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人一炉香事了

宋人一炉香事了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一半春秋尚有味(打一字)

有一门学问专攻嗅觉,却是中外古今都深深迷恋之物,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在不同的居室与场合,往往散逸出不同的精彩。

《遵生八笺》中写它用途广泛,无论心性如何,只要你焚香,你就能大受裨益:幽闲者...焚之可以清心悦性;恬雅者...焚之可以畅怀舒情;温润者...焚以远辟睡魔;佳丽者....焚以薰心热意。

宋人一炉香事了

宋 赵佶《听琴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天香传》中有言:“香之为用从上古矣。”先民们相信“燎祭”方式可与鬼神沟通,上达天听,故而也相信焚香所产生的香气,是鬼神也愿意接受的供奉,时至如今,我们在祭拜神明先祖时,往往也会焚上几支香。

而据考古发掘成果可知,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遗址中都有发现灰陶熏炉,可见早至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制作专门的陶熏炉来焚香。且其体量不大,更可能是作为生活用具使用。

宋人一炉香事了

竹节纹灰陶薰炉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出土

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商周时期,使用的香料多是蒿、泽兰、蕙草等草本类植物,考虑到香料难得以及香本身具有的神异属性,香更多的被用于祭祀等仪式。在《周礼》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多处以鬯酒(读作chàng,一种带香气的酒)浴尸的记录。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可利用的草本植物更多,故而香料也更多地成为了日常使用之物,如屈原辞中大量对香草的歌咏——扈江离与辟燕兮,纫秋兰以为佩。

宋人一炉香事了

唐 镂空缠枝纹银香囊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到了后世,随着生产力发展,中外交流的深入,木香、海外香料等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从汉代开始,甚至有了将多种香料调和搭配的合香。

另一方面,香具的制作也蓬勃兴盛,为焚香而作的专门器具以汉代博山炉为代表,这种被称为香炉之祖的炉具姿态若群峰簇拥,每以此焚香,轻烟飘散缭绕,便如山岚笼峰,众兽浮动,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

李白就曾作诗盛赞此景“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此外,被额外赋予添香功能的器物也不在少数,如香枕、香奁等。

宋人一炉香事了

汉 博山炉 滁州市博物馆藏

而到了宋代,香文化更是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梦粱录》中写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四般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焚香甚至被列为首位。

其时,可以说是“巷陌皆香”,尤其是在文人集体中,如黄庭坚便自称有香癖。许多名仕还会自己制香,如苏轼花了七年才制成的“雪中春信”:

沉檀为末各半钱,丁皮梅肉减其半,拣丁五粒木一字,半两朴硝柏麝拌,此香韵胜殊冠绝,银叶烧之火宜缓。此香气味幽凉,闻之使人心静。然于冷香中嗅得花开之味,故名雪中春信。

清 莲头香 故宫博物院藏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宋代,一嗅宋代香事的兰麝之芳。

宋代香炉造型众多,既有继承前代造型的多足香炉、单足香炉、长柄香炉等,又有开创新时尚的仿古香炉,如我们如今最熟悉的鼎式香炉、鬲式香炉、簋式香炉等等。

在许多佛教绘画尤其是罗汉图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多足炉的身影,多为三足与五足,多足香炉的造型与装饰在唐代最为繁复,因为此时佛教大兴。

宋 陆信忠《十六罗汉图·阿氏多尊者》

宋代的多足炉基本沿袭了唐代的时尚,但大多为瓷炉,如河北定县静志寺真身舍利塔塔基出土的带盖五足薰炉:莲花钮、炉盖高隆、环形圆座、五兽足亭亭而立,颇为清俊。

北宋 定窑白釉五足熏炉

单足香炉的造型则往往更像杯子,常被误认为灯具。因为造型相对简单,制作相对简便,故而在民间尤其流行,反而在宫廷中比较少见。

贵族社会中也有流行的单足香炉——莲花香炉,如李嵩《罗汉图》、赵佶《听琴图》等古代绘画中,都有莲花香炉出现。这是一种以莲花为设计主题的高足杯式香炉,其口部就为花口,整体更是若一朵盛放的莲花。

宋 李嵩《罗汉图》

长柄香炉则是一种佛前供养器,佛教壁画中常有飞天或供养人手持此炉的场景,在礼佛时手持长柄香炉可以表示自己的虔诚与真挚。这种炉最早因尾部造型被称为“雀尾炉”,唐代又被称为“行炉”,宋代的长柄香炉则与莲花香炉关系密切。

南宋 金大受《十六罗汉图·阿氏多尊者》(局部)

还有一种极富趣味的传统香炉——仿生香炉,即以动物为造型制作的香炉。而动物的选择也并不拘泥于现实中存在的禽鸟、猛兽,传说中的瑞兽如凤鸟、狻猊也在其中。

因为佛经中有将佛祖比作人中狮子的说法,受到佛教文化深刻影响的唐人最爱狮炉;而宋人则更偏爱仙鹤、鸳鸯、鸭子等世俗生活中常见的形象,原本带有宗教色彩的莲花、博山等物,在宋器上也被弱化了其宗教意味,更多地是作为美学元素被大量使用。

北宋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而仿古香炉的出现则与此时的礼制改革和仿古风潮密切相关,如吕大临之言:“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也。”宋代的复古风潮从上至下,席卷整个社会,官方编《宣和博古图》,民间则有《考古图》、《集古图》、《金石录》等著述以追古。

北宋《宣和博古图》书影

将青铜古器的造型移植到香炉可谓是一个精妙的创举,一方面,青铜古器本身内部空间足够使气体流通,拥有了作香炉的实用性。而能工巧匠对其材质的拓宽和造型设计的改造也使得青铜古器能更好地发挥作为香炉的作用。

另一方面,其古典庄严的造型与风骨恰是文人士大夫所追求和臻爱之物,以此焚香,无论是伴琴棋书画,还是助小憩酣眠,都能给予人额外的精神满足感。

南宋 《槐荫消夏图》 故宫博物院藏

鼎式香炉如李嵩《听阮图》,用带束腰托泥的四足方香几承托鼎式香炉,观其皮相,或为铜制,器型则颇似吕大临《考古图》中的一件乙鼎。

刘松年的《秋窗读易图》中也有一件鼎式香炉,似陶瓷制成,上作八卦纹,折沿处比《听阮图》的多一耳,三足则更短更外撇。

南宋 刘松年《秋窗读易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外,鬲、奁、簋等造型也颇受欢迎,吴文英词中便有:“古鬲香深,官壶花换,留取四时春好。”而宋代的《西园雅集图》、《女孝经图》、《竹间焚香图》等绘画中便有此类器物的形象。

宋 《竹间焚香》 故宫博物院藏

香事是以香为主题衍生的一系列应用活动,如制香、焚香、贩卖香、以香制作花果茶酒等物,要知道,宋人对香的应用,绝不仅仅止于焚香一途。

如前所述,香的使用与佛教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实际上,不仅礼佛时人们会用香表示虔诚,在天庆观年年举办的老君诞会上,人们也会用香:

燃万盏华灯,供圣修斋,为民祈福。士庶拈香瞻仰,往来无数。崇新门外长明寺及诸教院僧尼,建佛涅胜会,罗列幡幢,种种香花异果供养,挂名贤书画,设珍异玩具,庄严道场,观者纷集,竟日不绝。

拈香就是一种用香的独特仪式,据《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拈香即用右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拈起一小撮香粉, 提至眉中,向受祀者行注目礼,再将香粉放回到盛香器皿中。

当然,自远古时人们就有的祭祀用香之习,在宋代时也没有改变。宋代祭祀包括两种:郊祭和常祭,其中郊祭规格更高。

郊祭是天子祭祀天地的一种仪式,以前的燎祭是挖出深坑焚烧香料和牺牲,宋代郊祭则是用尺寸较大的香炉。往往是在仪式的末端,才由一个人把所有香料祭品放进炉中焚烧。

常祭则是日常对鬼神宗庙的祭祀,还有一些求不得之物的祭祀也会用香,宋仁宗无子,便设求子大典,天子三上香。若逢灾害,人们也会焚香祈祷,如宋代咸平二年民间遭遇大旱,人们也会设香案祈雨。

而香作为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也在贵族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更多的作用,如宋代贵族宴饮需四司六局,六局中便有香药局——“专掌药碟、香球、火箱、香饼、听候索唤、诸般奇香及醒酒汤药之类。”杨万里诗中也有“主人更恐香无味,沉水龙涎作伴烧”。

世俗生活中对香的运用还有着更多的奇思妙想,据《香谱》等文献记载,人们还会在酒中添加香药,制成香酒,北宋名酒荼蘼酒正是加了菊科植物木根之香,羊羔酒、雪花酒等名酒也是如此。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料铺子

在反映北宋世情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除了明显的香料铺子,我们还能看到两处小摊,摊前放着牌子“饮子”和“香饮子”,看起来是一种价格低廉的饮料。

这就是一种添加香药制作而成的饮料,唐代便有,如《大业杂记》中:筹禅师又作五香饮,第一沉香饮,次丁香饮,次檀香饮,次泽兰香饮,次甘松香饮,皆有别法,以香为主。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饮子小摊

《西湖老人繁盛录》中记载了许多宋代饮料,其中缩脾饮、大顺散、甘豆糖等都属于香饮子,这些香饮子多用于夏季,可以祛暑热,解烦渴。

除此之外,香料还被应用于医疗领域,《本草纲目》中木部便有许多香料的功效记录;闺阁也是极费香料之地,除了前述的焚香,其护肤品、化妆品要加香料,衣裙手帕要用香熏,力求做到处处生香。

宋 苏汉臣 妆靓仕女图

文人生活比之闺阁也不遑多让,小姐们爱护肤化妆,文人就在茶墨等物中添加香料,香茶配方比比皆是,但也有文人嫌弃,比如蔡襄“恐夺其真香”。

香墨则是文人争相追逐之物,宋代的潘谷曾在大相国寺贩卖香墨,其墨“香彻肌骨,磨研至尽而香不衰”,不仅价格不高,他还常送墨以资助贫苦书生,故而被称为墨仙。

香是供神之物,也是助兴之物,还是怡情之物,宋人一炉香事了,人间还有新香存。

- END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