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郭子仪的善终秘诀:让皇上放心,是名将的必修课

作者:茶馆拍案

01

成为名将,很难;成为善终的名将,更难。

多少功臣名将,立下赫赫战功,却难逃凄惨的结局。

正所谓“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功臣亡”。这梦魇一般的宿命,时刻困扰着那些名将们。

到底如何做才能保住性命,得以善终。

郭子仪的善终秘诀:让皇上放心,是名将的必修课

郭子仪剧照

要想搞清楚这一个问题,先得研究透皇上们的心理。

高坐金銮殿的天子们,之所以对功臣名将抱有猜忌,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无非有三点原因。

第一、功臣名将们都有实力、有战功,很容易忘乎所以,桀骜不驯,甚至和皇帝讨价还价,上演逼宫的戏码。

第二、皇帝担心功臣名将们,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毕竟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他们有歪心思,会引起的后果很严重。

第三、功臣名将们能力强,甚至文武双全。这样一来显得皇帝有些窝囊了,没信心能驾驭住优秀的手下。

既然找到了原因,那就对症下药,让皇帝放心。

你不是觉得我桀骜不驯吗,那我收敛锋芒,与世无争。

你不是怕我怀有二心吗,那是我表现出最大的忠诚。

你不是觉得我能力太强,让你很没面子吗,那我就堕落到底,舞不动刀枪,写不出文章,文武双废。

在这些方面,唐朝名将郭子仪的运用,可谓是出神入化,绝对算是古代名将中的佼佼者。

他也因此得以善终。

02

郭子仪和李光弼同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可以说正是凭着这两人的力挽狂澜,唐王朝才转危为安,又延续了一百多年。

史书对二人也有着极高的评价:“再造王室,勋高一代”

那么二人作为“中兴”名将,谁又更胜一筹呢?

根据《新唐书》记载,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力压郭子仪。

另外李光弼领军打仗的能力,也是无所挑剔,“谋定而后战”、“以奇用兵,以少败众。”

在关系到唐王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中,李光弼从来没有拉跨过。

就是这样一个稳压郭子仪一头的名将,却在后世没有多大影响力,甚至普通老百姓,都不知道他的名字。

而郭子仪则美名远扬,凭借着《打金枝》的戏剧,即使现在名字也经常出现在荧幕上,就连不认字的老人,也知道他的事迹。

李光弼和郭子仪两人的结局,怎么差别这么大?

究其根本原因,那就是郭子仪完美符合封建王朝将帅的要求,尤其是“忠心事上”,而李光弼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差。

郭子仪的善终秘诀:让皇上放心,是名将的必修课

唐代宗剧照

03

郭子仪对于皇上的忠诚,可以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了。

只要皇帝下了命令,他不管对错,一律照办,丝毫不打折扣。

史书记载到“诏至。即日就道,无纤介顾望”。圣旨一到,连一丝犹豫都没有,立即执行。

这样的人办事,怎么能不让皇上放心。就连竞争对手,都找不到理由来算计他。

这就是封建王朝推崇的,为臣之道。

忠心就行,“愚忠”更好,能力才是其次。

而李光弼呢,有自己的想法,不擅长做表面文章,更不会阿谀奉承。

公元763年,吐蕃大军占领长安,唐代宗逃至陕州,命令让李光弼率军前来“勤王”。

可是李光弼左思右想觉得不对劲,他担心被朝内的死对头,趁此机会陷害,所以迟迟没有动身。

最终还是郭子仪听诏出马,将吐蕃打退。

从那以后,唐代宗和李光弼之间的君臣关系越来越差,以至于李光弼不敢再进京见驾。

李光弼的举动,很容易让死对头冠上了“不臣之心”的罪名,他自己也整日忧心忡忡,乃至于抑郁而终。

郭子仪凭借着“赤胆忠心”,赢得了唐代宗的信任,就连谗言也难以伤到他。

而李光弼则恰恰相反,个人想法太多,以至于和唐代宗产生嫌隙,朝堂之上也就此充满了流言蜚语。

一旦让皇帝猜忌了,名将自然难以善终。

李光弼生前“立功”,但“立德”、“立言”这样的身后事,也就此无缘了。

只因他不符合封建将领的要求,那就是绝对的忠心。

郭子仪的善终秘诀:让皇上放心,是名将的必修课

04

同样面对皇帝的征召,郭子仪的做法,就让代宗放心得多了。

指令一到,郭子仪立马移交兵权,赶赴长安。

为了让唐代宗放心,郭子仪甚至还主动提出来不干节度使了,留在京中当官。

如此“赤胆忠心”的大将,哪个皇帝不喜欢。

当然除了“忠心事上”外,郭子仪还善于“自污”,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贪财好色”的庸俗之人。

郭子仪置办了很多土地,还搜罗了不少宝贝,平时生活也极尽骄奢淫逸。

仅仅举办一次宴会,就能耗费30万钱。

很多朋友还劝说郭子仪收敛点,如此灯红酒绿的生活,有损他的名声。

可是郭子仪想得很明白,名声是虚的,生命才是真实的。

作为一个功勋大将,如果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勤练兵马,搞不好就引起皇帝的猜忌,轻则丢官,重则丧命。

而自己纵情享受,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则会让皇上高枕无忧,认为他不过是胸无大志,贪图享受武夫,自然能够善终。

郭子仪真的将为臣之道参悟透了,让皇上放心,成了他一生的必修课。

郭子仪的善终秘诀:让皇上放心,是名将的必修课

05

历史上得以善终的名将还有不少。

南宋的韩世忠,他的拿手绝活是沉迷声色,一味追求风流快活。

而北宋的石守信,则凭借聚敛钱财,身价数万的手段,也摆脱了名将功成身亡的宿命。

这两人就是学的郭子仪的“自污”妙法,才得以善终。

所以在古代封建王朝,功臣名将,自毁名声,有时候非但不是糊涂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