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范仲淹:出身寒门,人生起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 花开无田 /图 网络图片

我们常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的培养会让人开阔眼界,志向高远,而缺失教育会减少自己的见识,逐渐变得闭塞信息、故步自封。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面对十几年如一日的教育,事实上成绩的取得与你付出的努力,与教育的优劣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也愿所有高考学子能够不负岁月,砥砺奋进!

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生仕途坎坷,常年奔波在贬官途中,舟车劳顿的生活早已司空见惯,可他依旧不肯放下手中的书本。即使路途遥远、官轿摇晃,他也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闻圣贤书”。而立之年的范仲淹早在幼时就立志要像房玄龄、杜如晦那样,做一个太平盛世的治国能臣。

一、家道中落,随母改嫁

范仲淹出生在武宁军节度使掌书记的一所官舍,作为衣食不愁的官宦子弟,范仲淹本该有个美好幸福的童年,对封建社会的朝臣儿孙而言,读书自然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天不遂人愿,不到两岁的范仲淹就经历了丧父之痛,未经人事的年纪,还在牙牙学语的范仲淹不知道对自己疼爱有加的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他。

封建社会讲究“女子无才便是德”,评判一个女人的标准是女红刺绣和家务整理,并且女子嫁人后不能再抛头露面,男子就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范仲淹的父亲病逝,年轻的母亲谢氏无所依靠,只好带着年幼的儿子改嫁到山东邹平一户姓朱的人家。

二、长大成人,得知真相

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是个终生不得志的小官,仁爱的他没有对继子冷眼相待,而是亲自教他熟读经学义理,使范仲淹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朱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因此范仲淹即便有继父的精心栽培,但他的童年生活还是不可避免地饱尝艰辛。

1009年,范仲淹就读于长白山的一家书院,每天用来饱餐的饮食仅仅是一碗稀粥。醉心于学习的范仲淹没有抱怨生活的疾苦,他把稀粥放凉凝固分成四块,清晨和傍晚各吃两块,用盐拌的韭菜末下饭。如果说长白山书院的苦学是范仲淹爱好读书的表现,那么后来的艰苦求学则是为了自强自立。朱文翰的亲生子不懂得节俭,挥霍着家里的钱财,看不下去范的仲淹多次进行劝阻。

终于有一天,朱氏兄弟厌烦了范仲淹的说教,情急之下脱口而出:我们用朱家的钱,跟你有什么关系!惊愕之余,范仲淹四处打听自己的身世,才知道自己不是朱文翰的亲生骨肉,而是姑苏范氏之子。

三、自立门户,奔赴南京

得知真相的范仲淹思考再三,当即决定离开朱家,含泪告别母亲和继父的养育之恩后,范仲淹一路负琴携剑去圣贤辈出的南京求学。与朱家的决裂,让范仲淹生活一度没有着落,范仲淹是个烈性汉子,发誓不再向朱家伸手要钱。

他要凭借自己的学识,夺取一番功名,迎回生养自己的母亲。范仲淹来到南京后,借住在生父亲戚的家中,和他们的孩子一起读书学习。范仲淹在这段求学生涯里昼夜苦学,夜里犯困时,他就用凉水浇脸保持清醒。南京留守的儿子和范仲淹是同窗好友,他对范仲淹的艰难处境十分同情,并节省出一份饭菜留给范仲淹。意料不到的是,范仲淹礼貌拒绝了他的好意,对于同窗的善意,范仲淹解释说:“我十分感谢你的深厚情谊,可我喝粥习惯了,若是享受丰盛的饮食,以后怕是会觉得喝粥索然无味了。”

四、考取功名,完成夙愿

范仲淹在南京求学时,宋真宗曾到南京出巡视察,南京出现万人空巷的奇象,南京书院里的师生也倾巢而出,想要一睹龙颜。

只有范仲淹不为所动,反而专心致志地读书,同窗询问范仲淹为何镇静自若,范仲淹回答:将来再见也不迟。从这里可以看出范仲淹的远大抱负,1015年,范仲淹顺利地通过科举地考中进士。功成名就的范仲淹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山东迎接母亲,在叩拜继父后范仲淹接回了母亲颐养天年。

五、改回本名,报效朝廷

一切都安排妥当,范仲淹向朝廷上报了自己的事迹和身世,请求将自己以前使用的名字朱说改为本名范仲俺,这封奏章得到了宋真宗的允许。

范仲淹的仕途并不顺畅,生性耿直的他因为冒犯当权者而遭到多次贬斥,但范仲淹依旧我行我素,一心想要救国救民。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的话预示了他的一生理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虽出身寒门,仕途更是大起大浮,但于自己而言,他修身立命;于家庭而言,齐家侍母;于国家而言,政绩卓卓。他俨然就是完人,更是我辈楷模,无论是高考还是人生之路,也都是我们的指路明灯。

参考资料:《宋史》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