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混乱而动荡的南北局势│903

作者:青禾田讲古

实际上,即使是萧昭文坐在皇位上的时候,他这个皇帝当得也实在是憋屈,傀儡也就罢了,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也可以理解,可是连日常生活饮食起居都受到严格限制,就有点过分了。毕竟再怎么说,也是名义上的皇帝,不是囚犯。可惜,萧鸾就是这么霸道。

一次,萧昭文想吃蒸鱼菜,可是,因为没有收到萧鸾的命令,最后,就硬是没给小皇帝吃。一个皇帝当到这个份上,真的够悲惨了。

登基之后,萧鸾下令改元,并大肆加封支持自己登基的有功之臣,加封太尉王敬则为大司马,司空陈显达为太尉,尚书令王晏加骠骑大将军,左仆射徐孝嗣加中军大将军,中领军萧谌为领军将军。

之后,萧鸾将自己这一系的萧氏族人大加封赏,不管年龄大小,能力强弱,都安排到重要位置,替代原来的萧氏诸侯王死后留下的空位。

对于被赶下皇位的萧昭文,虽然没有多大的威胁,但萧鸾也没打算放过。毕竟是个隐患。因而,萧鸾先是诈称萧昭文有病,并多次派御医前去查看,之后,暗中害死了萧昭文。

从493年初到494年冬,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南齐朝廷动荡不止,先是太子萧长懋去世,然后是齐武帝萧赜病死,接下来在刀光剑影中,郁林王萧昭业即位,一年后被杀死、废黜,然后是海陵王萧昭文即位,三个月后萧昭文又被废黜、害死,齐明帝萧鸾即位。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了,南齐死了三个皇帝,萧赜、萧昭业、萧昭文,另外还得加上一个皇太子萧长懋。同时,还有大批萧氏诸侯王被杀。萧道成的子孙几乎被萧鸾屠戮殆尽。

好在,不管萧鸾人品、能力如何,在他即位之后,接下来南齐朝政勉强算是安稳了几年。

忍不住感慨一下,皇帝制度本身最大的弊病之一,就是不管好坏,继任者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甚至是唯一的。这样一来,即使偶尔运气好,遇到一个英明的君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但是,他一死,接下来换上的,很可能就是一个昏庸,或者年幼,甚至呆傻的君主,然后,美好的一切就会如昙花一现般迅速消亡,国家迅速衰败,甚至国破家亡。

假想一下,如果当初齐武帝萧赜确立的继承人是他的二儿子萧子良,并且萧子良能顺利即位,那么,以萧子良的才能,南齐说不定就能继续永明之治的辉煌,兴旺发展下去。

当然,即使萧子良真的即位,并且成为一个明智的、有作为的皇帝,等他死后,下一个皇帝如何,能将国家带向什么方向,还是未知数。

在南齐内乱不止,迅速走向衰亡时,北魏在孝文帝拓跋宏和他的祖母冯太后的共同统治下,稳步发展着,并且,在494年冬十月,为了巩固政权,便于统治,便于推行汉化,更为了便于南征,统一全国,孝文帝费尽周折,与守旧派皇族、大臣斗智斗勇,最终成功的将北魏都城,迁到洛阳。

孝文帝拓跋宏是在471年八月,由父亲献文帝拓跋弘,将皇位禅让给他的。那一年,他只有五岁。

五岁的孩子当然治理不了国家,所以,孝文帝即位之后,朝政大权由父亲拓跋弘以太上皇的身份,和奶奶冯太后共同执掌。

因为权力的斗争,476年,冯太后毒死了儿子献文帝拓跋弘,之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执掌北魏朝政,改年号为“太和”。这一年,孝文帝十岁。

冯太后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她权力欲极强、多疑猜忌、心黑手狠,执掌朝政时,任用私人,肆意诛杀大臣。但是,另一方面,她又政治手腕高超,智慧过人,行事干脆利落,赏罚分明,用人上也颇有独到之处。

对待孙子孝文帝拓跋宏的态度上,冯太后也是颇为矛盾。一方面,冯太后将孝文帝视为自己政治理念的接班人,尽心尽力地培养,在孝文帝长大一点之后,所有朝政大事的处理,冯太后都要孝文帝参与;但另一方面,冯太后对孝文帝又严厉到极点,多次棒打,甚至曾经有过废黜孝文帝的心思,而且,即使孝文帝成年后,所有朝政大事,最终的决策权,也基本都掌握在冯太后手中。

不过,不管怎么说,随着时间的流逝,孝文帝慢慢长大,并且在冯太后的教导下,成长为一个精通儒学,才华横溢,又有丰富的治国经验的皇帝。

在冯太后和孝文帝的共同治理下,北魏发展良好,尤其是从477年,也就太和元年之后,在冯太后主导,孝文帝参与下,从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北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改革鲜卑旧俗的婚姻制,禁绝“一族之婚,同姓之娶”,开始给官员发放俸禄,实行均田制和三长制等等,都给北魏的社会风气带来极大的变化。而且,这些措施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增强了国力,并大大提高了皇室的权威,史称为“太和改制”。

就拿北魏官吏的俸禄来说吧。拓跋珪建立北魏之后,北魏的各级官吏一直都是没有俸禄的,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除了有爵位的人从封地中获得外,就是依靠战争中的掠夺、皇帝随心所欲的赏赐,或者贪污受贿。这种方式对于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来说,司空见惯。但是随着政权的确立和稳定,对外战争的减少,这种方式的弊病越来越大,因为各级官吏主要掠夺、盘剥的对象成了国内百姓,而且,因为朝廷不给俸禄,所以,大家不管是贪污受贿也好,搜刮民脂民膏也好,甚至直接抢劫也好,都做的心安理得、毫无顾忌。而那些相对清廉、有良知的官吏,则生活得十分清苦。因而,自从给官吏发放俸禄以来,朝廷明确给各级官吏确定俸禄的同时,严厉惩治贪污受贿,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官场风气。百姓虽然需要多缴一些赋税,但生活相对有了保障,总体而言,也是好处远大于坏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