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个新闻人眼里的古巴趣事

作者:cissyxixi

对于古巴的初始印象只停留在切·格瓦拉,海明威笔下的海滩和古巴雪茄上,这个坐落于加勒比海的岛国,热带的气候和当地的民风一样朴实热情。这个经历过几百年曲折的殖民时期,在资本主义国家围绕下,建立起拉美唯一一个共产主义国家。

刘晓骞是资深的驻外记者,几年间9次进出古巴,见证了这个国度产生的巨变。这本《飓风掠过蔗田》是作者在古巴的所见所闻,这个国家像飓风掠过蔗田之后平静如常,在他的敏锐观察下的古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不同以往的独特视角。

一个新闻人眼里的古巴趣事

1、菲德尔·卡斯特罗的葬礼

菲德尔·卡斯特罗古巴共和国的第一任领导人,于2016年11月25日逝世,享年90岁。各国记者第一时间奔赴古巴首都哈瓦那采访关于菲德尔·卡斯特罗葬礼的新闻。

等刘晓骞他们到达哈瓦那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对菲德尔·卡斯特罗的悼念活动。作者惊异于广场上的平静,并没有想象中人群不可控的情绪波动,情绪起伏过大的反而是这些蜂拥而至的现场报道记者们。

菲德尔·卡斯特罗被称为“古巴国父”,他开拓了古巴的新时代,在他的倡导下大力开展教育、医疗。哈瓦那大学现在最出名的专业就是法律和医学。我想这跟菲德尔·卡斯特罗学的是法律,切·格瓦拉学的是医学有着一些联系。

在这不得不提的是切·格瓦拉,他是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一起并肩战斗的战友。也许是因为逆天的颜值,或许是因为他是战斗英雄的象征。他在国际上显得更为出名,他的头像成为现代流行文化的标识,古巴的明信片和纪念衫都是他的头像。

在建立起古巴共和国的几年后,切·格瓦拉因为跟菲德尔·卡斯特罗政见不同远走他乡继续在殖民地国家开展活动,后来在玻利维亚被捕杀害。

那时的哈瓦那大学是一所年代久远的高等学府,在古巴共和国建立之前只有家庭富裕的学生才能进入学校学习。菲德尔·卡斯特罗是一个富二代,能进入哈瓦那大学也是得益于自己富裕的家庭。

也就是在这所大学里,提供了思想冲撞交流的机会,菲德尔·卡斯特罗参与几个社团,最终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在未来的日子里为这个国家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一个新闻人眼里的古巴趣事

2、以海明威为名

还有一个美国人,与古巴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那就是海明威。海明威在古巴住了将近22年,他写的《老人与海》和《丧钟为谁而鸣》就是在古巴的居所瞭望山庄创作出来的。

瞭望山庄现在变成了海明威的博物馆,作者去了瞭望山庄不下五次,但是当地人对这位作家的居所并不熟悉。普通人只能在屋子外的玻璃窗上,观察屋内的景象。

屋内有着9000多本地藏书和海明威的藏品,一切看起来都是他离开时的样子,从当年离开的时候到他吞枪自尽之前,再也没回过这里了。

纪念品上多印刷着菲德尔·卡斯特罗和海明威的合照,让人误以为他们很熟悉,其实他们只见过一面。海明威作为比赛的颁奖嘉宾促成了这次偶然的见面。

一个新闻人眼里的古巴趣事

3、往事如雪茄烟

无数的影片都展示着古巴的雪茄,它是奢侈品和富人的象征,以至于我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古巴雪茄是因为电影出名的。

古巴机场里,雪茄也是最常见的免税商品。走在哈瓦那的老城区,那些摊贩迎面而来,在擦身而过的时候,亮出雪茄示意游客是否要购买。这跟我们在路上偶然遇到有人亮出苹果手机,询问行人购买如出一辙。

据说当年美国领导人肯尼迪在跟古巴断交前,还购买了一小批古巴雪茄。在美国领导人奥巴马宣布跟古巴破冰的当晚,就被狗仔队拍到他与古巴雪茄合影的照片。美国媒体还调侃,解除禁运之后,奥巴马想要抽雪茄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雪茄的高品质来源于对种植园的苛刻要求,核心是人工手卷制成雪茄。一个熟练的工人卷烟需要训练9个月,日产量约110根左右,这是高端雪茄供不应求的原因。想要提高产量改用机器卷烟,品质和味道都大打折扣。

一个新闻人眼里的古巴趣事

作者经历了美古复交的见闻,书里还记录了奥巴马访问古巴的故事。如果你想对古巴有更深的了解的话,推荐你去看看。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