,把成本降下来,把底气提上来。

据企查查数据研究院日前发布的《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融资数据报告》,2021年新能源汽车赛道共计发生了239起,披露总额达3639亿元,同比大增181.66%。有资金的涌入,必然就有人才的涌入,可以想象的是,智能驾驶行业热度将持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笔者是比较看好中国智能驾驶后续发展的。

图片来源:企查查

当然了,智能电动车是一个非常大的板块,涉及方方面面,智能驾驶只是其中一环,国内企业不可能面面俱到。例如未来不论是800V高压平台,还是电机驱动器的效率提升,都需要碳化硅(SiC)器件的深度参与(可理解为IGBT的升级版)。

从技术上来看,目前国产厂商仍然以4英寸晶圆为主,逐步向6英寸过渡,而海外厂商现在已经在以6英寸为主,开始过渡到8英寸了。意味着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仍然在关键技术上面仍然有技术代差。

如果大家感兴趣想了解的话,往后我们可以单独聊一聊,今天先点到为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