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复盘毕业十几年来我的几个关键错误决策

作者:中教投研
复盘毕业十几年来我的几个关键错误决策

3月31日,我打了两个电话,一个是打给我刚毕业后就去的工作单位的前同事,他以前是我的小领导,手把手教我开始写财经稿件的人,后来一路升迁,成为部门负责人,最后也成了一个较大的领导。我之所以给他打电话是想问一下他,现在还有没有吃回头草的机会?而结果是,他跟我说,他正在办离职,很快也要走了,去向暂时不明朗。

第二个电话,我是打给我一起举办会议的合伙人。我与他于2021年认识,都是做幼儿园行业的,都是家里托着两个娃,这段时间经常互相诉苦,也互相鼓励。现在这个情况,线下的业务是不可能正常开展了,哪怕我所呆的深圳已经实际上解封,一些线下业务也不可能再正常开展了,总是走走停停,一会好一会坏,无论从现在的工作内容上,还是彻底解封后的前景上,我都觉得也是时候做个了断了。

我给他打电话,正是准备告诉他,我所写的主要内容要转型了。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大学毕业十年来所做的一些关键性的决策。我发现,主要的决策有两类,一类是关于买房子的,一类是关于职业的。整体上看,关于房子的决策都是英明的、正确的,而关于职业的决策,差不多都是错误的,以致于我现在感觉,好像错过了一个时代。

当我意识到错误决策问题的时候,往往又有着过于沉重的历史负担,进而无法自拔,及至终于拔出来以后,放手去干的时候,却发现随着业务的需要,有些必备的能力和技能我并不具备,来的业务我也接不住,要做新业务就需要招人,而我又没有足够的资本。

我虽然勤于学习,却没有什么可兹证明的专业证书,这让我后面开展业务时非常被动,也很无助。下面就逐一展开分析。我的整个叙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的,中间杂着关于买房子、职业的各种感悟和经历。(特别说明:我有个小计划,想写一写深圳人的创业、职场、生活的奋斗故事。如果你有兴趣可添加我微信(qingting1945)私聊,形式也很简单,就是我们在线下约个地点见面聊天,然后我自己开始匿名写作,文章将发表在“三石不惑”这个公众号上。作为一个来深圳十年多的外地人,我是把“三石不惑”这个公众号当作精神的家园去经营的。)

第一个决策:2014年我报考了CPA,复习三个月就放弃了

2011年,我在对财务、金融、证券完全不懂的情况下,进入A国有企业从事财经编辑工作,之所以能进来,是因为我在学生时代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文字作品。

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写A股上市公司的报道,由于工作需要大量阅读财务报告、招股书,需要具备必要的经济学、财务、投资知识,因此,从参加工作到2014年,我一有时间都在研读投资、财务、金融类书籍,我所住的地方有个社区图书馆,那里面金融、财经类的图书,基本上被我翻了个遍,我自己还买了一大堆人金融财经的书,甚至连《企业会计准则》我都硬着头皮看了一遍,一边学习财务会计知识,一边用学到的知识去写作,我感觉进步还是很快的。

作为一个经济、金融的小白,我在第一个月差点被劝退了,但是两三个月过后进步就是非常突出的,及至一两年就成长为部门骨干。但随着工作重复日复一日的进行,我也难免感到厌倦,也在思考媒体人的进一步发展空间。媒体人的天性就是各种都懂,各种都不专业,工作进入第三年我就想寻求个专业的持续的方向去深入发展。

那个时候,我身边的同事,有的去考CFA,有的去考CIIA,我则选择去考CPA。在2014年二月份就买了全部的注会的书,紧锣密鼓地开始看起来。虽说没有基础,但因为工作原因需要,且学了就用,加上当时工作相对比较清闲,我认为复习进度、效果还是可以的,我复习了三个月,会计财务也看了几遍。

但在这个时候,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发生了:住在一块的女朋友怀孕了。考虑到我年龄也差不多30岁了,家里也老是催结婚,就在2014年奉子成婚了。

想起就要做爸爸了,心情是很兴奋的,接下来就去筹办买房子,要买房子,就去看房子,然后准备结婚,办酒席,准备新的家庭成员,一下子,我复习考CPA的劲头就下来了,慢慢地就放弃了,停止了。

事后想想,当时放弃复习很可能也跟我没有去报考一个辅导班有关,全是自己看书琢磨,遇到困难且外部形势发生变化,很容易动摇考试的信心。后来,我碰到我另外一个同事,她考过了CPA,向我描述那种难以想象的痛苦生活,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不报个班应该是很难坚持下来的。我后来去带团队,跟很多小伙伴说,一定要趁自己年轻的时候,趁自己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的时候去考个有价值的证书。在说的时候,我都是拿自己当反例。

第二个决策:2014年7月决定买房

既然要结婚,既然要生孩子,我就决定去买房。那时家里人以及身边人都是不支持、不赞成的,一来,家里实在没钱;二来,当时大家都看空深圳房价,网上充斥着深圳房价要崩盘的新闻。当时我的大领导还写了一篇《深圳的空置率有多高?》的文章,成为那个炎热夏季的爆文。

我当时也是看空深圳的房价。一来,我也受整个氛围的影响;二来,当时的中国股市正开启一轮史无前例的上涨,而且我的绝大部分资金都在股市里。从2011年开始炒股一直都是亏损的,到2014年下半年好不容易看到股市要上涨,如果让我把钱拿出来买房子,我的内心是很抗拒的。

但我又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结婚就要落户口,孩子要上家庭户,孩子以后的教育都跟房子、户口挂钩,我当时是集体户,集体户是实现不了这些功能的。由于我也看空深圳的房价,为了避免买完后房价大跌,我首先把关外的区全排除掉,要买在关内。由于工作地在福田,且福田教育也相对较好,我就决定买福田。当时福田的房价,整体上在3万元/平米,按照我当时的资金能力,很多房子也是买不起的,当时,我工作还不到三年,手头也就20万的样子,父母是没有钱支持的,我哥刚买了辆二十多万的车,支持我他还要问别人借钱。既然决定要买,就要有所取舍,我当时定的几个决策依据如下:

  • (1)一定要在深圳关内、配套成熟的片区买;
  • (2)一定要买带配套学位的房子,教育的配备不追求最好,但绝对不能差,最好中等偏上;
  • (3)房子买来后,不一定要自己居住。
  • (4)由于不要求自己居住,因此就要求房子要好出租。

在符合这四点的情况下,再结合自己的资金实力,我所能选择的就实在有限,因此当中介介绍这个,介绍那个,推荐这个,推荐那个,我也没有去看的必要。后来发现,很多人反而是看太多了,下不了手。由于可供选择的十分有限,我就选择了在福田的八卦岭片区购买。那里长期是福田的房价洼地,别的地方卖到4万了,它们那边还卖2万出头,且长期横盘。

由于有以上四个买房思路,我看了两三套基本上就定下来了,以致于后来办完过户登记手续后,我媳妇都不知道买的房子是什么样的,内部的格局如何等等。我当时买房,虽然各种计算,但是最终首付、中介费及各种税费也是花了三、四十万元,整整借了14万。

2014年结婚,媳妇娘家本来是要彩礼的,后来买房子,彩礼的钱也没出,老丈人还倒贴了七八万,剩下的缺口我都是找亲戚、同事借的。当时,我一个月基本工资5000多,加上绩效奖金啥的,一年平均下来每月也就大几千。而当时一个月的房贷是3500元,加上媳妇很快要生宝宝,老妈从老家来深圳带孩子,以及要换首付的借款,开支一下子就上来了。

买完房子后,我们就搬了进去--中国人总是这样,总觉得自己的房子好,总是想着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就会心安理得。我们一住进去就是四个人:我、媳妇、媳妇肚子里的宝宝还有从老家过来的我母亲。房子很小,只有30多平,住起来很拥挤。等儿子出生后,东西就越来越多,最终,我们在那里只住了大半年就搬出去住了。出去住的是两房一厅,房租一下子冲到五千,加上房贷3500元,且孩子出生,两位老人都来带孩子,整个的开支就都上来了,我感觉压力很大,就琢磨着换工作。

第三个决策:2016年从国企离职去B上市公司设立的创业公司C

在A公司做财经新闻的时候,我一直想找个专业的领域去深耕,但工作内容使然,让人无法聚集一个领域,而且随着家庭开支的增长,越发觉得工资太低。在2016年8月份的时候,我就去了B上市公司设立的创业公司C。

后来我了解了《公司法》,发现C公司是一个很奇特的公司。前几年,中国的上市公司喜欢搞产业投资和并购,设立了不少产业基金、私募基金。私募基金很多都是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它的合伙人是非常多的,基本上是每个人各管一摊,是个大号的业务员。对于基金来说,募投管退都要搞,而每个合伙人都是独立负责自己一块业务。我的理解,其实更像一些事业部制。

C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二股东是B上市公司设立的基金S的合伙人M,同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X又是C创业公司的实际股东,名义上没有大股东X的名字,但大股东X却是C公司的实际控制人。C公司只有两个股东,其中,合伙人M是C公司的负责人、总经理,但需要定期向B上市公司设立基金的合伙人会议汇报工作。财务上,C公司的公帐、公章都由S基金的财务部管理,因此,我们C公司员工的薪资发放,都要经过S基金那边几个话事人同意。

另外,C公司的设立,虽然定义为创业公司,但是创立的时候,负责人也不知道要干什么。在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下,就租好了办公室,招了一堆人,我正是作为主要的业务骨干,或者说核心员工之一被招聘进去的。

从2016年8月份入职C公司到2017年7月份C公司宣布大裁员,整个一年都是很动荡的。

  • (1)当时整个教育市场虽然热火朝天,但是我所在的C创业公司却不知道做什么,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时间是用来开会,研讨公司的发展战略,上午开完会去饭店吃饭,老板埋单,下午继续开,一直开到下班。
  • (2)公司人员变动非常频繁。在物理(办公场所)、人员上,继承了上市公司大股东X先前设立的N公司的烂摊子。因此,我们作为新人进入C公司后,伴随着的是原来烂摊子公司的员工的持续离职。人员变动频繁,公司内部也是部门设了又换,换了又设。一个小小的二十多人的公司分成了运营部、设计部、媒体部、研究部和投资部,每个部门都有一个负责人,我则属于媒体部的负责人之一,对你没看错,是之一,因为我头上还有另外两个级别比我高的人,但他们都先后因为公司或个人原因被离职,以致于我成了最终的负责人。但我成了最终的负责人一段时间后,又被夺权,成为一名普通的编辑,在那个沉寂的、极受打压的时期,我发奋图强,勤于研究和写作,最终靠内容又赢得了媒体部的控制权。
  • (3)由于上头要求公司明确发展方向,我们的负责人M就带着一堆公司骨干经常开会,研讨公司战略,有时候想清了,有时候又迷糊了,开完会做ppt汇报给基金S,S基金的相关人员不满意,就会拖欠我们C公司的员工薪资。

我从2011年毕业后进入国企,从来没见过公司拖欠工资,基本上都是提前发放,如果是因故不能发放,人事部一定第一时间通知员工,绝对不会让员工无端猜疑。但在C公司,每到发薪日,大家都是很忐忑的,都在想啥时候发工资,这是很影响员工的工作士气的。事后想想,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在那个时候,我应该及时地抽身而出。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公司给的工资还可以,另外,我两口子都在这个公司,而且媳妇也怀了二宝。

当时我进这个公司的时候,老板问了家里的情况,而那时媳妇的公司经常加班,她正准备辞职,我就说了实际的情况,老板就让媳妇也一起来公司发展。一方面,我想离职,但又碍于情面。另外一方面,我考虑到写内容的,到哪里工作都是写内容,再说工资只是拖欠,早晚都要发。也是在那个时候(2017年3月份,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极受打压的时期),我开始撰写了幼教方面的报道,并且阅读量非常好。凭借直觉,我觉得这可能是个不错的内容发展方向,于是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去写幼儿园报道上,并且还在研究部负责人的帮助下编写了幼儿园的行业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当时的销量还是不错的--由于整个幼教内容的流量逐渐起来了,当时研究部也写了幼儿园的研究报告,负责人就把媒体部和研究部合并了,并将媒体定位为研究型自媒体。

从3月份到5月份,整个媒体的流量还是很不错的,也来了不少活粉,而且公司的收入也实现了零的突破。我当时觉得,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其一,行业报道以及报告给公众号吸引了大量的、有效的粉丝;
  • 其二,为公司实现了销售收入上零的突破,它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当时一天还是能卖好几份报告的。虽然金额不多,但也算上商业模式的打通;
  • 其三,从B上市公司对C创业公司的定位看,至少可以实现了B上市公司的部分诉求:为公司找项目,为项目找资金。幼儿园报告吸引过来的就是当时大量要介入幼儿园行业的产业资本,以及想出售幼儿园项目的人。

事实上,正是这部分内容让B上市公司的部分人员看到了C创业公司还有些存在的价值,而我也因为这块内容被B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公司大会上表扬,当B上市公司的大股东X开始表扬我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要重新夺回媒体部的权力了。

但B上市公司对创业公司的要求远不止于此,它还要求公司要自负盈亏,而且当时C公司人员二十多人,除了报告收入,其他全是成本。在2017年5月份,为了减少成本,C公司从科技园搬迁到深圳南山区的一个民宅,一堆人躲在民宅办公。在民宅办公了一个多月,C公司正式大裁员,只有我跟我媳妇留了下来,后来我们就去了B上市公司的总部办公。

现在,想起来,我觉得应该在2017年7-8月份的时候,就选择彻底离职,而不是继续坚守。在总部办公,也是很不容易的。一方面,我只是个编辑,负责报告的撰写,但是C公司也就我跟我媳妇两个人,没有其他员工,原来的公司负责人已经离职,而专注于一个如此集中的细分市场,单靠报告是很难自负盈亏的。要自负盈亏必须开展别的业务,比如培训业务,比如投融资对接业务,尤其是培训业务,当时其实正是一片蓝海。

但除了我之外,C公司也不再招人。就业务层面来看,2017年8月份之后,项目方、资金方都来了,我个人也前后对接了不少项目,但幼儿园投并购项目,成交率低,而且也需要专业的人去做,而我当时要写内容,写报告,还要销售报告,开发票,基本上整个公司一条龙的事情都是我在做--媳妇在家休产假。我当时也想过离职换个工作,但是舍不得,不光是为了工资。

  • 一来,幼儿园内容、报告是我独立开辟出来的一条路,我感觉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 二来,我当时想着自己出来创业,或者去别的部门做研究,但是手头上又没有什么积蓄,总希望有人投资,但一直也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

就这样,我跟媳妇在这个二人创业的C公司又干了一年,直到2018年5月份。

第四个决策:2018年5月份,我去了B上市公司设立的E投资公司

到2018年5月份,B上市公司也在进行持续的内部调整和优化,由于觉得我还算个人才,B上市公司设立的E投资公司的N总就邀请我加入他的团队,但具体的工作内容做什么他也不清楚。

虽然E公司是投资公司,但是到2018年5月份的时候,很多投资公司都暂停了。本来我比较理想的去处是E公司的研究部,但是它的研究部在2018年都撤掉了,一个投资公司,没有了研究部,项目也不投了,只剩下投的一些项目了,因此,我们整个团队的工作重点就是去管投后的项目。我就去了E投资公司项目所在地F市的一个乡下的学校W,从此在学校住校。

由于工作内容不清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在来回折腾,频繁的出差,也并没有明确的任务,工作一年多,唯一有价值的任务就是对W学校的深度调研。以前投W学校的投资决策人都离职了,留下的都是一堆不了解这个学校的人,我在这个学校开展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调研了解这个学校。

我在学校住校期间,主要的工作就是去学校听课,跟学校的校长、主任、老师喝酒抽烟、聊天吹牛,然后写报告。除此之外,就是负责投资公司来学校的人员接待。这是我在W学校做过的最有价值的工作。这份调查报告向上反馈的情况得到了E投资公司以及B上市公司高层的重视,上市公司大股东X也看了报告,并且在2019年1月份就亲自去学校调研考察,去了学校的操场、教室、宿舍、食堂等各个环节进行参观考察,从而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我所在的团队,包括我的直属领导今后都要下沉到项目上。

于是,在2019年,我就成了频繁的出差人,大部分时间在F市,一小部分时间再深圳。我的领导在大股东S的要求下也把家搬迁到了F市。这也就有了我的第五个决策:

第五个决策:2019年9月份,从E公司离职创业

我2019年9月份从E公司离职创业,情况是复杂的,总体来看,原因有以下几个:

  • 其一,在E公司,我的工作内容不明朗,一会是总监,一会是副总裁,到学校后,也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后面因为要搞师训,我成了培训中心主任,然后又兼任董事长助理(我的领导就是学校的董事长/总裁)。我过去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写作、写报告,去做管理后,很不适应,虽然工资也不低,很多工作也都是自由安排,但是我这个人,却长时间找不到在工作上的成就感,从2018年下半年到我离职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整个的工作自我效能感很低。
  • 其二,我对我过去在幼儿园领域的报道和报告,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念念不忘,贼心不死,仍然时刻惦记着把自己的教育研究事业发扬光大,从此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另外,我这个人有个臭毛病,那就是,如果长时间不写点东西,就会觉得日子过得很没有意思,也毫无快乐、幸福可言。
  • 其三,我两个孩子,当时媳妇在家带孩子,父母帮着看,老人家年龄日益见长,身体大不如前,大娃已经上了幼儿园,二娃刚满两岁,大娃的教育也要提升日程,媳妇一个人顾不过来。还有就是,从2016年之后,媳妇的工作就围绕我打转,当我停止写公众号的时候,她也无所事事了。
  • 其四,从工作稳定性来看,领导已经搬到F市了,团队成员也都搬到F市了,领导也说过好几次让我也搬过去F市,甚至还让媳妇来W校上班。我甚是犹豫,媳妇也不愿意搬去F市。长此以往,两地分居,以及工作、生活两相隔离也不合适。就是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选择了从E公司离职,从F市撤回深圳。

现在回想起来,我很难说这次离职是正确还是错误。

从经济上来看,我辞职创业,收入大大不如在E公司上班,过上了节衣缩食的生活。如果继续在E公司上班,留在F市,大概一个人还是可以继续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但是这样对家庭和孩子势必有很大的亏欠。碰上这几年的新冠疫情,可以想见的是,与家庭、孩子的关系注定是聚少离多的。两个孩子正日益从懵懂无知的状态跨入学前教育乃至小学教育,他们非常需要父母的陪伴。所以,我将我过去的两年称为,丢掉了钱袋子,抓住了两个孩子,尤其是上小学的儿子,他的进步、他的学习劲头给我的感觉是惊艳的。

第六个决策:创业的方向选择了继续深耕幼儿园

2019年10月份,一开始的出来创业的时候,在内容的定位上,我是不清楚做什么的。当时整个学前教育受2018年11月份中央文件的影响,以及转公转普的影响已经哀鸣一片。我的领导跟我讲,你要出来做,一定不要做幼儿园,因为这个赛道已经坍塌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去写幼儿园的内容,而是关注整个泛教育行业,即教育行业内热点的事情我都看,这种情况其实有点像我2016年所在的C创业公司的情况,即什么都关注,在寻求方向。但有时候也会写写幼儿园的内容,而我发现,尽管赛道已经坍塌了,我所写幼儿园的内容的流量还是不错的--这很可能跟我朋友圈中仍有很多人关注幼儿园有关,毕竟之前做幼儿园报道和报告,好友数量也从两三百人一下子增加到4000多人有关。

我觉得对于自媒体而言,首先要有流量,没有流量其他都是免谈。既然有流量,那就继续写,写着写着就迎来了疫情,就到了2020年3-4月份。在2020年3-4月份,看到有其他媒体在调查疫情下行业状况,看到开学遥遥无期的上幼儿园中班的儿子,我就萌生了“做一个关于疫情下民办幼儿园生存状况的调查“的想法,当时做这个调查,也想过找些机构去背书合作,但基本上无人问津,原先关注学前教育的垂直媒体都转向托育了。

我在公众号粉丝只有2000多人的情况下开展了这个调查,利用今日头条的平台和公众号,持续的推广,累计收集了500多份有效问卷,并且我及时将问卷的内容整理成报告,予以免费发放出去。这份调查报告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公众号的粉丝也实现了几倍的增长,并且也引起了很多大众媒体对民办幼儿园状况的关注,事后,几乎所有的主流媒体,像光明日报、财新杂志、中国经营报、以及中央电视台的财经节目都引用了我这份报告的调查数据,甚至连日本的NHK电视台在报道中国幼儿园状况的时候,也引用我的调查数据,一些有双语版本的媒体,还将我的报告翻译成英文对外投放。

从这次调查以后,我把中教投研的内容更进一步聚焦到幼儿园上,专注于幼儿园的报道。但有流量,如何变现依然是个难题。2017年-2018年的时候,还有很多外部的产业资本要投资幼儿园,要收购幼儿园,当时还是可以向机构们卖幼儿园行业研究报告的。但是到了2020年的时候,由于政策持续推进幼儿园民转公,且限制幼儿园的资本化运营,外部资本基本上已不再关注幼儿园,也不再投资、收购幼儿园,甚至,原来幼儿园内部的产业资本也在收缩、退出。

在这种情况下,垂直于幼儿园内容服务的媒体就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行业的热点事件、热点新闻也是有很大流量的,粉丝也是会持续增长的,但是却没有什么转化,因为我所提供的行业地区报告对老用户而言已没有什么价值。

另外,不同于2017-2018年,在2020年以及其后,我的粉丝群体的内在性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2017-2018年,我的粉丝群体以投资人、投资经理居多,他们都是想介入幼儿园行业的外部的、对行业状况不了解的人。2020年以及其后,我的粉丝群体中投资人、投资经理以非常少,转而以幼儿园行业内部的园长、举办人居多,他们都是资深的行业从业者,现在遇到了政策上的大调整,而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关注我,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诉求,发出自己的声音,而非购买我的产品。

由于粉丝客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原来拟定的商业模式也走不通了。我之前想的是,通过撰写大量的、各地的幼儿园行业研究报告,吸引用户,从而扩大以研究为基础的业务,比如投融资并购、可行性报告,以及给幼教产业链上下游做广告。但政策收缩之后,这条路已成了一条死路,连给幼教产业链上下游做广告的机会也没有了。2020年还有不少产业链上的公司寻求广告合作,到2021年就基本销声匿迹了,因为整个的市场结构在重构:公办在大幅度扩张,民办在急剧萎缩。在行业急剧萎缩的情况下,原先民办园需要的课程、教材、玩教具之类的产品服务都在陷入红海一样的厮杀。

可以这么说,在一个收缩的行业,垂直媒体已没有什么生存空间,现在针对民办幼儿园行业,唯一还能做的就是针对举办人的法律政策、财税培训,因为这是眼下很多民办教育人的痛点,再过一段时间,连这个需求都没有了。现在,连这个业务在疫情此起彼伏的情况下,也不能顺利地开展了。

第七个决策:2018年3-4月份,卖房未遂

这个决策是关于换房子的。2017年9月份,女儿出生,当时我们一家我一家四口,加上两位老人,共六个人挤在不到40平米的房子里。我就想把2014年买的房子卖掉,再换个大一点的。关内房子都是要涨一起涨,因此,我要换大房子就只能跑关外去,肯定是不可能在福田了,看龙岗的房价很低,我就去龙岗看了不少房子,同时也把房子挂牌到中介那里。

当时我所住的房子大概能卖200万元,扣掉房贷,以及手头上的继续,按第二套房子看,应该也可以换个三四百万的房子了,三四百万在龙岗还是可以买个三房甚至四房的,我跟媳妇去看了龙岗布吉附近的几个新盘,除了位置太偏,交通不便之外,甚是喜欢。房子很快也有意向的买家,价格也基本谈差不多了,虽然比挂牌价低一些,但是也还是可以了。

但买家很挑剔,只愿意给中介一个点的佣金,而我这边跟中介事前说好了,不负担任何佣金,如果买价理想可以酌情承担。一个点的佣金,中介嫌太低,买家也不愿意妥协,我也不愿意妥协,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看到娃娃日益长大,我又想起了他很快就要上学了。而所看的新的楼盘,只有房子本身让人满意,交通、配套、教育都让人极度不满,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当初买房的初心:就是为了给娃上户口,给娃上学,跟媳妇合计一下,就决定不再卖了,拿着继续给娃上学。

与此同时,我们一家也从小房子里搬出来了,租到隔壁一个更大的老旧社区里。房租一下子升到7000元,但是由于深圳房价大涨,租金水涨船高,现在小房子的租金已抵供了。就这样,从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11月份,我都没有关注过深圳的房价。

2019年11月份,原租客不再续租,要搬家,跟他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你这房子现在价格大涨,我看了一下新闻才知道怎么回事,原来附近搞旧改,规划了一所知名小学的新校区,房价又翻了一倍。我没有想再卖,因为老大就要读小学了,老二也要上幼儿园。

结语

复盘十几年来的一系列决策,整体上看,我关于房子的决策都还算是正确的,可以说是“无为而治“吧!反观我的职业生涯,一直在积极地作为,却越混越差。

之前上班的时候,我总想着创业,做一个自己说了才算的人,总觉得平凡的工作,安放不了我自己躁动的灵魂。当我走上创业的道路时,我发现,自己当老板的时候,说什么都不算,只有别人说了才算。如果你不信,市场先生就会用残忍的现实惩罚你。

复盘毕业十几年来我的几个关键错误决策

大疫之下,普通百姓的两难

疫情快走吧,楼上小孩一天挨四顿,我怕他快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