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法篆刻师段京良:以刀代笔 艺无止境

“篆刻与书法虽然是不同门类,但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作为萃文阁书法篆刻艺术的第四代传人,段京良自幼喜欢书法,16岁进入到首都刻字厂(后改为北京市印章艺术公司)学习刻印,成为专业书法篆刻者。

在他看来,篆刻以刀代笔,打通了中国传统的书法和雕刻艺术。在其从事书法篆刻的四十余年里,先后为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鸠山由纪夫等外国政要治过印,也为溥杰、启功、欧阳山尊等知名人士治印。

“篆刻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像是登山一样,只要是喜欢上了,就会不停地向上攀登。”回首初学时的艰辛,与一路走来深耕在艺术中的愉悦,这种由篆刻艺术带给他精神上的丰腴一直延续在其多年的职业生涯中。

以刀代笔 , 精雕细琢

1971年,初中毕业的段京良被分配到了当时隶属于公安部门的保密单位首都刻字厂。“那时候大家都还没有读高中的意识,大部分人初中毕业后就会被分配到单位去上班。我因为有一些写字的功底,同时也喜欢这项工作,就顺理成章进入到这个领域了。” 段京良说。

“那时候比较年轻,不知道累,尤其是在临摹某一块感兴趣的印章时,有时候手都刻得疼了,但当你看到镌刻成品后的满足感是非常强烈的,苦与乐同时并存。”

先有了兴趣点,再学就很容易入门。段京良就是这样,用他的话说,越到后面,越会发现它的精妙之处。“当时这个行业以实用章为主,在改革开放前,取工资都是需要印章的,相比于现在,使用面要更宽泛一些。因此,会涉及到的印章工艺也很复杂,各种材质的印章需要用不同的技法去完成,同时,刻制印章的实践工作也对篆刻技艺有很大的帮助和提升。”段京良回忆道。

“这个行业原来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它不像是那种院校专门培养,都是从学徒过来的。像我刚进入到这单位的时候,学徒三年,第一年的工资是16,第二年18,第三年21,学了三年,然后出徒。出徒以后也并非是什么活儿都能干好,只是达到了一般水平。想要有更好的技艺,是需要有一个时间的磨合的,需要经验来支撑,所以也会比较慢。就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那些运动员一样,没有多少年的苦练根本不行。所以,现在这个行业由于学习性质和整个社会环境来说,招人其实是有点困难的。”

对于从事了一辈子篆刻艺术的段京良而言,这无疑是令他担忧且惋惜的。中国印章文化与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迄今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一直没中断过。从先秦的古玺,到后来的秦印、汉印、元朱文等,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经历着兴盛与低迷。

段京良部分作品

“秦代之前的文字属于大篆,我们把当时的印章称为‘古玺’,秦朝的时间很短,但它对印章的发展贡献非常大,首先发明了小篆,然后又有了秦篆印章,秦印实际上为后来的汉代印章的兴盛起到了一个过渡的桥梁作用。汉印的这种文字也是在秦印的基础上形成的。汉印在整个中国印章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印章的高峰,无论从艺术水平还是数量都达到了一个顶峰,所以说秦汉印是现在一般学习篆刻的必经之路。到了南北朝时期,汉印开始走了下坡路,处于衰微阶段,到了唐朝就更低迷了,这跟当时各个朝代不太提倡篆书有很大关系。直至元代,文人墨客们开始兴起自己写篆著,然后找工匠来刻印,这也才有了元朱文的印章形式。”

这四类也是目前为止流传最广,使用率最高的篆刻印章。随着时间的变化,篆刻印章的实际使用范围在不断减少,但其在艺术领域却仍然有着较高的地位。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意境,又要求刻印的章法和谐与自由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深受中国文人的青睐。2009 年篆刻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得到了国家的提倡与扶持。

“篆刻作为一门艺术,不会消亡只会不断地经历变化和发展。随着人们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对于它的需求,只能是有增无减。”段京良说。

Q - 北京青年周刊

A - 段京良

Q您在初学时,是从哪方面开始着手呢?会去临摹一些大师的作品吗?

A必须要去临摹!篆刻和书法,虽然临摹的对象不一样,但步骤都是相同的。书法是临摹碑帖,而篆刻是临摹古印。提到古代印章,它分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元朝之前,都是以金、银、铜、铁、竹子以及木头等这些材料为主。用石头篆刻,是从元末明初以后。最早是一位叫王冕的画家,他利用钟乳石刻章,也是自那之后,印章才逐渐在材质上有了质的变化。像我们今天流传下来的汉印,从工艺上是完全不同的。古代印章都是通过浇铸,先刻模,然后再将铜或金、银灌注在模具里,不是刻的。

虽然如此,但依然具有特别高的艺术价值。从秦汉印入手,这是大多数篆刻工作者的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学到一定程度,再学习明清这些篆刻流派,他们都是以石章操刀来镌刻的。这时候的风格就同古代印章大不一样了,它更讲究刀法,书写篆书的笔意。所以说同古代印章相比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在学习时,这些都是要掌握的。

Q如何鉴别一枚印章的好坏?

A这要根据它的艺术特征来判断,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首先是识篆,也就是字法、篆法、章法、刀法,这四个基本特征是衡量篆刻好坏的一种标准。所谓字法,是指在这枚印章中所用的字必须要正确,不同的印章形式用的书体不一样。

像汉印用的都是缪篆,四四方方的,古玺用的是大篆。在不错的基础上要求篆法美观,之后才是章法,不论是单字或是多个字,整体在印章中要平衡且协调,这是章法的效果,最后才是镌刻的功底。但有时候,不同的石料、材质也会决定印章的风格,比如说中国四大名石之一的青田石,它比较脆,刻起来比较适合齐派,齐白石最爱用的就是青田石,这种石头的石性,适合单刀刻印的风格,像巴林石就不适合这种风格,但它刻元朱文、汉印都没问题。

Q您的篆刻更偏向于哪种风格呢?

A在我工作的这几十年里,还是偏重于传统,因为传统的东西,就够很多人学一辈子的了,而且学到什么程度、能达到多高的水平都很难说。我觉得创新是属于技成之后自然形成的东西,而不是刻意的。

Q当下喜爱篆刻的受众群体是怎样的?

A我觉得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但是基本上都是局限于艺术领域的人,做书画的偏多一些,受众面比原来要窄一些。对于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更多的其实需要给他讲解和普及,现在像很多学校里都加了篆刻课,但是原来都没有,因为没接触过,所以对这个就更谈不上兴趣了。

现在它也属于非遗了,在很多场合都有表演。这次北京冬奥会,首钢就组织过两次篆刻表演给前来的外宾观看,他们都非常感兴趣。虽然不懂,但他们了解中国有书法,有篆刻,包括绘画,对他们来讲特别有趣。所以说中国的文化,影响会越来越大。

文刘艺琳

编辑韩哈哈

摄影李英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