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德艺双馨”魏葆华:探索杂技芭蕾的“东方天鹅”

下午四点,一级杂技演员魏葆华从综合排练楼中走出,他刚完成当天的训练。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随着年龄的增长,客观说来,身体状态走的是下坡路,所以越是到年纪大的时候,杂技对保持训练的要求是越高的。”从体育跨界而来的魏葆华每天皆要维持一定的训练量,他深信“台下十年功”。

近日,获得“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的魏葆华接受南都专访,他表示德艺双馨“并非仅仅是一个称号”,追求“德艺双馨”永远都应该是进行时。

1998年,魏葆华与搭档吴正丹开始尝试“肩上芭蕾”与“头顶芭蕾”。在一些采访中,魏葆华曾描述过这听起来都超高难度的动作。“肩膀的面积很小,而且又是弧形,肌肉又是软的,平衡很难掌控,一转就倒。”

“德艺双馨”魏葆华:探索杂技芭蕾的“东方天鹅”

超高难度的“肩上芭蕾”。

但这样的高难度动作还是被魏葆华与搭档吴正丹拿下了,凭借着“肩上芭蕾”,魏葆华不仅开创了杂技表演的新流派,而且在世界杂技发展史上占有了重要一席。《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这个节目接连获得全国杂技最高奖“金狮奖”、国际杂技最高奖“金小丑奖”。

“德艺双馨”魏葆华:探索杂技芭蕾的“东方天鹅”

《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节目接连获奖。

除了“肩上芭蕾”,魏葆华也一直在探索杂技剧的语汇表达,如以杂技剧目《化·蝶》探索杂技剧新语。如今担任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的魏葆华也尝试在教育的发展角度上为杂技表演行业提出更多建言。

“德艺双馨”魏葆华:探索杂技芭蕾的“东方天鹅”

魏葆华如今担任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

2022年,魏葆华获得了“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在接受南都采访时,他表示德艺双馨“并非仅仅是一个称号”,追求“德艺双馨”永远都应该是进行时。在他看来,年龄也永远不是限制。“我和吴正丹现在还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也是希望能够给年轻的杂技演员打个样,对于杂技演员而言,年龄不是限制。”

A 苦练

用信念突破、熬过困苦

撑起东方天鹅的“肩上芭蕾”

“德艺双馨”魏葆华:探索杂技芭蕾的“东方天鹅”

谈及来到广州发展并逐渐将“肩上芭蕾”练出来,魏葆华称这既是一种偶然,也有着必然的成分。1996年,还是技巧运动员的魏葆华来深圳参加比赛,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负责人在现场看到了魏葆华与吴正丹的比赛,觉得两人是练习双人杂技的“好苗子”,于是便邀请了两人在退役后加盟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

两人在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天天练功、排舞,参加了不少演出。一次国外演出时,丹麦皇家芭蕾舞团团长看完魏葆华与吴正丹的表演后,赞叹道“太像芭蕾舞演员了”,受这样的启发,魏葆华与吴正丹将东方杂技与西方芭蕾进一步演绎在了舞台上。

“德艺双馨”魏葆华:探索杂技芭蕾的“东方天鹅”

在两人的坚持和探索下,《芭蕾对手顶——东方的天鹅》这个节目开始引起了关注。随着“东方天鹅”一同被更多人熟知的,还有“肩上芭蕾”这个节目类型,这正是《芭蕾对手顶——东方的天鹅》节目中的一个重要动作。

“肩上芭蕾”即在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抬起一只脚翩然起舞,难度非常大。谈及“肩上芭蕾”动作的完成难度,魏葆华表示,对该动作探索突破的困苦远大于该动作对人体极限的挑战。“现在来看,从技术难度角度讲,肩上芭蕾还没有达到极限(的难度),但它却是前人从未完成过的动作。所以你在创新的过程中,实际上会经历很多这种错误的尝试,试错的过程是我觉得非常艰难的时刻,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你要不停地试,这样可不可以?那样可不可以?找到正确方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德艺双馨”魏葆华:探索杂技芭蕾的“东方天鹅”

支撑魏葆华撑过艰难试错时期的仍是意志力和信念。“试错过程也是对人意志的一个极大考验,因为当你看不到这种成功的希望。我们需要用创新突破、参加全国比赛来试炼,比赛的时间是定下的,你在比赛时间越来越临近时,却感知不到技术突破,这种压力、这种看不到希望的迷茫时刻,我觉得是特别艰难的,那就还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去战胜这一切,而且要有坚定的信念,就是要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成功的偶然性背后,常是坚持所造就的必然性,成功往往总青睐那些蓄力满满、排除万难的人。魏葆华用信念撑起了“肩上芭蕾”,将西方的芭蕾糅进中国的传统杂技里,为杂技增添了几分优雅浪漫,也让芭蕾变得兼具惊险与刺激,后来魏葆华与吴正丹凭借“肩上芭蕾”,为中国捧回了杂技届的最高奖“金小丑”奖。

而得奖后魏葆华仍继续创新着。2004年,魏葆华在世界首创的杂技剧《天鹅湖》中饰演王子。该剧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一、荣获“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及中国杂技金菊奖“剧目金奖”等。

B 创新

抖空竹传梁祝情,

以《化·蝶》探索杂技剧新语汇

各种艺术形式在推进剧情的媒介上各有所异。话剧通过语言叙述来推进剧情、舞剧通过肢体语汇来表达情感,杂技剧的语汇又该如何表情达意呢?在最近推出的杂技舞剧《化·蝶》中,魏葆华与吴正丹一同对杂技剧的语汇进行了新探索。

这也是自演出世界首部杂技剧《天鹅湖》、将杂技与戏剧进行首次结合探索后,魏葆华与吴正丹的又一次突破和尝试。“话剧用语言文字直接表示,舞剧用肢体语言和舞蹈词汇表示,而杂技在剧情的叙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是原先没有杂技剧的原因。但中国杂技几千年的历史正是在不断创新与不断突破的,《化·蝶》也正是在传统的杂技表演内容上赋予新的内涵。”魏葆华说。

“德艺双馨”魏葆华:探索杂技芭蕾的“东方天鹅”

魏葆华以“抖空竹”这项传统杂技来举例《化·蝶》在杂技语汇上的探索。“空竹被导演赋予了新的内涵,空竹横过来看,是两个对称的半圆形,它实际非常像蝴蝶的两个翅膀,所以《化·蝶》里的空竹运用就被赋予了蝴蝶的意象。而当演员把它抖起来时,它也是上下翻飞,围绕着演员,就像蝴蝶在身边翩翩飞舞一样,用这样的一个外在现象,便可以表达剧情当中与蝴蝶有关的内容。此外空竹其实是整个剧目的线索与连贯,它在节目开始、在中间出现,在表达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这个书院共读的场景里也出现。(剧中)有一段四人表演空竹的场景,一根长长的线寓意两人的‘千里姻缘一线牵’,空竹也在长绳上不停地上下翻飞、舞动,既有蝴蝶的寓意,也有两人的情感交流在里边。”

“德艺双馨”魏葆华:探索杂技芭蕾的“东方天鹅”

编剧喻荣军曾说,《化·蝶》是用中国传统的叙事方式,在讲爱情故事中引发观众对哲学的思考。事实上在《化·蝶》新形式的尝试与蜕变中,魏葆华也在不断地对杂技剧语汇做着探索和思考。从杂技芭蕾到杂技舞剧,他不断地走出表演舒适圈。

C 追求

保持练功,保持思考

“德艺双馨”永远在路上

虽已在业界多年,但魏葆华表示,每一次登上舞台表演前,他除了兴奋,仍会有紧张。这种紧张既来源于杂技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也来源于杂技的“台下十年功”属性。为顺利完成每一场演出,魏葆华每天依然必须保持训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随着年龄的增长,客观说来,身体状态走的是下坡路,所以越是到年纪大的时候,杂技对保持训练的要求是越高的。再加上每一场演出都需要演员百分百地投入,所以每次上场之前,其实既有兴奋,同样也有紧张。”

“德艺双馨”魏葆华:探索杂技芭蕾的“东方天鹅”

如今,担任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的魏葆华,除了投入演出,也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对杂技教育的思考中。在他看来,杂技的长远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比如说现在舞蹈的教育体系与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设立了硕士与博士学位,这为舞蹈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可源源不断地输出舞蹈方面的人才。但杂技几千年的传统一直都是师傅带徒弟,目前仍是中专制教育制度。如果杂技要长远发展,就要重视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杂技也需要有优秀的老师与编导,这样才可以有一个良性的循环。”

2022年,魏葆华获得“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他认为德艺双馨“并非仅仅是一个称号”,也应该是自己永远需要追求的目标。“能够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非常荣幸,同时也深感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还要继续努力,德艺双馨是一个目标,要不断地去追求它。”

而作为行业前辈,他希望年轻杂技演员不光要学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也要不断地充实自己,多学习文化知识。“我和吴正丹现在还依然活跃在舞台上,也是希望能够给年轻的杂技演员打个样,对于杂技演员而言,年龄不是限制。决定他能不能在舞台上表演的关键因素不是年龄,而是能力和专业水准、艺术水准。”

采写:南都记者 林文琪 实习生 陈沛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