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远离文化产业这些年的一些思索

远离文化产业这些年的一些思索

2020年,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了此前一直声称致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某公司,换了个全新的领域来做事。

时隔今天,已经快两年之久。

如今回过头来看,不禁思索,我们的文化产业究竟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模样?

犹记得2015年,受惠于国家文化部门的一项文化产业发展的红利政策,我曾经两次到北京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培训,一同培训的是来自全国各地数百家大大小小的文化旅游企业公司的负责人或者主要管理人员,而为我们授课的,也都是来自国内顶尖高校和文化旅游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

培训主要分为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我们考察的地点是江苏苏州。

虽然培训时间只有短短半个多月时间,但是却令我的内心充满温暖,因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业内人士,在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内考察、学习,还能得到业内专家的指点,那真的是一种无以言表的幸福啊。

当培训结束后,我回到故地,却蓦然间发现,现实往往比较残酷。

文化产业究竟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模样来发展?似乎通过培训也没能找到很好的解决方法。

文化产业这个概念,究竟是以文化为主?还是以产业为主?

时至今日,我发现好像两者我们都没有做好。

优秀的文化没能创作出多少,更是没能让它们实现产业化发展。

其实,就我个人的感觉而言,文化和产业,原本就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概念。

怎么讲呢?

远离文化产业这些年的一些思索

时至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国内一切具有生命力、广受人们关注的文化形式,无论是文学、艺术等,其原本的产生动力,都不是靠产业化推动的,而是基于原创作者内在的创作动力,这种创作动力有的是天赋异禀,有的是凭借内心中一种执着和热血,哪怕是迫于生计,其背后依旧能够看到创作者对于创作作品的热爱。

然而他们创作出的某种形式的文化作品,却照耀了后世。

甚至当有人提出“文化产业化”发展这个口号的时候,很多的就是把先人曾经创作的很多作品作为一种矿藏去开发。

这种开发的动力是基于一种对经济利益的索取,但是却和这种文化产生的内在动力并不一致。

在这样的巨大差异下,文化+产业往往是无法实现良性发展的,更多的只是在短时间内成为一部分人逐利、逐名的工具,但是从长远来看,只会对原有文化形态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今天,我已经远离这个领域很长时间。

如果你问我文化+产业这条路能否行得通,或许我难以答复。

但是,我认为文化自有其发芽、成长的道路。

每一件伟大的文化作品,其成长的背后,莫不凝结着原创者的辛酸和痛苦,这背后的情怀却又不是产业化的生产模式所能取代的。

如同生长在悬崖峭壁之间的迎客松,无论如何不是温室里面能培养出来的。

就算我们给予它更多的养分和关照,也难再现其嶙峋的气势和伟岸。

想要有欣欣向荣的文化产业,首先要有伟大的文化作品出现。

而文化作品出现的前提,首先是要有长期的积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