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足溃败反思|联赛篇·职业联赛三十年,依然不职业

1994年,中国足球进入职业化时代,神州大地涌起足球热潮,似乎转眼间中国足球就能够乘着职业化的东风扬帆远航……

国足溃败反思|联赛篇·职业联赛三十年,依然不职业

眼看接近三十年过去了,中国足球不但没有崛起,反而跌落到了当年都无法想象的低谷。中国足协的种种骚操作固然起到了绝大的负作用,但中国足球职业化这步棋走对了吗?全世界都在搞的职业联赛到底是什么?找一家企业给队员发工资就叫职业化?有了赞助的专业队就是俱乐部?

世界足坛最典型的职业化联赛,也就是欧美普遍存在的那套体系一般来说都是这样的:

国足溃败反思|联赛篇·职业联赛三十年,依然不职业

最开始,大批足球爱好者以球会友组织俱乐部图开心;慢慢地,大家觉得实力悬殊的比赛踢起来不开心,这才形成了联赛分级,每个队伍在“强则升级弱则降级”的动态平衡中总能与自己水平最为相当的对手较量。与此同时,俱乐部扎根社区,不断为社区居民提供足球休闲和教育的同时,也收获着居民的好感,并通过适当的商业行为将这种好感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支持。

当这份好感与支持已经足以支持球队中的球员以此为职业时,一支职业球队才就此诞生。一个由这样可以依靠支持者供养维持生存的职业球队所组成的联赛,才称得上真正的职业联赛。

国足溃败反思|联赛篇·职业联赛三十年,依然不职业

在以上这些因素中,中国足球的职业化拥有过哪些?很显然,答案是:几乎什么也没有。中国的职业足球联赛,是从原有的举国体制下蜕变而来,群众基础少得可怜,球迷的经济支持更是无从谈起。当然,一个健全的职业联赛体系所不可或缺的金字塔基——业余与低级联赛几乎就是“零”。

所以,中国足球的职业化从一开始就是建筑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插着氧气管参赛的马拉松运动员。球员从哪里来?举国体制培养的运动队中来。经济收益从哪里来?政府通过俱乐部老板输血而来。大千世界,有哪个正当职业是完全靠其他人的赏赐与输血行走于世的呢?说得不好听一点,如今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就是一条趴在中国社会肌体上吸血的蚂蟥,一旦脱离自然奄奄一息。

国足溃败反思|联赛篇·职业联赛三十年,依然不职业

要坚持走职业化道路,其实也不是无计可施,只不过需要忍受相当长时间的阵痛。真正的职业化,是俱乐部自负盈亏的职业化,是靠着球迷捧场赚钱的职业化。欧足联早有珠玉在前,一套财政公平法案压下来,强令所有俱乐部必须实现财政量入为出——你能卖出一千万的门票,或者拉到一千万的赞助,就能花费一千万用于俱乐部开支;要是卖不出来,你就安心找点低价甚至免费班子凑合吧!以中国足球近来“如雷贯耳”的名声,如此几年下来,自然不会再有球员薪水过高的问题,欠薪也不再成为老大难。当然,这么做的代价必然是国际赛场上的成绩相当长时间的一塌糊涂——不过,这个一塌糊涂,是真的一塌糊涂,是中国球迷自己养大的孩子,而不是靠着诸多非市场行为输血养出来的“怪胎”。

国足溃败反思|联赛篇·职业联赛三十年,依然不职业

如果舍不得这样的成绩滑坡,也还有一招:彻底回到以前举国体制时代,把人才培育、训练和比赛全权交回给体育主管部门,虽然没有那么热闹,但举国体制下的中国足球好歹也是亚洲二流水平,怎么也不至于混到如今这样的地步。当然,体育主管部门是不是愿意承担这样大的压力就难说了,毕竟足球人数众多培养周期超长还特别难出成绩,在举国体制下并不是很受待见。

国足溃败反思|联赛篇·职业联赛三十年,依然不职业

而最差的一条路,自然就是依然挂着“职业化”的羊头卖着“四不像”的狗肉。竞技表现怨声载道,社会基础不断萎缩,到最后,这一桌原本好看又好吃的饕餮盛宴,变成了人憎狗嫌的潲水缸,大家都没得吃,那才叫惨!

文/湖北日报记者 郭晓明

图/新华社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