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御风肖相如频道
导读:今天先跟陶御风先生学习黄连的用法21条,晚上还可以跟肖老师学习黄连阿胶汤的用法,快快扫描二维码进入直播间预定直播。
【直播预告】
肖相如:黄连阿胶汤的特异性方证
今晚8点,来直播间听肖老师讲解!
1. 你会用这个治疗失眠的名方吗?
2. 阴虚火旺的“火”是实火还是虚火?
3. 黄连阿胶汤证的病机是什么?
扫描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点击文后“阅读原文”也可进入直播间
转发分享给朋友们一起来听直播~
一
黄连治目、治痢及治吐为要药,但目疾须合泄风行血,痢下须兼行气导浊,治吐须兼镇坠化痰,方有捷效,仅恃苦寒,亦不能操必胜之券。
二
凡诸疮宜以黄连、当归为君,甘草、黄芩为佐。凡眼暴发赤肿,痛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以酒浸煎之。
三
黄连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诸经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任也。
四
黄连能解服药过剂烦闷及巴豆、轻粉毒。
五
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泄痢,故治痢以之为君。又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
六
心火助肝,宜以黄连为君。又各经泻火药得川连,其力愈猛。
黄连得白芍泻脾火,得石膏泻胃火,得龙胆草泻肝胆火,得知母泻肾火,得黄芩泻肺火,得木通泻小肠火,得黄柏泻膀胱火,得槐米泻大肠火,得山栀泻三焦火。
七
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变通丸用黄连、茱萸,姜黄丸用黄连、生姜;
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伏暑用酒煮黄连,治下血用黄连、大蒜,治肝火用黄连、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
八
黄连制剂之道,或配以大黄、芍药之泄,或配以半夏、瓜蒌实之宣,或配以干姜、附子之温,或配以阿胶、鸡子黄之濡,或配以人参、甘草之补,因证制宜,所以能收苦燥之益而无苦燥之弊。
九
黄连同枳壳治血痔;同天花粉解烦渴;同五味子、甘草煎浓汁漱口,治口糜口疮良;同麦门冬、五味子治卒渴小便多良;同人参、莲子治虚人患滞下及老人、产妇滞下不止。
十
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两药实为治痞之主药。
又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连、枳实;黄连合半夏,清热而降逆。
十一
黄连生用为君,佐肉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能使心肾交于顷刻。
一说黄连、肉桂寒热实相反,似乎不可并用,而实有并用而成功者。盖黄连入心,肉桂入肾也。凡人日夜之间,必心肾两交,而后水火始得既济;水火两分,而心肾不交矣。心不交于肾,则日不能寐;肾不交于心,则夜不能寐矣。
黄连与肉桂同用,则心肾交于顷刻,又何梦之不安乎?
十二
黄连有良好的镇静、镇惊、安神效果,对失眠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观念,在辨证处方中加黄连10克,能明显提高疗效,消除注意力不集中后,有利于提高记亿力,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载:“久服令人不忘。”
十三
黄连对心火亢盛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配阿胶,治心血不荣;配生地,治心阴不足;配麦冬,治心液不足;配石斛,治心律不齐;配酸枣仁,治心肝不和所致的心悸(快速型心律失常)及心烦失眠。
十四
黄连用小量为苦味健胃药,内服能引起唾液、胃液之分泌,亢进胃肌运动,促进胃肠吸收,增加食欲,但过量使用,苦寒败胃,反致消化不良。
十五
黄连苦寒坚肠,清化湿热,为治泻要药。
久泻尽管一派阳虚寒湿之象,但仍有不少患者主诉服黄连素或方中加用黄连后能短暂见效。
盖因本品兼具坚肠健胃、抗菌消炎、燥湿开中等作用,故久泻每每要用之。
虚寒型久泻在用大队附、桂、姜、蔻的同时,用少量黄连不嫌其寒,但取其苦,每用3~6克,伍入方中,属辛苦寒热并用,既能泄湿,又能实脾坚肠温肾,尤适宜于大便滞而不畅,苔腻中带黄,便有黏液,或便菌阳性者。
十六
久泻者病涉脾肾虚寒者居多,辛热之品习用,久服难免有化燥伤阴之虑;若加入一味黄连,则寒热互济,阴阳相随,而收相反相成之功。
十七
缪仲醇治痢疾,黄连用量较大,如其治痢要方滞下如金丸是用独味黄连制成,每次吞服4钱。
黄连具苦寒之性,吞服剂量如此之重,难免有伤胃劫液之弊。但缪氏通过配伍和炮制来预防此弊端:
① 根据不同见症的痢疾,用相应药物煎汤送服。如胃弱用人参、莲子、橘红等;腹痛用白芍、甘草等。
② 对炮制极为重视。如滞下如金丸先用姜汁浸,再隔土如法炒9次,然后细研,用姜汁水泛为丸,用这样的炮制方法,来减少黄连苦寒伤胃的副作用。
十八
黄连善入心以清热,心中之热清,则上焦之热皆清,故本品善治脑膜发炎,脑部充血,时作眩晕。
十九
黄连配黄芩、甘草,治疗狐惑病(类似西医的白塞病)效果较好。
二十
以黄连15克,麻黄20克(先煎去上沫,再加入黄连同煎),治疗虹膜睫状体炎,效果显著。
二十一
眼底动脉硬化,用黄连内服,可防止血管破裂;既破裂之后,黄连配决明子煎水常饮,亦能消散瘀血。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临证本草》,陶御风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3。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来源于百度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