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日本回流的一件龙泉窑器座,口径23公分左右,釉水翠青厚润,莹净无瑕,品相上好。更令人称奇的是,器内有藏家落款的篆体铭文。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此类龙泉窑镂空器座也叫“鱼穿”,多系元明所烧。我印象里日本挺多的,记得曾在日本买过一件,配有内胆,铁质胆,里面炭灰尚存,估计是日本人拿到茶道里当煮水的炉子用过了。

去年在整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龙泉青瓷资料时,也留意到其中一大一小两例器座(博采精鉴 |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龙泉青瓷精选(下))。小的元代,高仅7.8、口径6.8厘米,名“ 飛青磁夜学蓋置”,“盖置”即放置茶壶盖之类的置物器,“夜学”两字据说传自中国,日本人认为这类小器座是中国古代士人挑灯夜读搁放灯盏的灯台座。其实这类尺寸小巧的元代小器座,一般用于置放适配的小瓶子。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带座刻花小吉字瓶 龙泉市博物馆藏品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带座小梅瓶 处州青瓷博物馆藏品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纽约苏富比2008年春拍 (LOT:0102)

这件褐斑带座小吉字瓶,器座高仅7.3公分,图录上标注为元,笔者倾向于明。与以上小器座相比,尺寸接近,造型上则更为规整。可资参照的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院同款藏品(见下图)。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尺寸大的这件标为明代,名” 青磁花盆台“,高16.3、口径23.4厘米,从名称看是用作花盆的底托了。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这类尺寸较大的器座也见于大窑枫洞岩明初龙泉官窑遗址出土的瓷片。我馆当年征集到大量明初龙泉官窑瓷片,其中也有器座、器盖等种类,但是数量非常少,特征也不明显,无法排除其是否为其它窑口混入的民窑器,或是其它地层产物。后来,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等编著的《龙泉大窑枫洞岩出土瓷器》出版,收录了一例器座,且被纳入“永乐官器”(页146,图版107)。另,北京故宫博物院有清宫旧藏的一例“明龙泉窑青釉镂空器座”,与枫洞岩所出相似度较高。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品

以下两例同为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釉色稍暗沉,其器式与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以及本文所述带篆体铭文器座相类。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尺寸较小的一类器座,若见过实物,定知其小巧之至,有如微缩,尺寸大者无疑更为实用。以造型而言,此类瓷质器座仿自木质器座。明代绘画作品中出现的漆木器座更给出了瓷质器座用途的重要参照。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明 邵锦画男女图轴(局部 )

桌上摆放的瓶炉均有底座,漆红器座,搭哥瓷式花瓶,美观又稳当。

上一篇鼓钉盆文章里引用的明代人物绘画作品中,几乎也均能看到器座的使用。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五同会图》局部

瓶炉、花盆也是均有底座,仍是漆红器座搭哥瓷瘦梅瓶插折枝花作案头清供。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竹园寿集图》局部

仍是漆红器座,置放饮食器,桌上还有食奁、装满水果的大盘子,酒瓮、执壶、酒盏酒杯等。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 杏园雅集图》局部

该图里的漆红器座相对尺寸较大,放着一个荷叶盖罐,盖罐边上还能看见带盖的执壶。

再来说说这个器座不同寻常的篆体字款。

古代藏家收藏字画,喜欢在字画上盖上自己的印章,或加上题跋寄情翰墨表达自己对作品的鉴赏,从而留下收藏者痕迹。这些字画从甲转到乙,从前代传到后代,一枚枚印章,一篇篇题跋即是其经历多少年沧桑的见证,同时也昭示了它的流传有序。

此种风气自然也会影响到其它领域的收藏,比如瓷器。比如乾隆皇帝就喜欢在一些瓷器上赋诗落款,两岸故宫清宫旧藏的五大名窑瓷器几乎被刻了个遍。

由于材质的特殊性,要在瓷器上随心所欲地刻字押印并不容易,也只有作为皇帝的乾隆才能“为所欲为”。所以,瓷器上藏家的“鉴藏”款还是非常少见的,这也是此件器座不同寻常的“附加值”所在。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铭文镌刻于器座内壁,内容如下:

章生一二兄弟设窑,生一烧琉田窑,生二烧处窑,哥为紫口铁足,弟为古青器也,濠园居士鉴古 濠园(印)

从“濠园”落款及印章可知,此器座原系津沽藏家徐世章旧藏。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徐世章(1886~1954),字瑞甫,号濠园居士,天津人,清末民国书法家,大收藏家,中华民国第四任总统徐世昌之十弟(堂弟)。早年毕业于北京同文馆,曾赴比利时研究时政,考察商业,并入比利时里达大学学习商业,得学士学位。民国时曾任交通部次长兼任交通银行副总裁、币制局总裁等要职。1922年随徐世昌下台而去职,后寓居天津,购置房产,兴办教育、医务、实业,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在当地具有较高威望。解放后,徐世章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一生博雅好古,致力于文物收藏,古砚、古玉、玺印、书画、碑帖、善本图书都在其收藏范围。晚年他将自己耗尽一生心血收购又极为钟爱的近3000件文物全部无偿捐献给国家。这些文物,现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其中古玉和古砚两类,构成了该博物馆这两项的主要藏品。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器座上的“鉴古”风流

徐世章自用寿山石印章之一(嘉德2014秋拍,LOT4601)

就铭文内容而言,反映了民国当时颇为流行的龙泉章氏哥弟窑之说。比如龙泉县长徐渊若写的《哥窑与弟窑》,堪称此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另,此铭文为大篆,字体章法精妙,线条凝练,外观苍古带金石之气,内蕴隽秀透灵动之韵,整体布局错落有致,自然得体,推测或出自名家之手。

据考,周希丁、王福庵等篆刻治印名家均为徐世章刻过印章,尤其周希丁和徒弟傅大卣到徐世章处,为其传拓所藏名砚器物,前后达七八年之久。周希丁除传拓外,还精于篆刻,为徐世章篆刻多方自用印和闲章,甚至到了徐每得一妙品就延请周希丁刻印以志纪念的地步。此器座之篆体铭文或正是康元手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