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善待“老漂族”

作者:顾茂权
善待“老漂族”

儿了六年前去无锡打拼闯事业,半年后儿媳也跟随而去。如今两人都在无锡寻到不错的工作,孙子也随去入学在无锡师院附属小学,平时亲家母当“老漂族”带小孩料理家务,一到寒暑假和亲家母家中有事,夫人这一替身立马“漂”去无锡变成“老漂族”。我还有二年就退休,是候选的“老漂族”。再看看我们的身边有不少这样的“老漂族”,他们一大把年纪操着南墙北调,明明已经退休,又像候鸟一样“漂”在陌生的城市身兼数职,他们支持子女事业,帮助子女分担育儿压力,起早贪黑干着家务。他们不得不在暮年远离故土,努力融入了新的生活圈子。

善待“老漂族”

现实生活中,“老漂族”虽然避免了与子女两地分居,避免成为空巢老人的窘境,但一个“漂”字来反映着他们在他乡辛酸不易生活的状态。离开了家乡,脱离了老家熟悉的生活圈子,“老漂族”身上往往也交织着多样而矛盾的情绪。记得电影《陆上行船》中有这样的一幕,老渔民的儿子远赴北京打拼,数年后在北京买了新房,他回到海岛劝说父亲去北京与自己一同生活,在大城市繁花似锦与海岛的荒凉萧瑟之间,老人陷入纠结。影片中一句台词叫“老人似老木,离家冇水土”,意思是老人就像老树一样,离开了家乡就会水土尽失。这当然是夸张的比喻,但透过这句话,也能看到“老漂族”在“漂”到另一个城市面临没有熟人、语言不同、文化差异、水土不服、生活不习惯等问题,甚至不少“老漂族”难以享受到和本地老人同样的福利待遇。

善待“老漂族”

中国家庭隔代育儿模式和养老模式的长期存在,注定“老漂族”将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长期的现象。要改善“老漂族”的处境,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降低他们漂泊感。比如,城市要释放更多的善意,将外来“老漂族”同等纳入城市养老服务体系,让他们在异地就医、普惠性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到更多的权益,增强他们对所在城市的身份认同;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适老化改造,积极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在社区基层多举办健康养生、书画文娱等活动,让“老漂族”们能在他乡快速去找到新伙伴、融入新生活。

善待“老漂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漂族”似乎并不为城市创造直接的价值,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让年轻人能够腾出手来安心工作。从这个角度上看,“老漂族”贡献了一份独特而又必不可少的价值。我省老龄化的程度在居全国前列,同样来自来苏创业就业的年轻人为数众多,对江苏各地来说,做好养老工作,让“老漂族”老有所依,他乡变故乡,不仅是关心、关爱老年人的表现,更是吸引外来人口、增加城市竞争力的有力举措。(3月18日晨)

善待“老漂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