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曹彬:雍熙北伐他有过,但不妨为一代名将,他的贡献不应该被埋没

作者:历史战争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出兵伐辽。最初三路大军连战连捷,收复了燕云的许多失地,但在最为关键的时候,曹彬所率领的东路军出了乱子,几乎全军覆没,导致北伐大军的最终崩盘。因此,曹彬被认为是导致北宋丢失最后一次收复燕云十六州机会的罪人。

客观地讲,曹彬在雍熙北伐中有着无法推卸的责任,但不能因此认为曹彬是一位庸将,他对于北宋的贡献,也不应该被一次失败埋没。

曹彬:雍熙北伐他有过,但不妨为一代名将,他的贡献不应该被埋没

曹彬出身将门,他周岁时父母把各种玩具摆放在桌子上,看他取什么,曹彬最后左手拿干戈,右手拿着俎豆,过了一会又拿方印。孩童无意中的举动,却预示着不平凡的未来。

曹彬的姨母嫁于郭威,郭威称帝后被封为贵妃,曹彬因此成为皇亲国戚,调到柴荣的军中。军队中的将领因为曹彬特殊的身份,对他特别礼遇,但曹彬不仅没有因此骄傲自大、盛气凌人,做事反而愈发低调,待人恭敬礼貌。后来曹彬奉命出使,他国皇帝赏赐给曹彬,曹彬一概都不接受,就连柴荣给他的赏赐,也全部被他分给宗族子弟和贫寒之人。

赵匡胤得势后,众人纷纷阿谀讨好他,曹彬依旧秉公做事,不偏不倚,没有刻意接近赵匡胤。曹彬相比于其他人的冷淡引起了赵匡胤的注意,他素知曹彬的美名,所以亲自召见他并委以重任。投身赵匡胤麾下后,曹彬尽心竭力,为北宋开国立下汗马功劳。

曹彬身经百战,基本上参与了所有的大型战役。乾德二年(964年),宋军两路讨伐后蜀,曹彬和刘廷让一起率兵连克数县,屡立战功。讨伐途中,曹彬约束部下,不让军队滥杀无辜,受到后蜀百姓的赞誉,他们对北宋心悦臣服。

曹彬:雍熙北伐他有过,但不妨为一代名将,他的贡献不应该被埋没

灭亡南唐之战时,曹彬成为主帅,他亲率水陆两军共十万人南征,不到一年就攻克了金陵城,将南唐纳入宋朝的版图。

对宋朝威胁最大的中原政权,就是北汉,因为它有着辽人的支持。宋朝和北汉展开了残酷的拉锯战,曹彬在战中创造了辉煌的战果。乾德二年时,北汉引来六万辽军起兵大举南侵,将领们不敢阻挡,曹彬挺身而出,和李继勋率兵六万,成功以步兵打赢了骑兵,大破北汉和辽的联军。

古代战功卓著的将领,大部分都有着鲜明的缺点,但曹彬却堪称将领中的佼佼者。作为士兵们的将军,曹彬能够体恤下级,从不贪慕战士们的战功,严惩克扣军饷的贪官污吏。曹彬带出来的军队,军纪是宋军中最为严明的。由于五代十国的战乱时代,许多将领都有着滥杀无辜的残暴行径,但曹彬不论征讨何处,都不允许士兵们劫掠百姓。比如伐后蜀时,敌人抵抗激烈,不少将领都希望通过屠城震慑敌人,并满足自己的杀欲。

曹彬:雍熙北伐他有过,但不妨为一代名将,他的贡献不应该被埋没

曹彬下令军队不可屠戮百姓。正因为曹彬善待百姓,所以宋军征讨后蜀才能如此顺利。

而作为皇帝手下带兵打仗的将领,曹彬无疑是最令人放心的。年轻时曹彬被人们视为皇亲国戚,但他从不张扬,做事低调,后来成为宋军将领中的领军人物,曹彬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皇帝对曹彬所下的命令,曹彬都不打折扣地坚决执行,除此以外,曹彬从不做逾越规矩的事情,贵族公府们的聚会宴饮他从不参加,朝中的事务除非皇帝亲自询问曹彬,否则曹彬不会作出任何评价。

曹彬屡立战功,成为宋军的柱石,地位尊贵,曹家一门又出了数位将军,不是在外带兵打仗,就是在朝中掌管禁军,可谓显赫至极。然而曹彬严格约束族人,他从不利用手上的权力为自己和家族谋取私利,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全部上交给国库,皇帝的赏赐他都分给亲朋旧友,自己不留一分。

一位将领,能够做到治军有方、能征善战,体恤士兵,善待百姓,恪尽职守,那他一定当得起“儒将”的美誉。而曹彬,就是儒将最好的写照。正因为曹彬身上所具有的优良品质,所以他深受宋朝开国数代皇帝的信任,宋太祖赵匡胤赞誉他“不欺其主者,独曹彬耳。”“吾任得其人矣。”真宗感慨地说:“国朝将相家能以声名自立,不坠门阀,唯(李)昉与曹彬家尔。”

曹彬:雍熙北伐他有过,但不妨为一代名将,他的贡献不应该被埋没

对于曹彬而言,岐沟关之败就是他的滑铁卢。太宗让曹彬掌管东路军,看中的就是他持重的作战风格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可是在这一战中,曹彬却被敌人断了粮道,随后又孤军深入,结果失败,牵连到了其他两路。

这一次失败对于曹彬的打击是巨大的,他被贬为右骁卫上将军,前半生积累的美名也付之东流。曹彬在这一战中不能约束手下将领,不论如何辩解,他都是负有责任的。但不能因此这一次失败,就否定曹彬的一生。

伐后蜀,灭南唐,征北汉,战辽军,曹彬为宋朝能够基本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优秀品质也被历朝历代视为将领典范,他的功绩,不应该因为一次失败就被埋没。

参考资料:

《宋史》

《涑水记闻·卷一》

《宋大事记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