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什么样的中国美,是不同层次的大家都爱看的?

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可以从张艺谋塑造的中国美中得出一二。

首先不是我说张艺谋以前不行,冬奥之前,确实有争议,直到这次冬奥、残奥开幕与闭幕式的大获全胜,上一次大获全胜还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

搞定众口其实非常有借鉴意义,它不仅仅展示创作者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映射了当下大众审美的状态。

一次传统美学理念与学院派的胜利

首先是传统。这个传统,包括传统素材,传统设计方式。

之前在看直播的时候,就有很强的感受,非常学院派,非常传统美学理念(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理念,也就是设计方式)。

我们可以用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的《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里的理论去对照分析。

1.简单秩序

我们的知觉偏爱简单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秩序。——贡布里希

几乎所有高赞画面,全部运用极其常见的传统素材,中国结、松树、柳枝,雪花不算传统素材,但也属于与冰雪相关的最常见素材,也就是“老梗”。

搞设计的,现在谁敢用“老梗”?都想用有潮流感或者有新意的。

抛开最终效果,只谈素材本身,若在十年前,这种素材提案在很多活动或者比赛中很难过关,因为实在是太多见,太没有新意,就像是各地老街巷旅游专供的小商品。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图自人民日报官微

这两年因为整体文化自信,这些老梗才又恢复些活力,从视觉的角度来说,基本倾向于要么潮流化,要么“宋朝”化。

张艺谋在冬奥开闭幕上的“俗”素材,都以极为简约的几何形态出现,从装饰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种受到知觉偏爱的简单秩序。当然,不绝对,只是具有普遍性。

对于一个大型的盛事,只有简单的秩序,无论多美,也撑不了那么久。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2.简单秩序的中断再重塑

于是我们看到所有这些常见素材都以科技美感的画面出现:

它符合大众能接受的美学范畴,却不在人们的视觉经验之中。

正是秩序里的中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产生了视觉或听觉显著点,而这些显著点常常是装饰形式和音乐形式的趣味所在。——贡布里希

比如,五环是破冰而出的;

明朝画风的迎客松画面是焰火组成的;

大家熟知的“折柳寄情”柳条是荧光的;

雪花台是代表每个国家的小雪花组合的,等等。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每一个爆点的画面变化是“逐级复杂”的过程,原本的节奏被中止然后进入到新的节奏,人的惊喜一层层被撩拨出来,比如闭幕式上的中国结,先是小朋友冰车痕迹形成中国结,之后是四面八方的红丝带形成一个巨大的立体的中国结,环绕在雪花台的外面。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每一个熟悉的素材都包含了意外,来让这种原本简单的秩序中断再重塑,“中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产生了视觉或听觉显著点,而这些显著点常常是装饰形式和音乐形式的趣味所在”。

最熟悉的陌生人,常规中的意外,或许是大众美学的成功要素。

这一点,或许在张艺谋早期的摄影中就有所体现了,明明拍摄的竹子却有水墨画的效果。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张艺谋早期的摄影

3.文学性

将这种意外变得更为饱满的是,画面蕴含文学性,这种文学性具有一定的大众普及度,能让不少观众在眼睛获得画面的同时,大脑接收到相关含义,正如前面提到的破冰、迎客松等等,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美有深意。

不仅仅是开闭幕式,还有获奖运动员拿到的金墩墩、金容融,那一圈金色图案其实是岁寒三友松竹梅,这种文学性正是网友热议的中式浪漫。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图自武大靖微博

4.学院审美的回归

无论是秩序感的成立,还是文学性的表达,都依赖于单个图案的精准,从装饰艺术的角度来看,被广泛称赞的素材设计都属于学院派审美。

最典型就是雪花台。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非常稳定、传统的纹样设计,如果单看线稿,并不惊艳,但经典耐看,挺符合中国老一代工美艺术家的设计思路,只是更轻盈些。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温练昌《花的变化》1979年

若干年前,本土学院派审美并不是纯粹的褒义,一度被认为刻板、老气(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种刻板)。

这一回,这种符合传统标准,饱含典型传统美术训练的视觉创造赢得众口,背后有时代背景对大众审美的塑造和影响。

这几年我们从社会上能看到的视觉创造,一个大方向就是潮,另一个大方向是“ins风格”,这两种风格伴随打卡审美的进一步“围猎”,在设计上是较为粗糙和流行化的。

恰好是这种粗糙东西的流行,让人们在内心深处也渴望看到变化,扎实的传统美学根基是这个变化的基础。

对现代的分工

传统以外,便是突出的现代。

张艺谋在传统与现代两个方向的分工实在绝妙,现代用技术表达,技术的部分一方面是用来呈现画面,就像前面提到的,五环是破冰而出,明朝画风的迎客松画面是焰火组成的,“折柳寄情”柳条是荧光的等等,意外的设计组合;另一方面,从视觉的角度来说,现代性更倾向于用太空感、未来感表达。

传统+太空,之前河南卫视也做过类似的结构,很受好评,显然这个结构是可以被大众接受的。比如网友盛赞的“七夕奇妙游”的故事大纲就是2035年女宇航员唐小天借用科技的力量回到唐朝“神都”洛阳,其中《龙门金刚》的部分画面就带点太空效果的意思,只是河南卫视的传统部分更加“上下五千年”,强调视听“炸裂感”。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龙门金刚》截图

这次冬奥,尤其残奥的闭幕式,视觉效果非常有太空感,带有中国意向的太空感。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对比神作《太空漫游2001》,非常能体现这种太空感。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上图:残奥闭幕 下图:《太空漫游2001》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太空式美感具有一种宏大、隽永的气质,但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真实的太空影像还是《太空漫游2001》这类剧所表现的画面,都不具备人类情感的偏好,会带有些许的冰冷气质,张艺谋的太空感就包含人类的情感意向,有人的气息,更浪漫些。

这恐怕也是对曾经骂他只会“土”、只会“满足西方人猎奇”的那些人的最佳回应。

用希望表达缅怀

冬奥结束后,张艺谋在知乎上发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了自里约奥运会开始就会有个“缅怀环节”为了缅怀逝者。

他写:

“韩国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那么中国人如何表达死亡?如何在中国文化中萃取出中国人的生死观?我想中国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的是,对于逝去的人、对于生命,我们有属于中国人的乐观与向上。中国人对于逝者常说的一句话叫“一路走好”,我们的生命观就是如此,在纪念逝者、缅怀逝者的同时,我们常常会擦干眼泪,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活着。

张艺谋的中国美怎么又行了?

所以我们选择了‘折柳寄情’的意象。大家拿着一个发光的‘柳条’,在《送别》的音乐中缓缓地向中间走,有无数道绿色的光像纪念碑一样升起来。我们特别把光调成绿色的,意味着生命、希望和成长,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纪念。绿色的希望重新升起,一切都要向前看,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

很多时候好设计需要衡量环境,在人们难以摆脱焦虑、恐慌的大环境下,升起希望比强调悲痛可能更加适合多数人。

明白了这些应该就能明白大众美学在当下的需求。

传统+现代真是永恒的追求啊,只是具体如何表达,就看个人水平了。

一点思考,不保证对。

近期推送

《用“阴间风格”对抗这个世界的崎岖》一定要看到最后

《押到谷爱凌这个宝,安踏为什么搞这么俗的热搜》

《萌,依旧很值钱》

《淘宝8年前爆款在纽约上东区走红?| 去赚美刀有戏吗》文字访谈录第三篇

《“半年内,50多家投资机构找我”》文字访谈录第二篇

《关于Balenciaga的严肃评论:对抗与隐匿的因果》近期最喜欢的时装评论,比较能代表我的水准,哈哈哈哈哈

《“抖音算法欠时尚业一个道歉”》文字访谈录第一篇

《他想用中国创造力抢Moncler、加拿大鹅的份额》值得期待的中国品牌

《一款轻便好用的包,怎么耍酷20年?》居然是第一次写三宅一生

《Dior爆发史》应该没有别人这么写了吧,我怎么写得这么好。。。

《谁是下一个中国时尚业巨头?》近期最喜欢的一篇分析

《清代第一“潮牌”主理人有多牛》非常小众的宝藏艺术家

《Dior 新秀算抄袭吗?》设计分析

《Balenciaga的审丑与审美》是根据我在中国丝绸博物馆讲座内容修改的稿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