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鲁迅:他和弟弟打架,晚年从来不和睦。他对周作人评价是准确的

作者:不凡的大浪淘沙

1924年6月11日,43岁的鲁迅和他的亲弟弟39岁的周作人打了一架。这两个人之间的争吵很激烈。后来,周作人直接拿起一个一尺多高的香炉,朝鲁迅的头上砸去。鲁迅彻底被激怒了,他抓起瓷砖枕头就打。

此后,两人再也没有联系过。1936年鲁迅去世时,周作人的家人,也就是他的弟弟,都没有参加葬礼。1966年周作人去世,鲁迅的后人没有参加葬礼。

文人总是讲究斯文,讲究君子一言而不动手,但是像周氏兄弟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到最后竟是如仇人一般,这多少有些让人意外,因为两人之前的关系是恭敬而亲密的。

鲁迅:他和弟弟打架,晚年从来不和睦。他对周作人评价是准确的

周家道中落,长子鲁迅十分重视伦理亲情。1919年11月,鲁迅在北京八道湾买了一个大院子,为的是带家人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

当时,周作人和周已经结婚生子。周作人也要求分开,鲁迅拒绝了。后来,周作人没有再提起。

那时候鲁迅已经结婚了,但他和朱安住在不同的房间。周作人的妻子是一个日本女人,叫俞太新,而她的妹妹俞恰好是周的妻子,于是俞太新自然成了家里的管家。一开始大家生活在一起,很幸福。

鲁迅:他和弟弟打架,晚年从来不和睦。他对周作人评价是准确的

然而,1923年7月19日上午,鲁迅突然收到哥哥周作人的绝交信,信中写道:“

鲁迅先生:我是昨天才知道的——不过没有必要讲过去。我不是基督徒,还好我买得起,我也不想怪谁——我们都是穷人。以前玫瑰色的梦原来是虚幻的,现在看到的可能才是真实的生活。我想修正自己的想法,开始新的生活。请不要再来后院了。没别的了。愿你心安理得,自重自爱。7月18日,作为一个人。

鲁迅莫名其妙地收到这样一封信,觉得很奇怪。我们都生活在一起,有什么不能面对面交流的?我们一定要拒绝吗?虽然信的内容有些尴尬,但是信的意思很明确:我不再追究过去,以后我们就分手吧!

鲁迅很困惑,想打电话给周作人当面问问他,结果让他很失望。周作人执意要和他分手,根本不想理他。后来,伤心的鲁迅只好带着母亲和妻子朱安搬了出来。

这件事对鲁迅影响很大,但他对兄弟失和的原因守口如瓶。周作人的态度也是如此。他甚至剪下了《当天日记》。

由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研究者们一直试图找出周氏兄弟不和的真正原因。但由于当事人不愿正面提及此事,人们只能从其朋友和作品中推测。

鲁迅:他和弟弟打架,晚年从来不和睦。他对周作人评价是准确的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鲁迅偷看他的小姨子余泰新洗澡。对于此事,余泰新曾亲口承认,她还信誓旦旦地说鲁迅曾半夜潜伏在她的卧室和周作人的卧室外听窗外事。

有心理学家认为,鲁迅长期处于性压抑状态,和嫂子相处难免做梦。而且这种说法满足了很多人根深蒂固的卑鄙假设,所以流传甚广。

不尊重鲁迅的儿子余泰新,导致兄弟间的隔阂。鲁迅的好朋友台静农也提到了这个观点。

鲁迅:他和弟弟打架,晚年从来不和睦。他对周作人评价是准确的

当时周作人生病住院,急需一大笔钱,于是鲁迅开始到处筹钱。一天晚上,鲁迅筹到一笔巨款后非常高兴。为了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余泰新,让她放心,鲁迅赶到了后院。但尴尬的是,这个时候我嫂子于泰鑫正在洗澡。当时两人都没有对这件事保密,但这件事后来成了周氏兄弟不和的导火索。

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先生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说:“八道湾后院的房子,窗外有土沟,种着花,人无法靠近。父亲周作人在东京读书的时代,日本风俗,一般家庭沐浴,男女进进出出,都不避讳。”

很多人相信鲁迅的人品,认为他不会做这种违背人伦的事。鲁迅对封建包办婚姻不满,与朱安长期交往。他怎么会觊觎自己的小姨子,长得像个普通人的于泰馨呢?

但不可否认的是,周氏兄弟之间的不和,肯定与宇泰新有关。在和鲁迅、周作人打架之前,双方曾发生过激烈的冲突,余泰新的儿子骂得很厉害,而且是“骂人”。她不仅骂鲁迅,而且还不停地批评鲁迅,这无疑加剧了鲁迅与周作人的矛盾,以至于双方最后大打出手。

鲁迅曾经有个笔名叫“宴之敖”,有点奇怪。许广平解释说:“酒席是从家来的,是从天来的,是从女方来的;敖从外,从中释放;意思是鲁迅在家里被一个日本女人赶出来了。”

当时住在八道湾的时候,鲁迅是家里的长子,在家里处于领导地位,但实际上家里的财政大权都在余泰新手里。鲁迅每月300多元的工资,周作人200多元的工资,大多是付给余泰新的。

如果鲁迅和余泰新效仿的话,可能会合作得更默契。但是,一旦两个人意见不合,就很容易产生嫌隙,然后偏偏两个人都不喜欢对方。

原来鲁迅工资高,于泰信自然对这个大叔没意见。可是后来鲁迅经常被教育部拖欠工资,每个月付给余泰新的工资自然少了很多。这样,周作人的工资就得维持一大家子的开销。余泰新当然对鲁迅有意见,甚至对周作人养家糊口也有意见。

鲁迅不喜欢余泰新花钱大手大脚。家里佣人很多,东西都是日本制造的。宇泰新甚至经常让朋友从日本带东西。有时候饭做好了,于泰鑫突然想吃点别的,就会吩咐厨房重做。即使孩子家里有小病,宇泰鑫也会请日本医生过来看病,咨询费自然不便宜。

后来鲁迅经常为借钱发愁,后来才知道,无论他怎么努力向家里借钱,都跟不上余泰新的花销。家庭经济纠纷,再加上鲁迅偶然撞见真子洗澡,使得真子在周作人面前添油加醋的挑衅,最终使得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

偏偏周作人软弱,怕老婆。最终,在家庭和妻子期间,他选择了妻子,最终导致了他与鲁迅的疏远。

其实周作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都离不开余泰新,一件是和鲁迅分手,一件是当汉奸。

和鲁迅分手,毕竟只是个人的事情,别人不便过多干涉和评论。但做汉奸是大损失,最终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人唾骂。

七七事变爆发后,许多学者逃离北京。羽信子是日本人,自然对日本有好感。她命令周作人留下来。日本进攻北京后,周作人自然成了汉奸。

鲁迅:他和弟弟打架,晚年从来不和睦。他对周作人评价是准确的

鲁迅先生曾经对周作人有一个非常准确的评价,只有一个字:昏,即昏昏沉沉,昏庸无理性。作为一个学者,周作人只追求一个安静的读书空间,其余的都可以忽略不计。这就是为什么他在生活中的一些重大事务上,不加选择地听从了宇太新的意见,最后不仅导致了兄弟之间的隔阂,还成为了一个文化汉奸。被几千人指责,他极其昏昏沉沉。

中国古代认为,好媳妇兴旺,坏媳妇毁三代。周作人娶了个坏媳妇,不仅给家里添了麻烦,还让他永远背负了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