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轻人都不愿进厂了,中国制造业还有没有出路?

作者:硬核科代表王十万

1、

年轻人都不想进厂这件事其实不新鲜,在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珠三角地区就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了,现在二十多年过去了,招工难的问题一点都没缓解,而且是越来越难。

前段时间开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提出了一条建议: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他提出了一组数据,讲近5年平均每年有150万人离开制造业,在2020年的时候,大陆制造业人才的缺口达到了2200万人,并且他指出这么多的年轻人出逃,不利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所以要多多的鼓励年轻人回归制造业。

像鼓励年轻人多进厂这样的建议也不是今年才有的,我去搜了下近几年两会代表的采访,几乎每年都有人提要年轻人进厂的事,提出这样的建议的代表大多都是制造企业的老板。

年轻人现在不想进厂的原因也不复杂,简单的讲就是现在进厂的性价比太低了。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在厂子里面上班是个什么情况,当然了我也没进过厂,为了尽可能的真实还原工厂生活,我在网上找了很多自述,也跟身边有过进厂经验的亲戚深入聊了下。

我这里讲的进厂是去厂子里当普通流水线工人,并不是讲那些在工厂搞管理的。

首先流水线的工作都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很多人可能连流水线是什么都不知道,这里我还是先解释一下吧。流水线是制造企业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简单的讲就是把一件产品的生产拆分成若干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工人就只做一件事,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的效率。

比如组装一台智能手机,在一条生产流水线上,安装芯片的就只装芯片,安装主板的就只装主板,上一个工序做完之后自动就传送到下一个工序,工人只需要把自己的工序完成就行了。

通常工人进来之后,工厂会组织个简单的培训,然后给你本操作手册,只要你是识字的,基本在5分钟之内你就可以学会怎么操作,剩下的就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手速了。

由于工作的技术含量很低,流水线工人的议价能力是很低的,因为老板随时都可以换人,厂子不会因为缺少谁就无法运转的,目前一般工厂的工人工资水平也就是3000~5000元,在正规的大型企业还好,如果是在一些小厂子,这点工资还不一定能拿满,工厂会以各种理由对你工资进行克扣。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流水线工作,那就是枯燥乏味,有个网友讲他到电子厂打工的经历,做的唯一工作就是给手机后盖拧螺丝,拧的还是同一个位置的螺丝,他讲这种工作简直就是种折磨,头一天还好,持续一个礼拜之后他感觉自己就要崩溃了,果断就离职了,这个礼拜的工资他也不要了,并发誓再也不要进厂上班了。

除了枯燥乏味,流水线工人的工作时间还非常的长,网上很多打工人一直抱怨996,其实在工厂里面,工人一个班工作12个小时是普遍现象,有时候赶任务的时候还可能更长,至于加班费这个东西,那只是写在劳动法里面的条文,工厂会想尽办法逼你自愿加班的。

现在很多厂子为了规避自己的用工风险,大量的采用劳务派遣的方式,像在广东浙江这些地方,一个镇子里面可能就有上百家劳务公司,这些公司专门负责给工厂招工,通过招人的数量跟工厂拿提成,除了赚人头费外,有些劳务公司还会收取工人的押金,干不满规定的时间或者你不满足工厂的要求,这些押金是不退给你的,至于你应有的权益,劳务公司是不会管你的,如果在工厂出了什么问题,工厂也是不会管你的,因为你的合同是跟劳务公司签订的,你随便去网上查查,被黑中介坑的人比比皆是。

除了上面讲的这些问题外,在厂子里面上班最痛苦的就是不自由,工厂为了最大可能的榨取你的劳动力,都会制定很多的管理规定,什么时间开工,什么时间吃饭,吃饭时间多长,这些统统有规定,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是有规定的。

在一些大型的厂子里面,员工基本都被安排在集体宿舍里面,厂区里面有食堂、小卖部这些地方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在工作时间内都是要求不能出厂区的,你的工作生活娱乐都必须在厂区里面解决,这种压抑的氛围,没进过厂子的人是永远体会不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像富士康这种大型代工企业,有那么多的工人受不了选择自杀。

以前的人热衷于进厂,那是因为相比于呆在农村,进厂可以有更高的收入,而现在不同了,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年轻人有更多的工作选择了,虽然送外卖跑滴滴都很辛苦,但是至少是自由的,跑一单能实实在在看到一单的收入,我今天不想跑了我也可以选择休息,挣的钱也不必进厂少,那为什么要去厂子里受那份罪呢?

2、

现在中国早就成了制造业大国了,制造业可以说是中国经济的基石,现在很多人很焦虑,觉得工厂都招不到人了,我们的制造业是不是就要完蛋了?所以赶快劝劝年轻人都进厂吧,进厂是光荣的,进厂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但是制造业发展真的需要这么多工人么?

讲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看下大陆的制造业到底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以及我们制造业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农业国家,西方的几次工业革命,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才开始搞一些工业,要说在世界上的影响,几乎没什么大的影响。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首要是得益于美苏的冷战,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就讲过,二战后世界各国的发展都受美苏冷战的影响很深,不管是崛起的国家也好还是垮掉的国家也好,都是美苏两国在根据自身的利益决策时造成的间接影响。

美苏冷战从1949年就开始了,二战之后美国对战败的德国和日本都采取的是制裁的态度,想把这两个国家的经济都搞垮,防止他们伤好了又出来惹事,特别是在日本,美国最开始是想把日本彻底改造成一个农业国,但是冷战开始后,美国的态度就完全变了。

那个时候新中国也成立了,世界上相当于又多了个社会主义大国,冷战的根本说简单点就是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为了围堵苏联,从原来要打压日本变成了要扶持日本,因为日本跟苏联本来就有仇嘛,而且日本又在对抗苏联的前沿。

美国扶持日本的方法就是给大量的工业订单给日本,特别是在朝鲜战争的时候,日本成了美国的军需特供国,大量的军工产品都是经日本进入朝鲜的,这一下直接让日本经济腾飞了,很多日本企业都是在这个过程中被救活的。

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工业很快就恢复了,而且比战前发展的更好了,经济一步一步就冲在了亚洲的前列,但是日本的制造业成本慢慢也上去了,成本上去之后就只能把一些低端的制造业转移出去,自己专门发展高端一点的制造业,这些转移出去的制造业一部分去了东南亚,还有一些就去了韩国和台湾省。

台湾人从日资的企业里学到了不少的管理和技术,后来就自己开始建厂搞代工。

制造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成本上升的问题,特别是低端制造业,因为它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随着厂子越来越多,需要的人就越来越多,需求大了成本也会相应提升,到了后来台湾也没多大成本优势了,也只能把一部分产能给转移出去。

这个时期大约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正好我们已经开始改革开放了,这些从台湾转移的制造业,刚好就被内地承接了,那个时期有很多台湾商人到内地来办厂子,为了大力吸引外资,内地也给了很多的优惠政策。

刚改革开放那会儿,中国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用工成本非常非常低,而且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搞了很多的工业园区,只要进驻园区就可以享受各种优惠,开厂办企业可以一条龙服务到位,这样就吸引了一大批外资企业来内地开厂,后来一些人从外资企业里面学到技术和管理后,就自己开始办厂子了,特别是一批乡镇企业乘着这阵风就发展起来了。

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大陆的制造业慢慢就发展起来了,最后就发展成了全球最大,占到了世界制造业的30%。

除了人工成本优势外,中国制造业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产业链优势。

因为我们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能承接的产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在不断承接产能的基础上,我们慢慢的就发展出了全方位的工业产业链,也就是说联合国工业产品目录中的所有产品我们都能生产,这在全球只此一家,除了中国之外,再没有国家有这个能力了。

正是有这两个优势的叠加,我们才发展成了制造业第一大国。

3、

大陆制造业能发展起来,实际上就是以极低的人工成本,承接了大量发达国家的低端产能。

但现在我们的人力优势已经越来越不明显了,这也是网上很多人一直担心的问题,很多工厂都转到了像越南这样的东南亚国家,因为那里的人工成本要更低。

大陆很多企业之前都过得太舒服,根本不用去考虑企业管理和技术革新的问题,因为我们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我们可以通过堆人的方式解决问题,在低端产品市场上,国外的企业根本没有还手的力量。

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巨大的人口红利,但正因为有充足的劳动力,也让很多企业习惯了靠堆人去解决问题,所以企业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招不到人引起的,首先抱怨的也是现在年轻人都不想进厂了,我招不到人了,企业可不就不行了么。

回到我们前面就提出的问题,要发展制造业真的需要这么多工人么?

我们先来看德国的情况,德国的工业的发展在欧洲算是晚的了,当英国、法国这些国家已经全面工业化了,德国还是个农业国家,而且德国最开始搞制造业的时候,走的也是和我们当年差不多的路子,那就是搞抄袭山寨,主要是模仿英法的产品,后来英国议会还专门针对德国修改了商标法,要求所有进入英国的德国产品,都必须要打上德国制造的标签,当时德国商品的地位还不如现在的中国制造。

德国政府觉得这个发展模式肯定是长久不了,后面就下决心做出了调整。

德国采用的方式主要是技术深挖,他们发现虽然德国当时的科技水平很高,但这些科学研究都不能很好的用在制造业上,所以他们马上成立了一系列科研机构,专门研究应用科学,也就是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德国完全放弃了在低端制造业上的竞争,专注高附加值产品的研究,专注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品牌的建立,你可能不知道,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却有2300多个世界知名品牌,现在我们提高德国制造,第一印象就是德国的东西质量好,特别是在机械、汽车这些领域,德国标准就是世界标准。

那我们来看下德国制造业就业人数有多少?据数据显示,2020年德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只有550万,占德国总就业人数的12%左右。

德国讲完了,我们来看美国,我讲到美国可能很多人会不服气,觉得美国现在连个口罩都生产不出,怎么也能拿出来做例子,现在网上总有种情绪,只要一提到美国就各种贬低,觉得美国马上就要完蛋了,虽然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超过美国,但现在人家的人均GDP仍然是我们的好几倍。

美国连个口罩都生产不出,并不代表美国的制造水平很差,只是美国很早就把这些制造业转移出去了,因为美国的人工成本实在太高,这些东西放在美国生产,产出来了也没什么价格竞争力,况且美元这么霸道,直接花钱去买就行了,没必要自己去生产,虽然这种发展模式也有很大的弊端,美国现在也意识到制造业空心化太严重了会出问题,但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美国的工业发展也不算特别早,反正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没赶上的,它的崛起主要是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

美国的发展路径和德国又不一样了,德国是深挖技术和质量,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质量最好的,美国不这么想,美国主要是搞流程创新,利用自己的规模优势把成本压低,从而提高自己产品的竞争力。

这里就举一个例子就是福特汽车的装配线发明,也就是现在各个厂子都用的流水线,最早就是由福特公司发明的,它把原本一个整体的工作,拆分成一个又一个有序的工序,生产方式一变,投入产出比就完全不一样了。

美国就是不断的用系统性的管理创新和流程创新,在工业生产上越来越强。

至于美国的制造业就业人数,那就更少了。

4、

从上面的内容大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制造业的发展其实也用不了这么多人,真实情况也是这样的,那些强大的工业国家,制造业就业人数往往并不多。

很多人讲要吸引年轻人进厂,主要是工资待遇要跟上,只要钱给够福利上去了,自然有人拼命要进厂,这话说得没错,但现实情况是根本不现实,因为我们大部分制造企业之所以还有优势,就是由于工资给得低,人力成本很便宜,你现在让这些企业涨工资,那企业面临的问题可能就是直接倒闭了。

这也可以叫做一种资源陷阱,有很多分析为什么工业革命没在中国发生的观点就讲,也许正是由于当时中国的人力资源实在太丰富了,这些手工业者根本没有必要去研究机器,只需要加人就可以维持发展了,到最后人力终究还是拼不过西方的机器,所以只能任人宰割了。

要想提高工人的工资,企业首先要能赚钱,而现在大部分的制造业是赚不到什么钱的,或者说赚的都是些辛苦钱,一件产品的利润主要是在研发和销售环节,而处在中间的制造环节,利润实际上很低,我们的那些电子厂,看着是在生产高端的电子设备,实际上大部分利润都被国外研发公司拿走了,真正留下来的利润真没多少,赚钱主要是靠量多,再一个就是工资便宜。

不过一个国家的人力成本不可能一直那么低的,如果一个国家人力成本一直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那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这个国家一直都很穷,没有任何的经济发展。

只要人力成本一上去,那些低端的制造业产能就会出逃,因为这些产品的主要成本就是人工成本,现在很多工厂都选择往东南亚搬迁,就是看中了东南亚人力便宜,等东南亚的人力也贵起来了,它们就会选择另一个人力便宜的区域建厂。

中国制造业现在缺的并不是流水线工人,而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实际上有很多说招不到人快玩不下去的制造企业,本来就是应该被淘汰掉的了,我们首先要明白的一点就是,不是所有的产能都是我们需要的,现在国家一直在提去产能,为什么要去?因为这些低端产能过剩了,带来的后果就是不断的打价格战,不断的内卷,卷来卷去对整个行业都没好处。

现在我们很多的企业已经开始明白这一点了,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在核心技术研发上不断加大投入,慢慢的往高端赛道上挤,只要一直坚持这个思路,很快就会甩开其他竞争者。

5、

最后来讲一下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回事,讲起来就是两个词,实际上做起来是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在这个时代不太可能突然出现个惊天动地的伟大创新了,有的只是在前面的技术上一小步一小步的进步。

万维钢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只有在竞争非常不充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伟大创新或者是伟大的科技发现,越往后发展各行各业就会越趋同,因为一个新的革新只要能取得优势,马上就会在整个行业传开,大家都会跟着改,因为你不改很快就被淘汰了。

他用物理学家举了个例子,他讲但凡现在全球知名的物理学家,比如牛顿呀、爱因斯坦等等都是出在物理学刚起步的时代,那个时代搞物理的人很少,所以他们能一下提出一个非凡的理论,而现在情况不一样了,物理学家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通的职业,各种研究方法也都很公开了,那些好研究的已经被研究得差不多了,现在的物理研究只能是一点一点往更深的领域挖掘,所以研究都得搞团队作战了,个人的风格已经变得非常不重要了,所以物理学家也不会像以前那么出圈了。

万维钢还讲,只有在竞争非常不充分的领域才会有英雄。

在整个制造业领域也是一样的,苹果手机刚出来的时候,那种设计简直就是一种颠覆,但是现在的手机更新,虽然更新速度挺快,但总是觉得少了些什么惊喜,这个也真不能怪这些厂家,毕竟创新这东西,总是越往后越难的。

我刚刚讲制造业其实不需要那么多流水线工人,但资深的技术工人是真缺,因为没有这些技能水平高,知识素养高的产业工人,想要完成制造业的升级,几乎没有可能。

德国的制造业能发展这么快,跟德国有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是分不开的,这些产业工人无论在社会地位上还是在收入水平上都很高,所以他们也愿意在工厂当蓝领。

德国的教育模式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重的,你可以选择去上普通大学,也可以选择去职业学校,两条道路都可以有很好的发展空间,而且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的是双元制,简单的讲就是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并重,在学校里主要学习理论,然后到企业去进行实操,干得不错的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入企业了。

这种培养模式把理论和实际都结合起来了,而且他们去企业是真去学知识的,也有师傅带着,不像我们国家的一些职高,打着企业实习的幌子,实际上是给一些厂子提供廉价劳动力,实习完之后学生除了学会了拧螺丝,其他的啥都没学会。

而且在中国家长的心中,去上职校那基本和去当二溜子差不多,送去职校的原因也仅仅是不想让小孩过早踏入社会,至于这些职校生被忽悠去工厂实习了段时间之后,自己亲身体验了厂子上班的反人性,毕业了就更不想进厂了,至于那些本科大学毕业的学生,进厂这条路本来就不在他们的规划当中。

这种背景下,才真正造成了制造企业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人才,这也是国家层面真正应该想办法解决的难题,不真正解决优质工人的问题,走质量发展的道路可能也是一句空话。

本文完,如果觉得精彩就点个赞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