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郭红建:有春天有色彩,就有推敲不尽的笔与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张向阳

潺潺的溪水,流淌着五颜六色。

这是一泓湛然的春水,清风乍起,在她脸上泛起春天的波纹,还有欢快灵动的光影。春天是最抒情的季节,也只有春水绿如蓝,才有一汪宝石般的蓝眼睛,浪漫中透着神秘,潋滟而澄澈,静谧中带着几分深邃……

这是一幅油画《溪水源》,恍惚中似乎让人听到春水奏响的音符,禁不住遥想山野中的天光云影,春风中的万物生机。

这是一位年轻人的作品,作者叫郭红建。品读他诸多的画作,虽然还有些青涩,但“青涩”里透露出来的正是真诚。这些作品基本功扎实,纯净的画面充满生命的活力,无论是意象、抽象,在他笔下都散发出别样的艺术灵气。那种鲜明性格笔触所表达的明朗光线与色彩,让人感受到欢快亮丽的能量,就像初春阳光下的林野,吹来了温暖、朗润之风。在他笔下,云水星空,宁静中暗藏悠远的旋律;山野风景,纯净透彻而幻化多彩;杂花生树炽烈张扬,以率真的神色缤纷闪烁。

郭红建:有春天有色彩,就有推敲不尽的笔与墨

郭红建作品《溪水源》 130cm×93cm 布面油画

郭红建告诉记者,他是因为色彩而爱上了油画。

他喜欢颜色,喜欢观察不同光线下色彩的微妙变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表现特长之所在。他喜欢自然,喜欢春天的风景,因为那里面有勃勃生机和无限的韵律,这使他更容易激发出创作热情。他说:“我喜欢这种热情,正如看到莫奈和梵高的作品一样,我的心被点燃了。”

“郭红建的作品,用色非常大胆,充满想象力,他的色彩是富丽明亮的,油画作品中奔放的笔触痕迹,既让人看出他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学习,也如中国书法的草书笔迹一般,记录了艺术家身体运动的速度和节奏。对景写生,应该体现出艺术家在景物中的强烈感受,体现出艺术创作中主动的艺术追求。他的风景画以紫、黄、绿、红等色调为主,简练、粗犷的线条配合充满张力的颜色,让艺术家对景物生命力的感受跃然画布之上。当然这样的生命力表现,不仅来源于外界景物,更是来源于艺术家的观看和感觉。”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刘海平这样评价郭红建的作品。

因色彩与油画结缘,久而久之,郭红建更多地体会到“用笔”的乐趣和无穷魅力。油画艺术虽然来自西方,但在中国艺术家的笔下处处可见书法笔意的表达情趣。这也使他感觉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感觉中国人画油画在今天大有可为。“因为我们有‘用笔’的博大传统。在日复一日的写生之中,我发现自己变化最大的,除了色彩越来越明亮之外,更令我感到意外收获的是用笔的放松和具有个人辨识度的笔墨特点,直抒胸臆的坦荡和快感使我越画越起劲、越画越痛快,也使我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这方向直指我们伟大的诗性传统、我们的中国画传统。我越来越喜欢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形式和审美趣味,认识到自己骨子里的‘中国式’,开始重新认识并迷上中国传统文化。”郭红建说。可见,尽管他学的是油画专业,但他的艺术创作精髓根植于中国美学传统,十分注重意境和心灵感悟的传承。

郭红建:有春天有色彩,就有推敲不尽的笔与墨

郭红建作品《盛夏 》 60cm×90cm 布面油画

中国油画如何在西方绘画的基础上,用东方的语言符号体现独特的审美意蕴?这是很多本土创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从宋代、元代到明代,从郭熙、黄公望、四僧到黄宾虹等优秀画家的传统艺术作品,都给郭红建以创作的启迪。他尤其喜欢风格各异的四僧从构图到题材上对常规的打破,一树一鸟、一山一石的匠心独具,让他如痴如醉、回味无穷。虽然眷恋传统,但他并不复制传统,因为单纯的模仿非但不能超越,也不能与时俱进。在研究和吸收之后,如何结合对当下的观察和思考,发掘自己鲜活的个性化表达才是方向,西方绘画中强烈的色彩观念和表现形式,中国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和深刻内涵,二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创作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

郭红建:有春天有色彩,就有推敲不尽的笔与墨

艺术是利用意境与色彩营造的幻化世,每一幅作品都是画家内心的独白,都是灵感的投射和呈现。在最近几年的创作中,郭红建不自觉地被周边的现实风景所打动,这往往取决于一瞬间的感动和情绪的链接,他将其称之为“神秘的一刹那”。

“从这一个原点出发,我就有了绘画的动机和归途,在反反复复的描绘过程中,最终是要恰当地把这一刹那跃然于布面之上,当这一过程被彻底得到呈现时,我也就停笔了。这时候我一般不会对画作进行再修改,因为这一感觉很难被保留太长时间,可能转过一天来一切都变了。我将这一刹那的感觉和传说中的‘澄明之境’对照起来看,认为这二者有着不可言说的互通之处。”他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对于一个年轻创作者来说,艺术之路注定充满艰辛和探索。对于未来,郭红建表现出年轻人特有的洒脱和自信。他说:“只要有生机、有春天、有色彩,我的手里就有使不完的劲儿,这描绘不完的人间春色,这推敲不尽的笔与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