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什么同样不值得看好?

车企跟风造手机,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继吉利高调宣布造手机之后,近期蔚来也传出要从零开始造手机,并且打算自己组建手机研发团队,拒绝任何形式的贴牌。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的CEO马斯克也曾在多次媒体采访中,表示要造一款名为Model π的手机。

前段时间,面对智能汽车产业的风口,自认为在智能化方面有不错基础的手机企业纷纷宣布入局造车。苹果“起个大早,赶个晚集”,Apple Car遥遥无期,但丝毫不影响中国玩家的前仆后继。小米携百亿资金入局,OPPO、VIVO也频传造车消息;华为虽然几度声称不造车,专注于车辆ICT,但从这两年与小康股份深度合作的赛力斯,以及主导开发的问界M5车型来看,已经基本上坐实了华为造车的事实。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什么同样不值得看好?

如今风水轮流转,轮到车企跨界造手机了。

车企为何跨界造手机?

当下,汽车产业已经迈入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广阔新蓝海,在手机产业红利见顶,各大品牌纷纷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大势下,手机厂商入局造车可以理解,但汽车厂商跨界造手机多少有些让人费解。

首先,在体量上,两者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汽车产业规模动辄万亿起步,而手机产业不过几千亿。

再者,两者所需的能力也大不相同,对于汽车厂商,尤其是传统车厂而言,传统的汽车玩法很难打动消费者。思维的微小差别,很多时候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死,更别说差别巨大了。

尽管造车新势力们大多具备互联网思维,更懂用户运营,但从目前来看,以“蔚小理哪”为代表的新势力们尚处在以亏损换市场的阶段,赛道竞争加剧,自己活下去都困难重重,更别说活得好,进而可以“不务正业”,入局造手机了。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什么同样不值得看好?

但是,若从吉利和蔚来的角度来看的话,造手机似乎却是当下的必选项。

用李书福的话说:“手机更好地发展,就能带来车机更好地发展,车机更好地发展,就能够推进智能座舱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帮助智能汽车竞争力不断提高。”

同时,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也表示:“过去的车企在产品之外,比的是投放、渠道。以后的车企,比的是谁的用户触点更多。”

两人的着眼点不同,但造手机的目的其实都在于牢牢锁住用户。

其实,从目前各大车企的业务来看,除了围绕汽车转,也加入了更多跟车不直接相关,但跟用户需求强相关的一些业务。典型的如蔚来商城各种艺术品、红酒之类周边,这些商品跟汽车八竿子打不着,却是践行蔚来“生活方式”理念的最好注脚。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什么同样不值得看好?

前段时间,长城汽车魏牌也发布了首款智能手表,除了车机功能,还有不少运动健身模式。可以明显感觉到,车企们的眼光已经不仅限于车,而开始纷纷聚焦用户生活场景,期望通过优质的服务,来黏住用户了。长城汽车之前宣称旗下5大APP用户超500万,日活率超10%,并深以此为荣。由此可见,车企越来越注重用户互动体验,越来越注重用户留存了。

在车企用户运营方面,蔚来和特斯拉可以说是佼佼者,两者都有忠实的拥趸。这些拥趸都因创始人的个人魅力而深深折服并趋之若鹜,尤其是马斯克,可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也是为何动辄数百、上千元的闪电酒瓶、金属口哨、做空内裤等各种看起来奇葩的特斯拉周边产品,备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什么同样不值得看好?

基于马斯克的人格魅力以及特斯拉的品牌效益,无论马斯克推出什么周边产品,我们都不必大惊小怪,特斯拉的“杂货铺”增加一个手机柜台也稀松平常。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何不值得看好?

尽管车企跨界造手机的火苗已经渐渐烧了起来,不过我还是要泼一盆冷水。

首先,车企入局造手机多少有点“自不量力”。

愿望是美好的,但通过造手机来捆绑和洞察用户的想法最好打住,因为造手机并不比造车容易。

尽管手机代工厂很多,产业链也很成熟,但要做出第二个苹果,第二个华为、小米没那么容易。当然你可以说,我就做个曾经的一加手机,小而美,就挺好。然而,如今手机风口已过,天下大势已定,要造出一款符合用户预期的手机可谓难如登天。而没有比较广泛的认可度,何谈留住用户呢?没有足够的销量,又何谈提升车企的竞争力呢?当初罗永浩信誓旦旦,但锤子也无力回天,空留一段佳话和嘲讽供人凭吊。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什么同样不值得看好?

其次,说到定位,手机品牌里就那么几个品牌可选,华为、苹果、小米、OV、荣耀等,基本上不超过10家。

作为新品牌,即便有车圈的品牌效益加持,又有多少用户会买单呢。毕竟汽车还没造好,更别说造手机这种精细度更高、用户体验更敏感的产品了。

如果说汽车品牌认可度高,那也仅限于汽车圈,在手机圈,你仍旧是外行,甚至是不入流的。格力手机就是典型的例子,刚开始,董大姐十分卖力的宣传,可是最后真正卖出去几部呢?

第三,两者需要的能力也大不相同,造车更多还是厂商思维,但手机却需要真正的用户思维。

当然,目前很多车企也开始学习蔚来的用户思维,可是很多企业仍旧是嘴动心不动,心动了也很难行动,行动了也往往显得扭扭捏捏,更遑论时时关注用户需求了。

而被奉为用户运营最佳范例的蔚来,其实也有些过犹不及,也正在受到用户口碑的反噬;特斯拉方面,则更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宗教”,懂得操纵用户心理,却不懂得尊重用户。

在解决用户的问题上,车企也习惯了装傻和甩锅,敷衍塞责不办人事,这种心态怎么可能服务好吹毛求疵、敏感度高、更换成本又低的手机消费者呢?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什么同样不值得看好?

造手机免不了要重新支一个摊子,即便人好招,队伍未必好带,并且这也免不了耗费车企更多精力。在中国汽车品牌尚未在汽车圈打响国际名号,没有真正成为全球知名品牌,没有赢得国内外消费者一致认可的情况下,我劝车企们还是踏实专注造车吧,等车造好了,再造手机不迟。尤其是蔚来,最近这半年已经有些岌岌可危了。销量下滑、亏损扩大、股票下跌,口碑也两极分化,此时还高调宣布从零造手机,是觉得自己跟合肥市的对赌协议可以轻松完成么?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什么同样不值得看好?

看看比亚迪,造汽车、造轻轨、造口罩、造电池,也做手机代工,但是为什么不“近水楼台”,宣布造手机呢?——其实,论车企造手机的靠谱程度,我反而觉得比亚迪的成功几率更高一些,因为比亚迪旗下本身就有手机代工厂(类似富士康),做过不少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的代工业务。

当然,身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有不同的使命和战略考量,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在某个行业没有做到数一数二,就开始跨界搞其他事情的决定,确实是值得三思而后行的。

为此,我倒对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一句话颇为钦佩:“长城汽车不造手机,也不上天。”这显示了一个企业家的定力、坚持和远见。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什么同样不值得看好?

当然,魏建军也有不少打脸的时刻,比如砍掉轿车业务,专注SUV时,曾豪言:“SUV不做到世界第一,不造轿车。”如今,以欧拉为代表的新能源轿车不仅俘获众多女性消费者的青睐,更被媒体频频曝出魏牌轿车渲染图,传出长城造轿车的新闻。

抛开以上种种可能,若不是企业领导人自不量力,那么便有其他层面的考虑,比如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新故事,换来股价的再次起飞?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非恒大莫属了。当初,“恒大健康”改名“恒大汽车”,并且一口气发布6款车型、拿地百万平方米、宣布3-5年做到世界第一等动作和豪言壮语,着实把恒大的股价拉高了数倍。

私以为,吉利和蔚来大概率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面临各种困境的蔚来,急需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新故事,重新赢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小米当初上市时,为了拉高估值,硬生生把自己包装成一家互联网公司,如今为了继续攀高,便开始宣布造车。

车企跨界造手机,为什么同样不值得看好?

可以说,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而在智能汽车浪潮席卷,资本汹涌之下,车企往往很难保持定力,而一旦这口气松了,未来只会更加不尽如人意。

结语

综上分析,同当初不看好手机企业造汽车一样,对于车企跨界造手机,我同样持悲观态度,他们失败的几率,甚至比前者还要大上几倍。

但即便如此,也架不住有心人怂恿,于是韭菜们闻风而动,随之其他车企纷纷效仿,加入造手机大军,而这尤其考验那些真正想造好车的企业家的定力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