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你知道5000年前的人在想啥?

5000多年前华夏是什么样子?

毕竟那时还没有文字,我们只能从后世典籍中的神话传说中了解,比如《山海经》中记载了黄帝大战蚩尤;《国语》中记载了这一时期黄帝及炎帝的身世;《史记》中记载了这一时期黄帝与炎帝间的牧野之战......可这些都是后世人对那段时期的追述,离得最近的也有1000多年了。

你知道5000年前的人在想啥?

左为炎帝,中为黄帝,右为蚩尤(蚩尤长得有点奇怪,毕竟是传说中他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不能太苛求)

5000多年前的画

能不能看到5000多年前当事人的描述?

完全可以,虽然当时还没有文字,但还有绘画呢。

这幅《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画(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就可以暂时帮助我们窥探一下5000多年前上古先民的精神世界。

你知道5000年前的人在想啥?

它画幅高37CM,宽44CM,是目前大陆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绘画作品中画幅最大的绘画

它于1978年在河南临汝阎村遗址中被发现,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5000多年。根据国家文物局2002年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在64件(组)出国(境)展出的一级文物中,名列第一位的就是它。

妥妥的C位出道!

《鹳鱼石斧图》是描绘在一件陶缸外表面上的彩绘作品。它虽然也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作品,但它与仰韶文化时期最具特色的彩陶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

举个例子,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为黑色,分几何纹、动物纹。

你知道5000年前的人在想啥?

人面鱼纹彩陶盆

而彩绘陶的颜色就比较丰富。

此外,在制作工艺上,彩绘陶与彩陶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彩绘陶是在烧制好的陶器上用矿物质颜料作画,颜色虽然很丰富,但时间久了颜色就会暗淡。而彩陶是先用矿物质颜料在陶坯上作画,然后在一起入窑烧制,烧成后能更好地显色,且不易掉色。

鹳鱼石斧彩绘陶缸,明显能看出来掉色了

彩陶和彩绘陶还有一项重大的差别,那就是彩陶主要以实用生活用具为主,部分也用于殉葬。但彩绘陶都是用于殉葬。

对了,这件鹳鱼石斧彩绘陶缸就是一件装殓尸骨的葬具,它通高47CM,口径32.7CM,底径19.5CM,略呈直筒形,平底,厚圆唇,口外有四个对称的鹰咀形泥突,底部正中穿一圆孔,上面应有一个半球形的盖,但已丢失。

这种瓮棺葬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中屡见不鲜,但有白衣彩绘的陶缸则为数不多。瓮棺葬是由逝者的子孙后代将逝者的尸骨重新搜集、入殓的二次葬。既然是葬具上的绘画,必然还蕴含了一些特定的涵义,毕竟在文字出现之前,绘画是人们记录生活,表达感情的重要载体。

独占C位的它

在艺术家眼中,它的出现,改写了中国美术史,拉开了中国绘画发展史的序幕。

这幅作品孕育了中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填色和没骨。

你知道5000年前的人在想啥?

中国绘画中的勾勒填色和没骨技法

作品用没骨法将鹳的身体整体涂白,用以表现白鹳羽毛的飘逸和灵动,通体不使用线条,而鱼和石斧则用黑色线条勾勒出轮廓,并在中间涂满颜色。为突出鹳眼圆睁,目光炯炯的特点,还用黑色线条勾勒出鹳眼的轮廓,更加突出了白鹳生机勃勃的征服者气派。与白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衔着的鱼,鱼的身体已经僵直,无力挣扎、死气沉沉。为了突出此时白鹳的负重,特意刻画了白鹳的身体稍稍后仰,头颈高扬,表现出了动态平衡的效果。

一般提重物的时候是这样滴

石斧竖立在画面的右侧,斧与柄的结合方式似斧子穿入柄内再用皮带绑住,斧柄中间画一个黑叉,显然不是装饰而是特意标记的符号,斧柄下端有许多刻画的交织纹,似在木柄上缠绕的布片以便保护手心。简单的描绘就使整个画面古朴、肃穆,也让我们领略到了上古先民们朴素的审美观。

在史学家眼中,它完整地描绘了石斧的斧头与斧柄的装配情况。要知道在此之前,考古学家们只发掘出了斧头(大多是石质或玉质的,比较容易保存),并没有斧柄,因此并不掌握石斧的装备情况。

你知道5000年前的人在想啥?

这幅绘画第一次如实地绘出石斧柄把的实际装制方式,为考古学者复原新石器时代的石斧柄把装制提供了直接根据。

它到底想表达什么

那么,这幅画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劳动工具崇拜说:这种观点认为这是一幅表现远古先民农耕和渔猎的图画,画中的白鸟可能是类似鸬鹚之类的为人类捕鱼的鸟,而石斧是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作品表达先民希望祖先保佑获得丰收。

图腾崇拜说:这种观点认为白鹳和鱼分别为两个敌对氏族的图腾,白鹳啄鱼代表着白鹳族对鱼族作战并取得了胜利。死者可能为白鹳族的氏族首领,而边上的石斧是他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从石斧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武器——石钺,已逐渐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了。

新石器时期的石钺

生殖崇拜说:这种观点认为鸟象征男性,鱼象征女性,鸟啄鱼则表现的是男女结合的场面,寓意生殖繁衍。原始先民常常用一些原始信仰来解释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其中生殖崇拜就是一个方向。

裸体浮雕彩陶壶和红山文化遗址中的孕妇陶像

阴阳对偶说:这种观点认为鱼鸟装饰体现了“阴阳对偶”、“阳尊阴卑”的装饰规律,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物化体现,是将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以一种十分隐喻的方式诠释展现。

汉代铜洗刻纹

死而复生说:这种观点认为鱼生活的水世界象征着阴间,而白鹳象征着阳间,鹳衔鱼表示让鱼脱离它生活的阴间世界,象征着期望死者可以死而复生。神奇的是,在玛雅文化的彩绘陶中也有鸟衔鱼的形象,从当地神话传说来看,也预示着死者可以死而复生。

5000多年前正处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原始先民们已经摆脱了刀耕火种的艰苦岁月,开始了对精神世界探索,正是这些鬼神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等原始信仰支撑他们面对恶劣的自然、未知的困惑和死亡的恐惧,穿越千年的沧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