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都锦生织锦是浙江杭州传统的丝织工艺品,著名的织锦之一。

由爱国工业家都锦生在杭州创立“都锦生丝织厂”,他将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表现形式通过织锦工艺体现出来,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

产品远销欧美、港澳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

今天,路sir带你走进这位“织锦大王”的一生。

*本文摘选自路上读书App节目《实业之初》,内容有删减和调整,完整观点和讲述请移步至相关节目收听。

特约撰稿人:LXJ,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硕士

音频编辑:Lydia

主播:刘学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01.

下海创业,创新技术

1897年出生的都锦生,少年时代正赶上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辛亥革命爆发了,中华民国诞生了,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买国货、办实业的风潮。

1919年,都锦生从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的机织专业毕业,他放弃父亲给他安排的教师工作,毅然走上创业之路。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浙江丝织业发达,都锦生发现,从来只见用丝线织成牡丹花、卷云纹,没人用它织出风景画,这或许是一片蓝海,他决定自己试试。

都锦生立刻就碰壁了,在大幅的风景画里,层次性的东西,好比说水的波光、云彩的变幻,是很难用传统的丝织手法表现出来的。

换句话说,丝织风景画的技术领域,目前还是一片空白。

于是,都锦生潜下心来,自学照相技术,下了苦功来研究光影和线条。

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实验,他终于自创了一种新的丝织方法,用了整整33种组织画法和35个色阶,大大提高了丝织作品的分辨率,让它从低糊走向了高清,也更好地表现了风景的层次和远近。

就这样,1921年,都锦生亲手织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第一幅丝织风景画,《九溪十八涧》。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02.

打开市场,走出国门

最初的都锦生丝织厂,只有他夫妻两个人,外加一个拉机师傅,其实就是个家庭作坊。

有了产品,没有销售,都锦生这个技术员,只能亲自上阵。他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在营销这一块儿,可以有这么几个努力的方向。

其一,织锦和旅游业打配合。

织锦的题材不选别的,就选著名的西湖十景。西湖古往今来都是旅游胜地,外地人来了一趟,肯定想带点纪念品。

都锦生精准地把握了游客的心理,抓住了游客这块大市场,丝织厂的十景图大获成功。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图源7788.com

其二,利用“香市经济”。

在杭州,每逢盂兰盆会、释迦牟尼诞辰之类的佛教节日,都有信徒从四面八方赶来上香祈福。

久而久之,寺庙周边就聚集了许多商贩,礼佛用具、地方小吃、手工艺品应有尽有。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尤其是观音菩萨诞辰的那天,从早到晚,佛寺周围的人行道没有一刻不熙熙攘攘,茶楼酒肆一概通宵不打烊,赚头能比平时高出两倍。

这就是所谓的“香市经济”。

于是,都锦生就在香市期间拿出丝织样品来兜售,不但跟那些沿路的商贩一样,能把货给卖出去,而且,还能利用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香客,不费吹灰之力地就把广告打到外地去。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其三,薄利多销。

都锦生卖丝织风景画,每张画只卖区区六角钱,也就是当时五斤猪肉的价钱。另一个法子,就是不断地投资、创新。给厂子添机器、添工人,不断地推出新颖的图样,刺激大家的眼球。

就这样,都锦生生产营销一把抓,原先的三人小作坊渐渐地壮大成了正规的工厂!丝织风景画也卖得越来越多。

丝织风景画,一来承载了几千年的丝绸文化,二来也描绘了大好河山。

其四,进行文化输出。

1924年,恰逢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景仰之情,都锦生亲手设计了这位伟人的画像,织出了世界上第一幅人像织锦。这幅织锦一出,就被中华书局注意到了。于是,它就鼓励都锦生批量生产,自己可以代为发行。

有中华书局下场帮着做推广发行,这幅丝织的孙中山像一下子就引起了全国轰动。

不但宣传了革命精神,也给都锦生丝织厂打了个大大的广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都锦生不但能织风景,还能织人物像。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特别是第二年,孙中山逝世了。社会各界掀起纪念活动,不少海外华人也慕名前来,买了都锦生丝织厂制作的孙中山像作为纪念品。

这些产品被带到海外,外国人看到以后,也都啧啧称奇:这东方传统艺术和西方摄影技术,怎么就融合得这么巧妙、这么美!

一时间,国外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

美国的商人要求定制罗斯福总统的画像,泰国王室要求定制泰国国王的画像……都锦生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都锦生抓住费城世界博览会的机会,把一批精心准备的彩色丝织风景图送去展览。

那幅复刻的国画《宫妃夜游图》,景物惟妙惟肖,人物栩栩如生,直接赢下了这次博览会的金质奖章。这也是中国织锦在国际上取得的第一枚金奖。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从这时起,都锦生的织锦不再是普通的货物,而是真正的艺术品。

它一跃成为各国人都钦佩的“东方艺术之花”,名扬海外、供不应求,不少欧美巨商抢破了头也拿不到货。

两年后,浙江省政府为了振兴工商业、对抗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也仿照费城世博会的形式,在杭州办了一个西湖博览会,展出民族工业的国产好货。这博览会就在家门口举办,都锦生当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了。

这次,他送展的不但有让自己名动一时的丝织国画,还增加了更为实用的西装衬衫、领带、运动内衣等等,七七八八加在一起一共上百种,成了中国丝织界的大明星。

03.

弃廉就贵,做生意不能丢了做人底线

生意红火归红火,跟洋人做买卖归做买卖,可是起码的做人底线,都锦生从来没丢过。

别看他平日里看着一副文质彬彬的瘦弱样子,却刚烈得很。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一传来,他就义愤填膺,不但贴标语、做宣传,更是坚决抵制来自日本的原材料,用实际行动表现了自己的家国情怀。

原来,丝织丝织,原料是丝,但未必就全是蚕丝。像都锦生的丝织厂,有一大部分的原料,就是人造丝,否则一幅画也卖不了六角钱那么便宜。

要说当时哪里的人造丝最便宜,那就是日本。可是,九一八事变以后,都锦生是坚决不想让日本人从自己这里赚钱了,他毅然表示“弃廉就贵”。

宁可用价格高得多的意大利丝和法国丝,也绝不用日货!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一二八事变以后,上海闸北分厂被炮弹给炸了,机器全部被毁。等淞沪战争爆发,杭州被波及、物价飞涨,都锦生也过起了朝不保夕的日子。

可就算是这样,他还是顶住压力,给抗日军队捐钱、捐物,麻袋、面包、罐头一箱箱地送到后方,表示慰问,真真正正地做到了舍小家、为国家。

为了躲避战乱,都锦生带着全家老小进了上海的法国租界,又秘密地转移机器图样,静静等待着战争结束、卷土重来的那一天。

只可惜,他终究是没等到。1943年5月26日,年仅46岁的都锦生,因为脑溢血去世了!

都锦生壮志难酬身先死,留下的儿女们年纪都还小,他的事业该怎么继续走下去呢?这时,都锦生的遗孀宋剑虹挺身而出。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宋剑虹不是个普普通通、没有主见的弱女子。

她出身于杭州著名的绸庄,一直以来,不但是都锦生的贤内助,更是他事业上的伙伴,参与了都锦生丝织厂从创立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论家学渊源,论工作经验,宋剑虹都不输给其他任何候选人。

更何况,宋剑虹的弟弟宋永基,学的是财务,对厂子也熟悉,曾经当过厂里的会计稽核主任。

姐弟俩联手,在国家和政府的帮助下,把厂子给保住了。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原先濒临破产的厂子,规模甚至达到五百台机器、三千多名工人,比都锦生在世的时候更加辉煌。

这背后,不是都锦生和宋氏姐弟的对比,而是旧时代与新中国的对比!

直至今天,都锦生丝织厂还仍然是浙江乃至全国闻名的丝织企业“老字号”,织锦产品的花色高达一千六百多个品种,远销美国、东南亚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些织锦的美,是百年沧桑沉淀的美,更是千年传统文化孕育的美。

把锦绣山河织在锦上,他是中国第一人

微信内容编辑:凉三

监制:翻墙陈

配图:网络

-END-

大家好,这里是【路上读书】

有趣有料的音频图书馆

让你越读越性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