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儿科专家:婴儿多和妈妈皮肤接触,成年后其大脑也相对更大

新生儿出生后,几乎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睡觉和吃奶,于是很多新手妈妈认为,照顾好宝宝的吃喝拉撒睡就可以了。

只照顾好新生儿吃喝拉撒睡远远还不够的,新生儿还需要肌肤接触!并且肌肤接触这件事情和母乳一样重要。

儿科专家:婴儿多和妈妈皮肤接触,成年后其大脑也相对更大

亲密的肌肤接触,对于刚刚来到世界上的小婴儿,有着非常神奇的作用。

“接触”多比给婴儿吃得好更重要

我有一个表弟,是二姥爷家唯一的男孩,舅舅舅妈对他期望很高。

从他刚出生时,舅舅舅妈就对他使用哭声免疫法,每次他哭的时候,他们家大人都不为所动,不去抱他、不去哄他,一直到表弟自己不哭为止。舅舅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想让表弟早点独立、坚强、富有男子汉气概。

平时舅妈也很少和表弟有亲密的皮肤接触,比如抚摸、亲吻、拥抱这些肌肤的接触,本是妈妈对孩子最常见的爱意的表达,但是到了表弟这里却成了一种奢望,舅妈担心过多的亲密行为让表弟娇气。

慢慢地,表弟越来越乖,也不哭不闹了,经常和一个毛毛熊形影不离。表弟醒着、睡着、出去玩都要带着毛毛熊,甚至上幼儿园也要带着毛毛熊。

舅妈为了改掉表弟的这个“怪毛病”,强行把表弟的破旧的毛毛熊扔了。为此,表弟哭了一天一夜,舅舅舅妈没有办法,又把毛毛熊找了回来。

表弟上了小学后,依然离不开毛毛熊,而且表弟很自卑,很敏感,不愿意与人交往。

儿科专家:婴儿多和妈妈皮肤接触,成年后其大脑也相对更大

这时候舅妈他们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后来他们带表弟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表弟的种种表现是因为幼年不良的依恋关系所致,表弟除了缺乏安全感,还患有肌肤饥渴症。

所谓的皮肤饥渴症是由于长期缺乏抚摸和拥抱等引起的心理问题。

迈阿密大学心理学家菲尔德有一个结论:皮肤就像胃一样,也会产生饥饿感。解除皮肤饥饿感的方法,就是拥抱和抚摸。

他在一项实验中观察到,每天触摸新生儿三次,每次十五分钟,并帮助伸展四肢,十天后接受抚触的婴儿比在保温箱里没有接受抚触的婴儿体重增加了47%。

睡眠、警觉性、活动性等多项指标均优于未接受抚触的婴儿。

这个试验证明了皮肤接触对婴儿身体生长及感官发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果婴儿长时间处于“肌肤饥饿”状态,他们会变得呆板;他们会睡不好吃不香,于是影响智力发展;他们也更容易生病,要知道在人的潜意识里,生病是可以获得关心和拥抱的,于是宝宝会经常“主动”生病。

增加母婴接触,对婴儿早期神经发育调节至关重要。

妈妈如何和新生儿皮肤接触?

婴儿对皮肤接触的需求是基本的生存本能,对爱抚和拥抱的渴求就如同对乳汁的追寻。

越小的宝宝,对于皮肤刺激越敏感,抚摸帮助就越大。

1.母乳喂养

世界上最温馨的事情,莫过于妈妈神情安详地给宝宝喂奶。

首都儿科研究所的专家表示,母乳喂养是人类生殖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具有配方奶粉不能替代的很多功能。

母乳喂养时,妈妈温柔的声音、温暖的拥抱、频繁的肌肤接触以及有力的心跳、熟悉的味道,都是新生儿安全感的主要来源,也能刺激婴儿的大脑反射,促进婴儿早期智力发展、心理发育和外界适应能力的提高。

哺乳时妈妈可以摸摸宝宝的小手、小脸、小脚,或者轻轻拍拍宝宝的背,通过这些手上的动作,传达给宝宝“我爱你”的信息,这会让宝宝心理上更满足,心情更愉悦。

2.袋鼠护理

袋鼠护理(Kangaroo Care)这种护理婴儿的方式,就是像袋鼠妈妈把小袋鼠放在胸前——让婴儿(尤其是早产儿)紧紧地贴在自己身上,胸部和胸部相贴,皮肤挨着皮肤。

儿科专家:婴儿多和妈妈皮肤接触,成年后其大脑也相对更大

这种护理方法强调了婴儿和父母(通常是母亲)裸露的皮肤相互接触的重要性。

哥伦比亚波哥大市袋鼠基金会儿科专家娜塔莉·查帕克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411名婴儿展开了长期跟踪调查研究。

这些孩子包括接受袋鼠式护理的228名婴儿和没有接受这种护理的213名婴儿。

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出生后几周接受“袋鼠式护理”的婴儿,长大后通常不会辍学,平均工资相对更高,出现多动症或攻击行为的风险更低。

研究人员还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婴儿期接受过“袋鼠式护理”的孩子,成年后其大脑也相对更大。

3.抱抱

泰戈尔曾说:“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拥抱着,其甜美远胜过自由。”

父母用抱抱来传递给孩子的爱是最直接最温暖的方式。对孩子来说,抱抱永远不嫌多。

大家还记得那本经典的低幼绘本《抱抱》吗?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妈妈和抱抱,但是寓意却深远,表达出了孩子渴望拥抱的心声,能让孩子感受抱抱所传递的温暖。

当宝宝大哭时,妈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多给予他抱抱。

就像李玫瑾教授所说,孩子一哭,你就要抱起来,让他感受你的气息和味道,那就是爱,爱不是空谈,否则成年后这样长期没有得到及时回应的人,性格就很急躁。

拥抱,有一种“迷之神秘”的力量,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生理需要,还能填补人类的精神需求。

4.抚触

儿科专家:婴儿多和妈妈皮肤接触,成年后其大脑也相对更大

在20世纪的美国,孤儿院主张“无菌养育”,护士照顾婴儿时,被规定戴口罩,不能接触婴儿,更不能抚摸婴儿,结果婴儿们并没有远离疾病,反而带来了大量的死亡和行为古怪的孩子。

后来当地一些关注孤儿院孩子的心理学家和儿童学家们经过大量努力,建议护士们拥抱安抚婴儿,才阻止这一悲剧的延续,抚摸婴儿的养育做法也慢慢被广泛普及。

其中,婴儿抚触是方式之一。

研究人员发现,新生儿经过触摸后,体重平均增加10%左右,并降低患先天性贫血的几率、促进其感官和神经发展,且越早触摸效果越好。

婴儿抚触也因此成为较广泛的婴儿成长的辅助方式。

抚触主要是通过抚触者的双手对婴儿的皮肤进行有次序的、有手法技巧的科学抚摸。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不会抚触,所以请专业的抚触人员来给宝宝抚触,暂且不说他们是否专业。

抚触本身不仅仅是皮肤间的接触,更是一种爱的传递。

因此,给宝宝抚触,最好由爸爸妈妈来做,爸爸妈妈除了和宝宝有情感的交流和目光的对视,而且妈妈或爸爸的气味和言语会给宝宝带来安全和快乐,而陌生人会让宝宝产生不安全感。

爸爸妈妈不会抚触,可以在线上线下学习几天即可。

写在最后

戴安娜 阿克曼在《感觉的自然史》书中所写:

“所有的动物对于被触碰、抚摸都有反应,而且没有触摸,生命本身根本无法进化——也就是说,没有互相触摸的化学反应,就无法塑造关系。

缺乏触摸和被触摸,不论是什么年龄的人都会生病,变得渴望被触摸。

所以爱孩子,一定要和孩子有肌肤之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