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极目新闻记者 夏雨

春天总是太短,淋过几场小雨后,便要匆匆把城市交给夏天。

怎样才能躲过岁月的车辙,保留春意,凝固时间?

日前,极目新闻记者走进湖北省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寻找藏在出水文物里的“春天”。

天球瓶上青花绽放

中山舰是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一代名舰,也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历史见证物。

据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讲解员吴珊介绍,1938年中山舰参加“武汉会战”,同年10月24日,在金口执行巡防任务时被日军飞机发现并遭到轰炸,舰上士兵奋勇抵抗,但终不敌日军的轮番低空轰炸,身中六弹殉江。舰上25位将士牺牲,舰长萨师俊被炮弹炸断双腿后坚持指挥,最终以身殉国。

1997年初,中山舰在武汉市江夏区金口水域整体打捞出水,随之出水各种类型文物6400余件(套),经遴选,目前有近300件(套)文物作为常设展览《中山舰出水文物精品展》的展品,在博物馆三楼,为观众翻开历史的页面。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民国青花花鸟天球瓶

除了铭牌标志、船载设施、武器装备外,展品中也不乏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他们一定程度上承载了在茫茫航线上,官兵们的人文情感和精神追求,其中就有“民国青花花鸟天球瓶”。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田梦莹告诉极目新闻记者,“青”在汉代文化中象征着春天与活力,而天球瓶在明代宣德年间较为流行。何为天球瓶?小口、直颈、砂底,清末至民国多为釉底,圆腹似球而得名。

“民国青花花鸟天球瓶”造型端庄,比例协调,青色淡雅,是民国时期的民窑精品,只是凝望眼前这只天球瓶,不难发现它周身上的裂痕。田梦莹介绍,“民国青花花鸟天球瓶”是在中山舰舱室打捞出水,没有大破损,已实属不易。

远航瓷器寄托春耕向往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春种,都蕴含了浓浓的生机。而聊起博物馆里的“春”,那就不得不提粉彩耕夫瓷塑与牧童骑牛瓷像了。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粉彩耕夫瓷塑

粉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耕夫瓷塑刻画了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双手拄着锄头,笑容灿烂的耕夫形象。 过去的春耕,少不了牛的帮忙,如今仍然能在一些地方看到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牧童骑牛瓷像与粉彩耕夫瓷塑一样,为陈设瓷器,体形较小,玲珑可爱。

扎着羊角辫儿的放牛娃,悠然骑在牛身上,朴实的乡村风光尽显,而官兵们对勤于耕织,不负春天的美好愿景也在这座牧童骑牛瓷像上可见一斑。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牧童骑牛瓷像

据了解,目前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馆藏的瓷器,由出水及捐赠构成。瓷器占了中山舰出水文物大多数,也是受损最多的文物,共有790件套(出水742件套),已修复瓷器160件套。修复中山舰上的出水文物,是为了将文物原本美好的一面展示给民众,让民众了解战争的残酷性。

自制文房用品也有深意

中国诗词,从不缺乏春意,一首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言浅意浓,成为上至老者下至幼童皆能脱口而出的名诗,而它也曾被刻在中山舰官兵的墨盒上。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民国“春晓”诗词铜墨盒

铜墨盒是盛墨汁的小物件,产生于清道光、同治时期,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铜墨盒比石砚轻巧灵便,并能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曾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盒盖上常雕刻有各式各样的花纹,除了山水、人物、花鸟、仿古钱币、瓦当外,到了民国初期,名家作品,也相继被搬上了盒盖。

田梦莹介绍,除了民国“春晓”诗词铜墨盒、地球图案铜墨盒等墨盒外,随着中山舰一起出水的文物中还有不少如寿山石雕花鸟笔插、山水图案长方形镇纸等文房用品。其中在展厅陈列的炮弹壳制笔筒也格外引人注目。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寿山石雕花鸟笔插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中山舰打捞工作/资料图

在3月25日的中山舰博物馆“名舰云课堂”,曾揭开中山舰的出水弹药之谜:中山舰在1938年主要执行水雷布置、巡逻江防以及运送战时军用物资的任务。1997年2月20日,中山舰打捞工程在准备进行最后一步“起坡”时,工作人员在清理舰体内部期间,于舰首和舰尾两个底层的弹药舱中发现了大量的散放炮弹,这将严重影响中山舰的安全起坡。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湖北船厂派选18名员工组成“敢死队”,一共清理出1100余枚炮弹、20余箱枪弹。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大口径炮弹

据专家鉴定,这批弹药的炸药质量完好,爆炸威力没有降低。文物部门与专家组进行了协商,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弹药被存放在某弹药库中,并采取销毁与拆卸相结合的方式,对尚无危险的少数炮弹进行了最后的处理,保留了2个品种、8个型号的炮弹共177枚,以及包括汉阳造枪弹在内的步枪、手枪子弹近万枚。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力求自强”炮弹壳制笔筒

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我们可以看到已处理过的民国38毫米、 77毫米、82毫米等不同口径炮弹。而由舰上官兵截选弹壳自制的笔筒则陈列在不远处。如今的笔筒筒身已有锈蚀,但官兵刻在上面的“力求自强”“洁身自好”字迹依然清晰。

在田梦莹看来,这些笔筒透露了他们时刻激励、提醒自己的正能量,也反映中山舰在抗战期间背负的沉重责任,舰上中国官兵渴望强大的志向。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中山舰末任舰长萨师俊

出水文物上的“花落知多少”,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春天

抗战时期的中山舰

(图片来源: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