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落魄王孙”亦或“卑微平民”,韩信出身到底如何?

作者:仲尼之丘

在中国历史上,淮阴侯韩信是一个传奇性人物。他是西汉王朝建立的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时人对其的评价。

“落魄王孙”亦或“卑微平民”,韩信出身到底如何?

关于韩信的出身,从史书中的资料看,有人认为韩信出身平(贫)民 、地位卑微,但也有人认为他是个没落贵族之后,那到底是怎样的呢?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没有记载韩信的出身,只说他“始为布衣”时,没什么谋生的本事,落魄到没饭吃,因为到处蹭饭,使得很多人都讨厌他。

这似乎说明,韩信出身低微,不过一介布衣(平民)而已。果真如此吗?

再后来,在韩信在河边垂钓,饥饿难耐时,幸得“漂母饭信”。对于韩信的感激,漂母对他又怜又怒:“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意思是,你一个大男人都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王孙)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漂母称韩信为“王孙”。韩信的身世似乎另有端倪。

其实,当秦灭六国后,亡国的贵族后裔大都流落到了民间,成为了自食其力的平民。比如,项羽的叔叔项梁起兵后,在民间找到了当年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他当时以打工为生---为人牧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落魄的金枝玉叶给人一种时过境迁的悲凉感,往往容易受到下层人民的怜悯,漂母给了韩信一碗饭,当是如此情况。

“落魄王孙”亦或“卑微平民”,韩信出身到底如何?

一饭之恩

所以,韩信也有可能就是落魄的六国贵族王孙。漂母称韩信为“王孙”,或许是对韩信的身世有所耳闻。

那除了这个模棱两可的猜想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证据呢?还真有。

其一,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还讲了韩信“好带刀剑”。这是从淮阴屠中的少年口中得知的。

因为韩信年少时当初太过贫穷落魄,所以淮阴人都不大看得起他。

有一天,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欺侮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大,喜欢佩带刀剑,其实不过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能杀死我,就拿剑刺我;如果杀不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韩信仔细考虑了一下,最后还是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两腿之间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落魄王孙”亦或“卑微平民”,韩信出身到底如何?

胯下之辱

这就是著名的“胯下之辱”的典故。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出,韩信平时是佩带刀剑的。其实,韩信佩带的只有剑,没有刀,这里的刀不过是个虚词。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还有一处描写,“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可见,韩信是佩戴宝剑的。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韩信很有可能是六国贵族的出身。

因为在那个时代,剑,不是一般人想佩戴就能佩戴的,只有王公贵族或士大夫才有这个资格。

比如,秦始皇在举行表示已经成年的加冠礼后,才佩带了宝剑,“己酉,王冠,带剑”。

比如,战国时的齐人冯谖穷困潦倒,身上只剩下一把剑,“犹有一剑耳”,寄食到孟尝君门下,还能“弹铗而歌”发牢骚。

《楚辞·涉江》描述贵人装束为“带长铗(剑)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就显示了一种高冠长剑的贵族形象。

《老子》中也称贵族“服文彩,带利剑”。贵族带剑,除防卫外,更突出的是其佩饰意义,以带剑来显示威仪,以剑器来标示阶层。

所以,从这一点可以推测韩信即便不是出身贵族,也至少出身“士”这一阶层。“士”是处于贵族和庶民之间的阶层。

“落魄王孙”亦或“卑微平民”,韩信出身到底如何?

其二,联系韩信拜大将军后能熟练运用兵法,表现出了卓越军事才能来看,韩信自幼应是熟读兵法,这说明韩信能读书识字。

在春秋战国时期,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读书识字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事情,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这个资格和机会。

所以,韩信早年家境或并不贫寒,甚至优越,他不仅可以接受教育,亦能习剑并钻研兵法。

秦时的韩信是一个穷困的平民,很可能就是落魄贵族的后裔,至少也是“士”这一统治阶级的向下坠落。

否则在韩信成名之前,如若没有良好的贵族教育基础及素养,何来众多军事指挥的天才战法,以至于让萧何都称赞他“国士无双”?

最后,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 “赞”中说韩信“志与众异”。

诚然,年少受“胯下之辱”时,他明白隐忍苟活的必要性;受漂母的“一饭之恩”时,他懂得“吾必有以重报母”的知恩图报;母亲去世,他将母亲葬在了“高敞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

如此种种,可见韩信带有强烈的贵族意识,有着贵族情节的孤傲与志向。

所以,结合《淮阴侯列传》中的一些关键文字,如“漂母饭信”时“吾哀王孙而进食”的话语,韩信“好带刀剑”、“行营高敞地”葬母、熟读兵书等,能够说明韩信出身六国贵族,只是秦时的韩信家族已经没落为布衣。

“落魄王孙”亦或“卑微平民”,韩信出身到底如何?

虽然韩信落魄了,穷到空有一腔抱负却不能自食其力,但是他仍然保留着贵族遗风。

也正因如此,韩信才会“志与众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