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产白羽肉鸡市场化之路还有多远?

作者:兽医资讯

2021年12月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第498号公告,经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3个快大型 (饲料转化率高、体型大、生长速度快) 白羽肉鸡品种,成为大陆首批自主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鸡配套系新品种。在为国内白羽肉鸡种源科研育种取得突破性进展欢呼雀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内白羽完全市场化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在农业农村部的公告中类别明确了这三个快大型白羽肉鸡品种是配套系,并不是单一品系的新品种。配套系是专门用于杂交生产商品家畜(家禽)的几个不同的品系,它们是专门培育出的以固定的杂交方式相互杂交的专用品系。而新品种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的遗传性比较一致的一种家养动物群体,能适应一定的自然环境以及饲养条件,在产量和品质上比较符合人们的要求,是人工选择的产物。与已有100多年经验的国际白羽肉鸡育种企业集团相比,大陆自主育种时间短,在遗传素材积累、育种新技术应用、种源性疫病净化等方面都有不少的差距。

配套系新品种距离单一品系新品种仍有3年以上,一般需要5~8年以上的遗传横交固定选育。从育种技术路线上看,基因因素制约快大型白羽种鸡育种,国际上白羽肉鸡品种是上百年持续选育的结果,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较为完整的基因库。国内白羽肉鸡制种通常采用三系配套技术,母系父本为显性白羽矮小基因,虽然成活率有优势可达99%左右,但生长速度偏慢,培育品种的性状稳定性有待加强。从育种技术看,在改善肉鸡生产效率、产品品质等方面不够系统,特别在受精率、孵化率、生长速度、体型等指标与国外难以达到同等水平,在繁殖技术、育种值估计、全基因组选育技术与国外技术有一定差距,生物学基础研究不足,包括繁殖性能、消化系统功能、代谢功能、屠宰和肉质、腿部力量等方面存在技术难关。

当前培育出的3个快大型配套系新品种需要行业内其他白羽肉鸡养殖企业的认可,需要有企业有意愿引进养殖。令人宽慰的是不少国内白羽肉鸡养殖企业对3个配套系新品种表示支持,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采购种鸡计划中给予支持,前期试探性采购饲养,积累一定基础数据和饲养管理经验,根据饲养的指标和成本及商品代的反馈,再对采购做出计划和安排。从新希望六和相关负责人的表述不难看出,对3个配套系新品种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但国内不同白羽肉鸡养殖企业处于不同纬度、不同地域,养殖场所处环境千差万别,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配套系新品种需要面临养殖环境的考验,几年前安伟捷公司计划在中国建立曾祖代鸡场,但考虑到疾病净化环境、生物安全水平等,认为时机和条件还不成熟。同时配套系新品种还需要面临生产性能的检验,按照企业发布的信息 :“沃德188”配套新品种生产性能:42天体重2.8千克,料肉比1.65∶1,成活率96%以上;“广明2号”白羽肉鸡配套系40~42天能够达到出栏体重2.8千克,成活率 95%以上,料肉比 1.6~1.65,产蛋率达85%以上。“圣泽901”没有具体生产性能数值的公布,表述为:对比试验、性能测定结果表明,SZ901 在生长速度、成活率、产蛋率、料肉比等主要指标好于欧美国家企业原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未来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这些配套系新品种是否能够达到所发布的信息指标,是否能够达到或超出养殖企业现有品种水平,也是养殖企业选择的重要标准之一。另外一个考验是,出栏商品鸡的商品性能否满足市场需求,国内消费者对鸡腿、鸡翅、鸡爪的消费更加偏爱,国外的消费则偏爱消费鸡胸肉。养殖端白羽肉鸡行业的产业化程度较高,对大型一体化肉鸡养殖企业而言,出栏的商品鸡会进入屠宰分割工厂,分割产品的综合价值(各个分割部分价格加权值)是养殖企业衡量肉鸡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家禽疫病是制约规模化发展和健康养殖的关键因素,这三个配套系新品种关于种鸡抗病性能的信息描述很少或缺失,而在肉鸡养殖过程中会面临各种疫病的风险如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都会给养殖造成很大的损失。

2018年大陆在国外进口白羽肉种鸡中发现在繁育的父母代种鸡存在肝、脾肿大,肝破裂,溶血等病理表现,在生产性能上表现为死亡率升高、产蛋率下降、受精率下降、毛蛋率上升,造成10%~20%的生产性能下降,上述情况出现在国内很多大型养殖企业,包括部分上市公司。配套系新品种需彻底净化种源性疫病,诸如禽白血病、支原体病、沙门氏菌病等垂直传播疾病,避免影响生产成绩和食品安全隐患。

当前国内白羽肉鸡产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发生剧烈深刻的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升级加快,动能转化提升,风险不确定性加剧,为白羽肉鸡产业发展、供应链上下游和消费的前后端提出新的命题和挑战:如何实现产业链利润最大化?如何实现国产白鸡市场化?

虽然国内白羽肉鸡种业还面临诸多挑战,但出于种源安全考虑,白羽肉鸡自主育种是发展白羽肉鸡产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充分利用国内丰富多样的遗传资源,培育适合国内消费特色的白羽肉鸡品种,在国产和进口种源问题上,以引进品种和大陆特色地方品种为基础创制育种素材,遵循“统筹兼顾、理性对待、循序渐进”的科学理念,既要加大国内自主研发白羽肉鸡育种工作的支持力度,又要积极拓宽国际优良肉鸡种源进口渠道,有条件开放优秀祖代种鸡进口。同时找准定位,寻求商机,国外商业育种对生长速度过度追求带来的抗病性不强、肌肉组织发育不良等问题,是我们自主育种需要突破的方向。

破解长期制约大陆白羽肉鸡种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从顶层做好设计,对白羽肉鸡育种、生产和产业规划进行统筹和宏观调控及指导,出台相关指导政策和意见。《“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强调,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白羽肉鸡产业恰符合绿色低碳要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规划》指出,开展白羽肉鸡育种攻关,加快培育一批生产性能水平高、综合性状优良、重点性状突出的新品种和配套系,不断提高优质种源供给能力。《全国肉鸡遗传改良计划 (2021~2035)》提出到2035年,培育肉鸡新品种、配套系30个以上,其中白羽肉鸡4~6个,实现零的突破,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市场占有率60%以上。

重点是突破现代白羽肉鸡种鸡育种理念和组织模式的创新,破解种业创新资源要素分割的局面,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种业创新体系,聚焦整合育种产业化新技术和实用技术,在重点技术和运营管理上加大国家经费支持力度。当前大陆白羽肉鸡育种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真正培育出被市场广泛接受的品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跳出传统惯性,选择超越和着力的方向。专业上需要建立适应生产需要的白羽肉鸡育种综合技术体系,围绕新型分子育种技术、遗传评估、杂种优势利用、疾病净化、环境控制等方面进行技术研发集成,全面提升大陆白羽肉鸡育种核心技术和支撑技术,以培育出适合本土养殖环境、满足生产者需求、消费者欢迎、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优良品种。

来源:猪业信息;版权归属原作者,在此向转载平台与作者致谢,文章主要供大家学习、交流为目的。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留言或电话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欢迎大家关注“兽医资讯syzx-news”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