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走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专访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作者:追赶小天才

新华社北京7月25日电(新华社)走保护有中国特色文化遗产之路——专访文化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

新华社记者石玉轩、王鹏

25日,在福州举行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源中国的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成功获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次中标的意义何在?从沈宇的工作中可以学到什么经验?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守护这宝贵文化宝藏?关于这些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接受了新华社的专访。

这证明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辉煌历史。

问:该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何意义?

答:首先,该项目从经验上证明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泉州作为宋代中国对外商贸、物资交流和人员交流的重要窗口,借助海上贸易的繁荣和发展,以平等互信、对话交流的态度,推动中国古代先进农业技术、文学书籍和哲学思想向海外传播, 为各国文明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营养。同时,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接受泉州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积极借鉴各国家和地区文明成果。

其次,该项目展示了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成就。该项目由22个具有代表性的古迹,遗址及其相关的环境和空间组成,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揭示了泉州成为宋代东亚和东南亚贸易网络的海上枢纽的原因,展示了泉州对亚洲经济文化发展以及10世纪和14世纪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杰出贡献, 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不拔、拼搏、创新精神。

围绕这项遗产工作,国家文物局引导当地政府加强对泉州考古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等高层次专业机构设立站点或联合办学, 并将与福建博物院合作,对泉州重要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填补泉州古城的考古空白。推动建立省、市级专业考古队伍,制定实施古城保护考古规划和专项法律法规,组织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工程,使泉州古城重要历史遗址、遗址和古城整体面貌得到妥善保护。

此外,该项目的成功为未来中国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榜样。2018年,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就该项目作出决议后,国家文物局根据大会决议和国际专业咨询机构的意见,指示泉州市、专业机构与国际名胜古迹遗址理事会开展密切合作,对泉州项目的定位进行重大调整, 重新梳理申报点组合逻辑,提炼突出的普世价值,明确提出宋元时期中国重要的海上贸易为重要主题,最终保证项目的成功。

继承声明是一种手段,保护继承是目的

问:此应用程序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答:此次申办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多年来在世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方面积累的经验,得益于项目自身特色的专业技术路线和扎实的工作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坚持以专业为主导、以学术为主导的工作理念。近年来,世界遗产宣言的难度和挑战与日俱增。为理解和支持国际组织和缔约国而开展扎实和高水平的专业工作是应对外部挑战的最有效手段。在沈宇的带领下,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高层次专业机构和权威专家,与福建、泉州当地专业机构和专家合作,在泉州开展城市考古、历史研究、价值解读、规划和管理,并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认可。

坚持保护第一、价值第一的科学理念。继承声明是一种手段,保护继承是目的。泉州系列遗产保护以历史文化价值传承为目标,坚决贯彻"最小干预""研究第一"的保护原则,引导和鼓励考古、建筑、文物保护、结构材料等多学科联合参与,实施多项文物保护工程,实施防雷、防火、防盗保护体系, 建立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工作机制,妥善保护优秀具有普遍价值和真实性的纪念碑和遗址。

当地政府对此给予大力支持。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福建省、泉州市认识到保护古城风貌的重要性,始终把"保护古城、开发新区"作为城市规划保护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保护立法和规划设计,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五大包容",使古城的整体风貌得到妥善保护, 为历史文化城市保护树立了典范。

鼓励社会参与,坚持惠民生。使文化遗产成为公众的共同记忆和共同财产是可持续保护的基础。一方面,通过推动遗产地向社会开放,实施遗产周边环境的改善,改善生活环境,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遗产标志和遗产诠释体系,丰富公众对遗产的认识,激发全社会参与保护的意识。建设文物展厅。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我们将围绕后续保护管理等任务做些什么?

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是一种荣誉,而且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遗产肩负起光荣的使命。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保护泉州的历史文化遗产,按照国际组织的建议,我们将整个泉州古城范围纳入世界遗产的缓冲区,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的要求引导泉州市, 持续加强古城考古研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抓好管理规划修订和一系列文物保护专项规划编制,细化遗产区、缓冲区管理要求和控制指标,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管理,完善长效协调管理机制。加强文物安全监管和日常维护,探索活遗产保护和传承模式,为这一复杂系列文物构建更加完善的保护管理体系。

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中国政府的庄严承诺,妥善保护和延续世界遗产,将其作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作为世界遗产国,中国应该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有关国际专业机构的深度合作,进一步弘扬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分享中国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中国理念,以各种形式与世界同行分享,与其他国家不懈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