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作者:Talk历史

众所周知,林彪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在建国后也被授予了元帅军衔,但与他的革命事业相比,他的感情路却要坎坷许多,我们一提到林彪的家庭,就会想到他的前妻张梅和妻子叶群女士。

不管是叶群还是张梅,都是林彪明媒正娶娶进门的妻子,可是人们不知道的是,早在多年之前,林彪还在老家和一个名叫汪静宜的女士定过亲。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按理来说,既然两人都已经定了娃娃亲了,那林彪就肯定就是要娶这位女子的,可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两人却错过了。

多年后林彪爱上了其他的女人,过上了儿女双全的生活,可是汪静宜一生孤苦,用自己的方式爱了林彪一辈子。

那当年,林彪和汪静宜为何没有成亲,汪静宜又为何对林彪念念不忘这么多年呢?

林家少年初长成

用少年英雄这四个字来形容林彪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林彪于1907年12月5日,出生在湖北省黄冈林家大湾一户姓林的地主家庭中。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虽然说当时中国的环境极为动荡,但是有了家人的庇护,林彪的生活过的却是相当不错的,9岁那年,父母把林彪送入了当地一所学堂内读书,13岁的时候,他就考入了由恽代英等人在黄冈八斗湾创办的浚新学校。

林彪是一个思想觉悟很高、极具城府、沉稳内敛且善于动脑筋的少年。

和当时的大多数有识之士一样,为了彻底改变腐朽的社会,也为了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他加入了革命的队列。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五四运动爆发之时,林彪正在学堂读书,在周边同学和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他开始主动学习起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3年,正值年少的林彪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没过多久,表现优异的他就成为了共青团武昌地委指定的共进中学团支部书记。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他发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为了弥补这一短板,他下定决心要去考黄埔军校。

去广东考黄埔军校之前,他一直就在家里陪伴父母,学习备考。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一天,林彪和堂弟在一起喝酒的时候,他的婶娘突然问了他一个问题,婶娘说:“你今年已经18岁了吧?你为什么还不把汪家的那个姑娘给娶进门呢,她可是个大美人呀!”

婶娘口中的这位姓汪的姑娘不是别人,正是林彪的未婚妻汪静宜。

早些年前,汪家可以称得上是镇里面的大户了,汪静宜的祖父不仅拥有房产数十间,良田上百亩,而且还有五六处山林。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虽然说那个时候,全国的经济状况都不太好,但是汪家人却维持了大门大户的体面,光佣人都请了20多个。

但因为当时时局动荡,再加上汪静宜的父亲不懂得经营,汪家的家业传到汪静宜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钱了。

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汪友诚不得不放下文人的架子,开起了私塾,以教书的方式赚些微薄的薪资,让家人果腹。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在汪友诚开办私塾的时候,他认识了林彪的父亲林明清。

汪友诚非常欣赏林明清的书法,林明清也很喜欢汪友诚身上的文人气质,所以一来二去,两人便熟络了起来。

来林明清家拜访的时候,汪友诚看到了相貌不俗的林彪,于是他便开起了玩笑说,自己的女儿和林彪年龄相仿,可以让两人定个娃娃亲。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一听这话,林明清当时就开心地答应了下来,其实在此之前,林明清也想过这个问题,但是因为林彪太调皮了,所以他一直都没有说,如今汪友诚主动提出定娃娃亲,他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紧接着,林明清和汪友诚就各办了数桌酒席,宴请了村内亲朋好友,为这对娃娃发了八字,下了聘,定下了姻亲。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汪静宜)

林彪对这段历史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听了婶娘的话,他也有些不好意思。

他仔细一琢磨,觉得婶娘这话说得也有道理,自己这次去广州还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呢,万一一去好几年不回来,自己的婚事不就耽误了吗。

所以一回家,他就找到了母亲,要求说今年年底就要把汪静宜给娶回家来。

可是就在众人开始准备婚事的时候,林明清却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那年是个灾星年,不适宜结婚,然后就硬生生的把林彪的婚事给推后了。

一波三折悔婚事

林彪进入黄埔军校之后,见到了更加广阔的天空,慢慢地,他也不再想着娶妻生子的事情了。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可是,这个时候,身在老家的汪静宜的家人却等不及了,汪静宜的父亲曾不止一次地找到过林清明,催促他说让林彪赶紧回来和自己的孩子完婚。

1926年年底,林彪跟着第四独立团在武汉休整的时候,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现在已经到武汉了,有机会的话,就请假回家一趟。

接到这封信,林明清开心不已,立即找到了汪家人说可以准备婚礼了。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不久后,一身戎装的林彪出现在了家门口,看着儿子归来,林明清夫妇高兴地迎了上去,问他:“你这次回家请了几天假呀?能不能先把婚结了再回去?”

听了这话,林彪的脸色当时就有点不好了,在外面接触了新思想的他,怎么可能会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呢?

不愿被封建礼教所摆布的他,鼓起勇气对父亲说道:“我要与汪静宜解除婚约”。一听这话,林明清就急了,大骂道:“你个混账东西,哪里有退婚的道理!你要我怎么和汪家人交代?”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林彪知道自己的父亲和汪友诚的关系非常好,而且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他自己有错在先,所以被父亲一吼,他也不敢再搭话了。

第二天,他就按照父亲的指示带着礼品和一件红绸嫁衣来到了汪家。

由于当地有个习俗,女子出嫁的嫁衣,都是由男子做好送过来的,所以一看到林彪是带着嫁衣来的,汪友诚就误会了。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林彪一进门,汪友诚就直接开门见山地问他:“现在嫁衣都已经送过来了,你准备什么时候把我女儿娶回家呢?”

闻讯,林彪为难了起来,他推脱说:“这次出来,我只请了四天假,现在时间已经不够了,我们也不能这么着急办婚事,您能不能谅解一下?等我下次回来再完婚”。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听完林彪的话,汪友诚沉默了,他没有想到自己等了这么长时间,居然等来了这样一句话。他知道这些年来,女儿一直在等林彪,听到这个消息,女儿会失望。

但是为了不让两口子还没结婚就生出嫌隙,他硬生生地忍住了自己的怒火,对林彪说:“我和你的父亲是很多年的朋友了,因为我信任他,所以我才把我的女儿许配给了你,我知道你是一个知书达礼的人,你可千万不能耽误静宜的青春啊!”

听到汪友诚的话,林彪羞愧不已,当时就向他做出了保证,说您放心吧,等到北伐战争一胜利,我就回来娶汪静宜。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看着林彪的眼神如此坚毅,表情如此诚恳,汪友诚便放心地把林彪放了回去。

其实林彪不愿意娶汪静宜,也是有他自己的理由的,一来,林彪和汪静宜并不熟悉,两个人也没有感情基础,他对这段婚姻并不期待。

二来,接受了新思想的林彪信奉的是自由婚姻、自由恋爱的观念,他不想再搞封建糟粕那一套了。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林彪是中国顶尖名校黄埔军校毕业的,他喜欢的是有文化的女孩。虽然说汪静宜的父亲是个开私塾的教书先生,但是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她,却没怎么读过书、学过习。

正是以上三个原因,造成了林彪的抵触心理。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张梅)

在外工作的过程中,林彪认识了一位让自己真正心仪的女性张梅,谈了恋爱结了婚之后,他更不愿意娶老家的那个女人了。

就在这个时候,林明清给林彪寄来了一封信,再次催促他让他回来完婚,这一次,林彪没再忍耐,直接把自己和张梅结婚的事告诉了父亲。

眼看着自己的儿子都已经娶妻了,林清明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得跑到汪友诚家,贴着老脸,替儿子赔罪了。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林彪一家人合影)

听到林彪娶妻的消息,汪友诚勃然大怒,当场就放出了狠话,说从此之后,再也不和林家人来往了。

林明清知道,确实是自己家害了人家汪家姑娘,要不是林彪犯浑,汪家姑娘肯定早就许了一户好人家了,所以他只能陪着笑脸,一直赔罪。

但是不管他怎么补救,大祸都已经酿成了,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两家人也不怎么来往了,汪静宜也整日以泪洗面。

独守终身多唏嘘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汪静宜)

虽然说汪静宜知道,林彪已经在外面有妻室了,可是她却仍旧对于这个男人抱有幻想,她总觉得林彪是因为有苦衷,才不得已和别人结婚的。

和当时的大多数女人一样,汪静宜对三纲五常、人伦节操的封建礼节是非常信奉的,她觉得丈夫就是自己的天,林彪可以悔婚,可以三妻四妾,但是她却不能做和林彪一样的事。

为了守住节操,也为了守住她认为的妇德,她拒绝了别人劝她另嫁他人的好意,独自生活。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本人来到了林彪的家乡 ,开始了疯狂地烧杀抢掠,虽然说那个时候汪家人过得极其拮据,汪静宜也已经饿到皮包骨头了,可是她却还是坚持着自己的骨气,屡次拒绝了林家人送来的粮食。

没有人知道汪静宜到底在坚守什么,但是她却一直没有放弃心里的那份爱。

1948年,林彪和人民解放军一起来到了武汉,一到武汉,他就把父母接到了身边。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看着曾经的少年如此有出息,周边的亲朋好友也跟着来到了林彪身边,向他祝贺。

一群人聚在一起,肯定是避免不了提汪静宜的,听到汪静宜的近况,林彪面露难色,叹了一口气说:“这么多年了,她为什么不另找一户人家呢?”

众人散去之后,林清明专门为此事和儿子进行了一番长谈,林清明说:“虽说你们二人并未完婚,但是于情于理,咱们家都应该帮帮人家,你就不能给她安排个工作吗?”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叶群)

林彪思考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不能以权谋私。

得知儿子有难处,林清明也没有再多说,后来,他又找到了儿媳妇叶群,让叶群看在自己的面子上,给汪静宜安排一个职务。

其实在此之前,叶群早就听说过汪静宜的名字了,她也觉得这个女人非常可怜,所以她给汪静宜安排了一个来自己家做保姆的工作。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林彪、叶群)

面对叶群的好意,她直接表示了拒绝,说:“我和林彪、叶群都是人,难道说林彪和叶群做了大官就可以看轻我吗?我就算是去要饭,也不会到他们家去的”。最后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1954年,林彪回乡探亲,他再次提出了想见汪静宜的想法,可是汪静宜却还是选择拒绝了他。

闻讯,心怀愧疚的林彪托人找来了汪静宜的姐姐,并塞给她了一沓钱,告诉她说,让她替自己转达汪静宜,赶紧找个好人家嫁了吧,不要再等自己了。

但是坚持了这么多年的汪静宜又怎么可能会放弃呢?1964年,汪静宜病逝,大队干部在为她料理丧事的时候,在她的床头发现了当年林彪送来的红绸嫁衣和一叠钱。

1954年,林彪回到家乡,得知汪静宜近况后托人捎话:不要再等我了

到了80年代,社会上又重新兴起了修家谱之风,林家人感念于汪静宜的忠贞美德,在林彪的名下写下了她的名字。

只不过为了区别汪静宜和张梅、叶群,修订家谱的人在她的名字下面写了一个聘字,聘字指的意思是定婚未娶。

可怜汪静宜就为了这个聘字,付出了自己宝贵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