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作者:菜馆

他的部分骨灰被埋葬在北京大学,这是前燕京大学的校园,这是适当的。这是他1936年远征西北的起点,也是他1937年为撰写"西游记"编写材料的地方。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中国的朋友,一位见证了《中国历史》的真诚、充满爱心的美国朋友。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埃德加·斯诺出生于美国堪萨斯城的一个贫困家庭。

年轻时,像许多普通年轻人一样,他做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后,他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在纽约的《坎萨斯星报》和《太阳报》中崭露头角。后来,他在一艘开往海洋的货船上担任海员,前往中美洲,最后前往夏威夷。

1928年,在中国革命的低潮期,他移居上海,担任《米尔斯评论》的助理编辑,后来担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先驱报》的特约记者。

自1930年以来,他前往中国主要城市和东部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韩国和荷属东印度。他长途跋涉,穿越中国西南部各省,徒步穿越云南省西部,到达缅甸和印度,拜访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领袖。

1931年9月18日事件发生时,斯诺正在上海,见证了1932年的上海战争和1933年的热河战争。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之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了两年的新闻学教授,在那里他学习了中文。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著名的美国进步记者石奥特利,还与鲁迅、宋庆龄和一些中国地下组织成员有过接触。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他编纂了一部英文现代中国短篇小说《活的中国》,这是最早将鲁迅的作品介绍给西方的短篇小说之一。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1936年是中国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关键一年。斯诺带着关于革命和战争的难以理解的问题,于6月从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西甘宁边境地区。他是第一位在红色区域接受采访的西方记者。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他突破了国民党和资本主义世界对中国革命的严密新闻封锁。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首先,他去了苏联地区的临时首都安全

(即知丹县)与毛泽东同志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收集了有关25000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然后,经过长途跋涉,他来到了宁夏南部的普雷旺县,那里已经是国民党中央部队犬牙的前线。最后,他冒着火光,回到了保安那里,保安顺利抵达西安。他回到北方和平时期的时候,正值西安事变爆发前夕。他先是在北平为英美媒体撰写了多篇轰动一时的通讯,然后编纂了一本名为《红星照耀中国》的书。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红星照耀中国"甚至会照耀世界,作为资产阶级报纸的记者,他已经预见到,尽管他当时的报道仅限于中国的"西北角",一个人口稀少,荒凉的红军基地,被强大的国民党势力围困。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为期四个月的旅行对一位来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记者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革命战士、农牧民、工人、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有着真诚和温暖的感情,从而对革命和战争的热潮中的中国有了深刻而正确的认识。这一认识很快被西安事件的和平解决和卢沟桥事件后的全面抗日战争所证实。

由于他在西北红区四个月的冒险中对中国的热情和热爱,他花了余生探索和报道中国问题。

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担任英美报纸驻华战地记者。

1939年,他再次前往延安,与毛主席交谈。这些对话后来发表在《米尔斯评论》上。斯诺于1941年进入南方,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攻击,被迫离开中国。

1942年至1943年,他再次来到中国,此后他访问中国变得越来越困难。在麦卡锡主义期间,联邦调查局把他当作一个危险的人,不允许媒体发表斯诺的文章,他被迫搬到瑞士。他的护照也禁止前往中国。

直到1960年6月,他拿到我领馆的单独签证,才第一次来到解放后的新中国,与毛主席和周总理举行了会谈。1964年至1965年初,他再次访华,毛主席再次接待他。斯诺于1970年10月与洛伊丝·惠勒·斯诺夫人一起来到中国,并在国庆日在天安门广场会见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12月18日,他与毛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最后一次谈话。

例如,《西游记》和斯诺关于中国的其他书籍是中美人民友谊的催化剂,他是第一个从中美关系的角度报道春天的人。

1972年2月,斯诺回国后不久,美国乒乓球队首次受邀访问北京,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友谊。由于他的疾病,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1972年2月15日.m凌晨2点20分,埃德加·斯诺去世了。

在他去世之际,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力量在病床上面对以马希德医生为首的中国医疗队说话:

“我热爱中国。”——一个美国人的遗言

"我爱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