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陈昊到高国林,东风日产的“后腿”究竟是被谁拖的?

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的不断发力,合资产品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东风日产也不例外。

从陈昊到高国林,东风日产的“后腿”究竟是被谁拖的?

明面上,刚刚过去的2021年东风日产交出了113.49万辆的销量成绩,喜提“连续7年销量突破百万辆”的荣誉。可实际上,自2018年起东风日产的市场表现就已开始走入下行期,销量火爆的背后,却是品牌整体下滑的不争事实。对东风日产来说,这日子是一天比一天难过了。

凶手是谁?

有人说,在芯片短缺原材料涨价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绩不算下滑,但横向对比就会发现并非如此。一汽丰田2月零售6万辆,同比增长23%;东风本田2月零售5.5万辆,同比增长22.1%;广汽丰田2月零售5.3万辆,同比增长4.3%。“缺芯”,并不是原罪。那么会是外界疯传的掌舵人的“功劳”吗?

从陈昊到高国林,东风日产的“后腿”究竟是被谁拖的?

回顾历史,前任副总经理陈昊自 2018 年 9 月起就开始执掌东风日产,其后品牌经历了包括疫情在内的多轮挑战,但从2018年的130万辆、到2019年的129万辆、再到2020年的121万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东风日产依旧维持着成绩的高位。不得不说,陈昊有两下子。可也要认识到,品牌的短板也在同步溢出。

产品定位失误,销量只靠“老几样”

2018年可以说是东风日产的小高潮年,这一年日产在华总销量超越两田、夺得日系车企年销量总冠军。不过在具体产品上,日产推陈出新的脚步太慢了,即便是新品,产品力上也远不如从前。要知道从轿车到SUV,日产基本覆盖了每一个细分市场,轩逸、奇骏、逍客、天籁以及骐达等产品之前也不缺少拥趸,在各自赛道都曾名列前茅。可惜的是,随着更新换代的失败以及新产品投放的缓慢,这些昔日的热销车型最终跌落神坛,唯独还剩轩逸在苦苦支撑,这一点从销量上就能窥见一二:整个2021年,仅轩逸一款车型的销量就达到了513193辆,占据品牌总体销量的大头,其余的奇骏、逍客、天籁以及骐达早已不复往日荣光。真要计较,也就下逍客与天籁还能勉强看一看。

从陈昊到高国林,东风日产的“后腿”究竟是被谁拖的?

后院失火的前提下,外部压力也越来越大。除了朗逸、卡罗拉这些老对手,像比亚迪秦PLUS这样比较新的面孔也在逐渐逼近。更智能、更省油、配置高的秦PLUS已经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产能也在逐渐扩大。轩逸在产品上的优势正在不断缩减,不禁让人怀疑未来还能否守住销量王座。

新能源进程缓慢,e-POWER恐生不逢时

高国林上任后,力图拯救将倾的大厦,为此几乎“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引入自己的混动系统——ePower。为了能推动ePower技术,东风日产不惜喊出“不用充电的电驱技术”这样模糊性的口号,但其实ePower系统并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新颖技术,本质上就是个采用小电池组的不插电增程式动力系统。这就令搭载ePower混动系统的车型不伦不类,既不能像增程式混动车型一样上绿牌,又有着电动车高速能量损耗严重的缺点。相比本身就十分省油的普通版轩逸,也无法凸显出油耗低的优势。这让消费者如何为这款昂贵的混动技术买单?

从陈昊到高国林,东风日产的“后腿”究竟是被谁拖的?

其实在电动化过程中,日产虽没有德系车企表现得激进,但相比丰田与本田,也算领先。却不曾想,日产起了个大早,东风日产却赶了个晚集。早在2020年,日产发布旗下首款纯电动产品Ariya,随后便在北京车展亮相,凭借未来感的设计以及不错的性能,还是吸引了外界众多的关注。按照当时的规划,Ariya将在2021年在中国市场销售。只可惜,现如今2022年第一季度已快过去了,关于Ariya上市的消息仍遥遥无期。

官方发布的信息显示,这款新车标配87kWh电池、快速充电接口,前驱版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为483公里,四驱版车型的纯电续航里程约为426公里。作为一款定位在逍客和奇骏中间的SUV,北美市场的起售价为44950美元(约合人民币28.4万元),如果在国内也是这样的续航和价格水平,那的确竞争力有些弱了。

从陈昊到高国林,东风日产的“后腿”究竟是被谁拖的?

燃油车市场失势,新能源汽车填补不及,令如今的东风日产已经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相对于丰田和本田这两个老对手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多年来所积累的技术日产的品牌价值正在逐渐缩水。在陈昊手中逐步寂寞的东风日产,在高国林手中能否东山再起?

车界视点

翻看高国林的履历,财务出身的他在专业领域可是一把好手,投资部长、财务部长干了个遍。可以说要论东风日产的钱袋子,高国林可是比谁都清楚。但一个会计能当好船长吗?或者我们换个问法:东风选择高国林的目的是什么?

从陈昊到高国林,东风日产的“后腿”究竟是被谁拖的?

财务出身的经历,让高国林在决策时比大多数人都要稳健。对于企业来说,稳健意味着活下去的希望更大。不信你看看隔壁的苹果和阿里,库克、张勇可都是财务出身的。但也要知道,稳健一定程度上也是保守,东风日产本身就已在下行期,产品又 太稳扎稳打,此时还玩保守,是不是真的有意义呢?延伸来说,东风和日产现在希望的是带来更多的利润,在新能源的时代背景下这就倒逼品牌要完成智能电动车转型。如此波澜壮阔的“黑锅”,高国林确定背得起吗?也许还不如留给东风自己的“岚图”团队更靠谱。

从陈昊到高国林,东风日产的“后腿”究竟是被谁拖的?

再有一点,高国林还需要解决好好消化前任们留下的“烂摊子”,比如东风集团和雷诺-日产-三菱联盟的遗留问题,这块“心病”不除,10个高国林合力也没法让东风日产重回发展的快车道。至于未来的东风日产会不会重回“中方公司零贡献”的局面,我想还是留给高国林自己回答吧。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