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来你非要生气

作者:丁是丁
原来你非要生气

想了好几个标题:《我让谁谁谁气死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我让xx气死了”这种事》,《气,都是自己生出来的》,《你为什么要生气?》,《你生气,跟我无关》……都觉得不好。

想起读过一本书,作者是位著名的词作者。那本书,莫名连名字都搜不到了,叫做《原来你非要不快乐》。

我暂时没有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不太了解生气的心理机制,猜测是愤怒情绪的一种状态。

查阅了一下“生气”这个词的注释。发现,我们一提“生气”就想到发怒,想到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却忘了,“生气”一词的本意,是指旺盛的活力,强大的生命力,蓬勃的生机。

我们这代人,我相信大家在年轻时,大都在日记本上抄写过那首有名的《莫生气》,没抄写过,也一定读过: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

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

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费力。

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现在想想,当年的“莫生气”,只是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该生气的时候,就把这首白话诗忘到了脑后,也因此生了很多气吧。

可能生过自己的气,兄弟姐妹的气,父母的气,老师同学的气,领导同事的气,妻子丈夫孩子的气,隔壁老王的气,路人甲乙丙丁的气……有名的气,莫名的气。

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经常生气。

再后来,忘了是在什么培训课上听到的,还是读书读到的: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生气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别人;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别人。

就觉得:好有道理啊!

又懂得了一点道理,横竖是不应该生气。

昨天写后悔的事,其实还想起很多件后悔的事。家庭、工作、生活中,都发生过后悔的事。有的事,想起来简直想呼自己两巴掌,或者摇摇头假装把那件事在大脑中甩掉,在记忆中删除。

还有一件,就是不应该说“我都让你给气死了”这句话。

想想上次说这句话是什么时候?

是不是对女儿说过,对老公也说过?

“我,让你给气死了!”

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领悟到,想通了一件事:一个人生气,跟别人无关。

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我让谁谁谁给气死了”这种事。

周瑜是让诸葛亮气死的吗?还三气周瑜。

那是民间传说,是故事演绎。即便真是被诸葛亮给气死的,大家也认为是周瑜气量小了,没学过“莫生气”歌。

一个人无法改变和控制另外一个人。

别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你无法控制也无法改变。

但是,你可以选择“不生气”。“不生气”,才是你的选择。

把自己的生气,愤怒的情绪,归结到别人身上,还是“归罪于外”。常常忘了,自己才是情绪的主人,可以“操之在我”——我的人生,我作主。

孩子不听话,“我都让他气死了”。

就算孩子有错,是不是拿孩子的错误惩罚自己?

孩子看你生气而内疚,是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孩子?

孩子不听话,生气打孩子,是不是拿孩子的错误惩罚孩子?

打完孩子又后悔,是不是又落入了拿孩子的错误、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

疫情期间,孩子在家上网课可不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后来,我还读到过一句话:生气,就好像自己喝毒药而指望别人痛苦。

这又在“莫生气”、在“惩罚论”的基础上,更吓人了一步。

地产商冯仑讲过一段话。他说自己遇到问题不爱生气有两个原因:

一是知道的烂事太多,所以没有什么事让他不快乐或者是震惊的。

二是他读人文科学比较多,“等你把所有的必然性都接近于搞清楚了,对很多问题只能是释然。”

这也揭示了一个道理:人,要经历或者要知道很多事,明白很多道理;人,要多读书。书读多了,会明白很多道理,会没时间生气,会找到不生气的方法,会释然——

没有什么值得自己生气啊。

喜欢还喜欢不过来呢,爱还爱不过来呢。美食,旅游,未知的世界,春天的花,夏天的雨,秋天的叶,冬天的雪……哪有时间生气,哪有时间跟烂人烂事纠缠?

道理谁都懂。如何做到不生气呢?

我想了想。

第一,在大脑中植入“莫生气”的信条。包括《莫生气》歌,“生气惩罚论”等等本文提到的。每次意识到自己生气了,就默念一下,类似阿弥陀佛。

我认真的。

第二,接受自己生气的事实。不生气,不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刚开始,可能是控制不住的,但可以学会管理情绪。遇到特别生气的事,可以双手交叉抱在胸前,紧紧拥抱自己,舒缓自己的情绪。

亲测有效。

松浦弥太郎写过一段话:我曾听说愤怒只能维持七秒,所以无论多么生气,只要熬过那七秒,怒气就能自然消退。在情绪即将爆发时,请忍耐七秒,应该能很大程度缓和愤怒的心情。

生气,也不要过分责怪自己。

当人生的修行就好了。

谁还不是走在修行的路上?

第三,把生气的事说出来。可以对生气的对象,比如你生老婆老公的气,就跟对方说“我因为什么事因为你说的什么,而生气”,如果不能当面表达,就对自己说:我想,我刚才是对他“XXXX”(说出那件令你生气具体的事)而生气了。

这个方法,来自一本名为《改变,从心开始——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胡茵梦翻译。

第四,从学会热爱日常小事中得到救赎。这是我今天读到的一句话。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把能量用在生气上,就没有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了。

学着做美食,养花种草,哪怕把家里的卫生搞搞好,断舍离,一尘不染……琴棋书画诗酒茶,等等,有任何一项爱好和兴趣,都能让自己转移生气的执念。

生气,往往是对别人抱有期待。

与其期待别人做出什么改变,不如活好自己。

生气,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对事情的看法。

学会转念一想。学着不以让自己生气的方法看别人,看世界。

“人生苦短”。

把苦短的人生时间,还浪费在生气上,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如果懂了很多道理,依然习惯生气,那就是——原来你非要生气。

如果实在生气了,就想想生气的第一本意:是提醒你自己,要保持活力、生命力,要活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