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重读《一九八四》

重读《一九八四》

1

王小波曾在《盖茨的紧身衣》里说,“《1984》这样的书对我有帮助,是帮助我解决人生中的一些疑惑。”

到底是什么样的”疑惑”,王小波只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展开细说。如今我已经到了王小波写这篇文章的年龄,好像多多少少明白了他说的“疑惑”是什么。

王小波曾经历过的荒谬年月,让他慨叹“乔治奥威尔的噩梦在我们这里成真”,而我们现在所经历的魔幻时代,恐怕又为奥威尔的这部政治预言小说增添了一些佐证的素材。

奥威尔在描述《一九八四》里的主人公史密斯翻阅人民公敌所著的禁书时说,“在你搞到一本你知道最后要一读再读的书的时候,你往往会无目的地翻开到一个地方,随便读一段…”。

《一九八四》对于我来说,也是这样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不过我现在不是无目的地翻开,而是特意翻到“战争即和平”那个章节部分。

和王小波一样,我也希望这部政治预言的小说中能解决我当下的一些疑惑。

2

重读《一九八四》

主人公翻阅的禁书名字叫做《寡头政治集体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由一名被视为人民公敌的异端分子所著。在禁书的第三章《战争即和平》里,作者详细阐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

二十世纪中叶,俄国吞并欧洲,美国吞并了英帝国以后,形成了欧亚国和大洋国。再加上一个东亚国,世界变成了三大超级国家。

这三个超级国家永远是拉一个打一个,与这个结盟,与那个交战。然而这三个国家中的任何一国都不可能被任何其他两国的联盟所绝对打败,它们都势均力敌。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战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

从前的战争是为了争夺市场和原材料,但是现在,每个超级大国已经建立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从物质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再有打仗的动机。

现代战争的目的是尽量用完机器的产品而不提高一般的生活水平。

事实上,财富的全面增长有毁灭等级社会的风险。因为财富一旦普及,人人享受闲暇和生活保障,他们就会学习文化,就会独立思考,就会认识到扫除等级社会的必要。

而只有在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小小的特权才能够显得更加重要,从而扩大各个阶层间的差别。

所以,拥有特权的人要发动的战争行为是毁灭,不一定是毁灭人的生命,而是毁灭人类的劳动产品。

而不断打仗则可以保证物品在不断生产又被战争毁灭,既增加世界的财富,又可以使剩余劳动力在不断被消耗掉。

因为打仗会有危险,要维持生存,把全部权力交给少数人的阶层就自然成了不可避免的条件。

重读《一九八四》

然而,战争为等级社会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并未形成感情基础。要形成等级社会的感情基础,重要的是在战争中操纵那些党员的情绪。

这些人必须是容易轻信、盲目无知的狂热信徒。这种人的主导情绪是恐惧、仇恨、颂赞、欣喜若狂。

换句话说,他的精神状态必须要同战争状态相适应,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对战争的歇斯底里和对敌仇恨的感情,让他们在战争的气氛中达到智力的分裂。

至于战争打得好打得坏,会不会根本胜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相信战争是真的,从而在这种战争的状态中,永远消灭人独立思考的可能性。

从表面上看,战争是各国间的互相厮杀,事实上,战争是一国的内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战争很有可能不是真的。它耗尽了剩余消费品,这就能够保持等级社会所需要的特殊心理气氛。

如果三个超级国家互相不打仗,而同意永远和平相处,每个国家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天地,这和战争的效果大概相同。

因为战争的本质其实是同一国统治集团对自己的老百姓进行的,战争的目的不是征服别国领土或保卫本国领土,战争的目的是保持社会结构不受破坏。

因此,真正永久的和平同永久的战争一样,这就是口号“战争即和平”的内在含义。

3

奥威尔在《一九八四》中借一个人民公敌著作的禁书的观点,系统阐述了他对战争的看法。他的观点到底有多准确,是否洞察了事物的本质,这个无法找到确切的认证。

但是,他在这本书中曾经做过的那些预言,比如老大哥在看着你,那些盲目的拥护者,生吞活剥口号的人,义务的密探,非正统思想的检查员,那种被煽动仇恨的狂热情绪,谎言变成了真理,而真理被篡改成二加二等于五,这曾经预言过的荒谬的一切,与我们所了解到的后来发生的现实是何等相似乃尔。

要知道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著于1948年,而在这之前,他根本没有在任何极权主义的国家生活过,这不得不让人惊叹,他的政治洞察力和艺术想象力恰如精准的预言。

而我看这本书的感受,正如奥威尔自己在书中所说:

这本书说出了他要说的话,如果他能够把他的零碎思想整理出来的话,他也会这么说的。

写这本书的人的头脑同他的头脑一样,只是比他要有力得多,系统是多,无畏得多。

他觉得,最好的书,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书。

重读《一九八四》

目前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扑朔迷离,风云变幻。我不懂国际政治,对于这场战争,我既不明白它的本质,更无法得出什么结论。

而网络上如过江之鲫般的各种战争问题专家的评论,想来也不过是“矮子看戏何曾见,不过随人说短长”的一家之言罢了。

或许要到几十年以后,历史学家才能够对这场战争做出评价。然而,就算他们做出了评价,它究竟能不能还原真相,是否完全公正,恐怕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在这之前,阅读奥威尔的这本《一九八四》,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让我们反思战争是否真的像某些人所鼓吹的那样,值得我们对它如此欢呼?

The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