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经解中的学海堂文集,是怎样的古书

作者:通相圃生

学海堂文集,三卷,阮元编

据容肇祖《学海堂考》记载,学海堂为阮元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创建的书院,道光元年(1821)春始设经古之课,阮元后兼广东巡抚,于道光四年(1824)在广州粤秀山麓建成学海堂书院各堂阁建筑,中心为学海堂,堂后为启秀山房,此外又有文澜阁、离经辨志之斋、至山亭等。

阮元选拔着名学者如吴兰修、赵均、林伯桐、曾钊、徐荣、熊景星、马福安、吴应逵八人任书院学长,不设山长,由学长集体指导诸生,阮元撰学海堂楹联:公羊传经,司马记史,白虎德论,雕龙文心,

又于《学海堂集序》中称:或习经传,寻疏义于宋齐,或解文字,考古训于《仓》《雅》,或析道理,守晦庵之正传,或讨史志,求深宁之家法,或且规矩汉唐,熟精萧《选》,师法唐宋,各得诗笔,表明学海堂治学重视经、史、论、文四类,治学风格沿袭杭州诂经精舍。

规定每季度出题一次,由诸生选题后按时交卷,再由学长们评定优劣,再从中选优,汇集为《学海堂文集》,并刊刻行世。阮元在职时有初集十六卷,后由学海堂师生续成二、三、四集。《清经解》只从《学海堂》初集中选取三卷,既非学海堂文集初集全部,又与后之各集无关。

《学海堂文集》初集有道光五年(1825)启秀山房刻本,1995年江苏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中国历代书院志》丛书,其中收录像印《学海堂文集》各集,此次校点即据此本对校。

《清经解》本《学海堂文集》所收文章,作者多人,以下据容肇祖《学海堂考》,说明各作者情况。

曾钊(?-1854),字敏修,又字勉士,广东南海(今属广东佛山市)人。道光元年(1821)拔贡,任廉州府合浦县儒学教谕、钦州学正,道光六年(1826)任学海堂学长。道光二十一年(1841)祁任两广总督时,英国来侵,曾钊为谋划对策,至为周密。祁死后,曾亦被免官。

曾氏好校勘古籍,揅求古训,文字考之《说文》《玉篇》,训故稽之《方言》《尔雅》,以经解经,确有依据,为广东治汉学最早之人。有《周礼注疏小笺》《虞书命羲和章解》《毛诗经文定本小序》《考异》《音读》《诗说》《周易虞氏义笺》《论语述解》《校增字林》《二十一部古韵》《读书杂记》《异物志》《交州记》《始兴记》《古输廖山馆藏书目录》等。学海堂初集二集收有曾氏文二十一篇,其中《诗毛郑异同辨》共有二卷,《汉晋名誉考》一卷,为集内力作。

张杓,生卒不详,字庆璇,又字磬泉,浙江山阴(今属浙江杭州)人。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人,掌教香山榄山书院、南雄道南书院,授揭阳县儒学教谕。道光七年(1827)任学海堂学长。道光二十年(1840)英国侵犯广东,张杓五次上书参赞大臣杨芳,六次上书总督祁。有《磨甋斋文存》《仪礼古今文考》《经史笔记》《增校尸子》《增校四民月令》,学海堂初集收其文六篇。

吴兰修,生卒不详,字石华,广东嘉庆州(今广东梅县)人,嘉庆十三年(1808)中举人,任番禺县学训导,建学海堂时,他与赵均共司其役,后任学海堂学长,兼粤秀书院监院。费十年精力,有《南汉纪》,又精算数之学,罗士琳《畴人传续编》记载其事。吴氏校刻《学海堂初集》《二集》,并撰《学海堂二集序》。另有《南汉纪》《南汉地理志》《南汉金石志》《端溪砚史》《宋史地理志补正》《石华文集》等。《学海堂初集》《二集》收吴氏文八篇、诗八首。

熊景星,生卒不详,字伯晴,号笛江,广东南海(今属广东佛山市)人。嘉庆二十一年(1816)中举人,任肇庆府开建县训导,加教谕衔,后告老归乡。道光六年(1826)任学海堂学长,有《吉羊溪馆诗钞》,《学海堂初集》有熊氏文一篇,诗十七首。

梁国珍,生卒不详,字希聘,号玉臣,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学海堂肄业生,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改官内阁汉票签中书舍人,协办侍读。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归原衙门行走,充方略馆分校、国史馆校录。有《守鹤庐经说》《守鹤庐诗说》,《学海堂初集》收其文四篇,诗一首。

黎应期,生卒不详,广东嘉应州人,嘉庆十二年(1807)副榜贡生,有《四书读解》,《学海堂初集》收其文一篇。

郑灏若,生卒不详,字蘐坪,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阮元开学海堂,命郑与侯康、周以清辑《四书文话》,有《榕屋诗钞》《吟秋草》等,《学海堂初集》收其文六篇。

张维屛(1780-1859),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珠海老渔。祖籍浙江山阴,后迁居广东番禺。嘉庆九年(1804)中举人,授临高县教谕,以亲老不赴。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在长阳黄梅松滋广济等县任知县,又任襄阳府同知,以父丧回乡。道光九年(1829)任学海堂学长。后又任袁州府同知、泰和县知县、吉安府通判、南康府知府等。道光十八年(1838)复任学海堂学长。有《松心十集》《松心诗录》《松心文钞》《松心日录》《松轩随笔》《艺谈录》《国朝诗人征略》《庐秀录》《桂游日记》《读经求义》《经字异同》《史镜》等,《学海堂初集》《三集》收张氏文二篇、诗十三首。

林伯桐(1775-1845),字桐君,号月亭,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嘉庆六年(1801)中举人,好为考据之学,以汉学为宗,道光六年(1846)任学海堂学长,又任德庆州学正,有《毛诗通考》《毛诗识小》《冠婚丧祭仪考》《史记蠡测》《学海堂志》《公交车见闻录》《易象释例》《易象雅训》《毛诗传例》《春秋左传风俗》《三礼注疏考异》《礼记语小》《说文经字本义》《古音劝学》《史学蠡测》《读史可兴录》《两粤水经注》《性理约言》《修本堂文集》等。《学海堂初集》《二集》收林氏文十二篇,诗三十三首。

仪克中(1796-1838),字协一,又字墨农,祖先为山西太平人,后迁居广东番禺。嘉庆二十三年(1818)任广东通志修纂采访,道光十二年(1832)中举人,道光十四年(1834)任学海堂学长。祁任广东巡抚时,仪氏协助浚灵州渠,建惠济仓,积劳病卒。有《剑光楼集》《剑光楼笔记》等,《学海堂初集》收仪氏文二篇,诗三十八首。

目录

诗毛郑异同辩上,曾钊,

诗毛郑异同辩,下,曾钊,

慭,

蟊贼,

尚书之训解,张杓

尚书之训解,吴兰修,

诗之雅解,熊景星,

诗之雅解,梁国珍,

诗之雅解,黎应期,

诗之雅解,郑灏若,

仪礼之记之传解,梁国珍,

春秋之传解,张杓,

仪礼之记之传春秋之传解,张维屛,

问仪礼释宫何人为精确,林伯桐,

问虞夏书商颂易卦辞何以不言性亦皆无性字言性始于何书周人汉人言性其义与孔孟合否,林伯桐。

问虞夏书商颂易卦辞何以不言性亦皆无性字言性始于何书周人汉人言性其义与孔孟合否,仪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