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央视315点名,哈啰电动车“出师未捷”?

“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电动自行车专卖店销售人员如是说。

《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第4条第3款明确要求,厂家出厂的电动自行车的软硬件均应当具有防篡改设计,防止擅自改装或改动最高车速等。2019年4月15日,关于限制电动自行车时速不超过25公里的新国标就正式实施。

然而今年315晚会,央视却点名了小牛、新日、哈啰、绿源等电动自行车品牌违规调整限速,调整后的电动自行车速可达35-40公里/小时。不少专卖店均表示解码器由厂家提供,这些厂商成为了两轮电动车超速的始作俑者。哈啰电动车的销售人员还表示,“表上只显示25(公里/小时),但是它跑起来速度它不止25(公里/小时)。”

相比于绿源、小牛这些“老玩家”,哈啰入局电动自行车不过短短一年时间,难道“超速”已是行业潜规则?

01.自己造车

几年之前,共享经济方兴未艾,共享单车作为共享经济的宠儿站在风口接受着资本的沐浴。ofo、摩拜从北上广深走向二三线城市,年轻的企业浑身都散发着势不可挡的锐气。

央视315点名,哈啰电动车“出师未捷”?

而哈啰也是在这时踏入了共享经济的浪潮。只不过它另辟蹊径,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相较于ofo和摩拜,更显低调。也正是这种低调,让哈啰得以穿越共享单车百团大战的硝烟,在激烈的行业洗牌之中幸存下来。

但求规模,不问盈利。这是共享经济的一大特点,哈啰也不例外。

哈啰出行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哈啰的营收分别为21.14亿元、48.23亿元、60.4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2.08亿元、-15亿元、-11.3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48亿元。

即便哈啰出行市场份额居行业第一,拥有规模优势,其盈利能力也依然让人堪忧。

事实上,哈啰出行的发展,一直都有资本裹挟向前。

天眼查信息显示,2017年12月底到2021年11月,哈啰出行经历了10轮融资,投资人包括蚂蚁集团、复星集团、春华资本、高榕资本、GGV纪源资本等机构相继入局。目前,蚂蚁集团已成为哈啰出行的大股东,持股占比约36%。

但依靠资本输血并不是长久之计,在共享业务之外,哈啰亟需新的业务增长曲线。

从2020年初开始,哈啰持续试水各种新业务,从出行领域的特惠打车,到本地生活领域的社区电商、到店团购、酒旅,处处可见哈啰的影子。

早在2019年,哈啰就曾与宁德时代、蚂蚁金服成立合资公司,为两轮电动车提供换电服务。如此看来,哈啰在三年前就开始研究两轮电动车,选择自己造车并不难理解。

一旦试水成功,不仅能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曲线,更能在出行领域形成闭环,在资本市场进一步讲好上市的故事。

02.大力出奇迹?

2021年4月,哈啰电动车在发布会上推出了三款自主研发的两轮电动车,分别是 A80(精灵)、A86(图灵)和 B80(魔灵)。

央视315点名,哈啰电动车“出师未捷”?

智能化,是哈啰电动车的主要卖点。

哈啰电动车推出的VVSMART超连网车机系统,不仅可以通过手机自动解锁电动车,还可以在手机上显示车辆电量、时速等基本信息。但这些功能在小牛的MQi上也有体现,对于哈啰来说,并不十分具备竞争力。

在定价方面,A80标配锂电,售价 3999 元起,在一众同行之间同样没有太大优势。

但高调杀入两轮电动车领域,哈啰的野心并不止于此。

为了扩大产能,哈啰不仅投资无锡工厂,还与天津宁河区政府合作,在当地建设“两轮电动车超级工厂”,据哈啰官方表示,建成后年产能可超过300万辆,有望成为行业内产能最强的单体工厂之一。

在渠道方面,哈啰采取的是“线上订车线下提车”的方式零售;在招商方面,哈啰取消了大区层级代理,通过工厂发货直达门店。

透过这些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经营策略不难看出哈啰布局电动车领域的决心,但两轮电动车虽然是个老赛道,竞争却一点都不小。

强劲的小牛和雅迪,都在等着哈啰的挑战。

在传统两轮电动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雅迪,2020年之后扩张速度逐步加快。截至2020年底,雅迪共拥有2955家经销商和17000余个销售网点。根据雅迪公开的2020年销量数据,雅迪全年出货量1078万辆,同比增长77%。

作为搅动市场的鲶鱼,小牛的实力同样不容小觑。

小牛是最早切入智能化的两轮电动车厂商。2014年,李一男就敏锐察觉到了两轮电动车市场上智能化产品的缺失,于是携着小牛闯入细分赛道。李一男曾在微博上表示,愿全身投入,用最好的材料和最尖端的技术,打造一款中国最牛的两轮电动车。

四年之后,小牛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当年第三季度,小牛总营收同比增长86.1%,且首次实现了单季度盈利。截至2021年底,小牛的门店数量已达3108家。

根据2021年“两轮电动车销量10强”榜单,雅迪以1300万辆的年销量稳居行业第一名,爱玛、台铃和小刀位列第二至第四名,其年销量分别为900万辆、800万辆和300万辆,而小牛则以100万辆的年销量排在第十名,哈啰未上榜。

如何在老赛道讲出新故事?哈啰还需要新的想象空间。

03.未来如何能来?

公开数据显示,电动自行车和摩托车保有量达到4亿,且每年还有4600万增量,两轮电动车是80%国民首选的交通工具。毫无疑问,电动自行车市场尚是一片蓝海。

但这片蓝海,问题同样存在。

一方面,头部电动自行车企都将高端化作为共同口号,然而现实却是电动自行车的消费群体存在于三四线之外广袤的下沉市场。即便是小牛这样定位高端、年轻的品牌,高端系列也很难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这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天花板,让两轮电动车的高端之路更显艰难。

另一方面,政策的约束之下,消费者最能直观感受到的“速度”差异难以在各品牌之间体现。于是就有了今年315曝光的电动自行车违规调整限速事件。各品牌都想让消费者感受到自己品牌的“与众不同”,解码车速内卷之下,造就了“不解码就不会有消费者购买”的现状。

针对事件曝光,哈啰电动车发布声明称已在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小组自查自纠,目前已对涉事门店关店整顿,还将从渠道管理、生产管理等层面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

央视315点名,哈啰电动车“出师未捷”?

虽说此举更像是“亡羊补牢”,但至少表明了哈啰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至于是不是“为时未晚”,还要看市场的反应。

但归根结底,倘若如果不是各厂商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另辟蹊径”,消费者又怎会知道这个“公开的秘密”?

更何况,违规“解限速”对于车企和消费者来说都算不上好事。

电动自行车足够灵活,因此时常有超速而导致的车祸。一旦出现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消费者。作为为经销商提供解码装置的品牌厂家,同样难辞其咎。经济方面的损失可以通过销量弥补,但口碑的下滑却是卖出去多少辆“超速”的电动自行车都换不回来的。

行业竞争或许很残酷,但对于谋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 “自律”才是赢得战役的唯一奥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