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宋四家”蔡襄的精妙之作,可窥探出晋唐遗韵!

北宋一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状态,使当时的中原和辽阔的南方重归统一。北宋虽四面受敌,但在几代君王的苦心经营下,国家已逐渐趋于稳定繁荣,这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就不得不提到“宋四家”,分别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他们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蔡襄则擅长规规矩矩的正楷和行书。

“宋四家”蔡襄的精妙之作,可窥探出晋唐遗韵!

蔡襄

蔡襄(1012年-1067年),字君谟。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蔡襄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代著名书法家,其书法楷行皆妙,尤以“飞白散草”为最。书迹传世有碑刻《万安桥记》、《昼锦堂记》,墨迹有《谢赐御书诗》和书札诗稿等。

蔡襄同苏轼不同,他仕途顺利,为官正直清廉,一生忙于政事,且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朝廷中颇受同僚的尊敬和仁宗皇帝的信任。忠良淳厚的性格加上良好的风气,无疑对蔡襄书风产生了影响。

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蔡襄《谢郎帖》也叫《初春帖》,便是一件体现蔡氏书风的精妙之作。此作为纸本,作于1060年,时年蔡襄48岁,纵26.5厘米,横29.1厘米。品赏此帖,我们不仅能从中欣赏到蔡襄高妙的书法造诣,同时也能从中窥探出晋唐遗韵及作者崇尚玄淡的文人情怀。

【释文:谢郎春初将领大娘以下各安。年下朱长官亦来泉州诊候,今见服药,日觉瘦倦,至于人事,都置之不复关意。眼昏不作书,然少宾客,省出入,如此情悰可知也。不一一。襄送。正月十日。】

“宋四家”蔡襄的精妙之作,可窥探出晋唐遗韵!

此札温润儒雅、浑厚端庄,文中的“谢郎”,正是蔡襄长婿谢仲规,这是一封写给他的书信。从《谢郎帖》内容可以看出,蔡襄染恙,体况不佳。

“宋四家”蔡襄的精妙之作,可窥探出晋唐遗韵!

即使如此,作者在写书信时依然态度严谨,行书落笔法度从容不乱,令人十分赞叹。从书法上看,整片字形均上有褚遂良的体势,下笔柔软,结字偏零碎,似秋叶离落寒枝。蔡襄信中自谓“眼昏不作书”,可能这也是该札落笔不准的客观原因。

从第一行中可以看出蔡襄行笔沉稳,提按有度。慢慢的随着心绪的变化,作者的笔触逐渐地由楷入行,线条丰富流畅起来,行笔提按开始加快,笔力劲朗,温润中流落出一丝焦虑。

“宋四家”蔡襄的精妙之作,可窥探出晋唐遗韵!

充分显现作者对病情的担忧,“药”字写的十分巧妙。用笔厚重,结字宽博,无不显示作者对服药后依旧没有好转的失望。之后随着作者情绪变化愈加强烈,心随情动、笔随意转,或行或草,随手拈来,毫无刻意之习气。

正所谓“书为心声”,这封家书所体现的正是蔡襄的心灵所照,艺术源于生活,《谢郎帖》表现出来的是心境和技巧的完美统一。因是份家书,所以布局谋篇十分自然,字体间深得晋人崇尚简约之精要,在格调、气象及技法诸方面已达巅峰。

“宋四家”蔡襄的精妙之作,可窥探出晋唐遗韵!

《谢郎帖》通篇舒朗简约,洋溢着浓郁的晋人气息。结字欹正相生,顾盼生趣,疏朗者端庄大度,紧结者俏丽秀美,处处秉承了颜、柳、褚的法度森严。能将晋人舒朗散淡的气息和唐人法度森严的庄重巧妙地融在一起并最终形成自家艺术风貌,不得不感叹蔡襄的书法造诣之深。

苏轼在《东坡题跋》中指出:“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蔡襄以其自身完备的书法成就,为晋唐法度与宋人的意趣之间搭建了一座技巧的桥梁,堪称学书者的楷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