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俊鸟”立讯精密,能在汽车领域再与凤凰齐飞吗?

“俊鸟”立讯精密,能在汽车领域再与凤凰齐飞吗?

文 | 蓝莓财经

小米那边拿出100亿元做为造车的入场券,立讯精密直接以100亿元收购现成的造车企业奇瑞股份,还顺带收购了与造车相关的汇聚科技。

熟悉的不造车,熟悉的Tier1,华为开展造车业务时也是这么说的。立讯精密也看上了Tier1市场,其本就是有名的苹果供应链企业,此次联合奇瑞,向汽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迈进,有何考量?与奇瑞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频繁收购丰羽翼,俊鸟已经两易主

王来春还有一句话广为人知:与凤凰齐飞者,必是俊鸟。回看立讯精密的发展历程,能明显看出其确实是一只逐步丰满羽翼、与凤凰齐飞的俊鸟。

上市前,立讯精密是与富士康凤凰齐飞的俊鸟,富士康对立讯精密的订单撑起了其业务根基。而在上市之后,随着一连串资本操作,立讯精密逐渐丰满羽翼,成为与富士康并列、伴随苹果凤凰齐飞的俊鸟。

2011年,立讯精密通过收购昆山联滔,顺利切入苹果供应链,成为iPad连接线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16年、2017年通过控股苏州美特、上海及惠州美律切入声学领域及苹果声学供应链,并成功取得苹果AirPods的代工资格;2020年通过收购江苏纬创和昆山纬新具备为苹果提供iPhone整机代工服务能力。

从连接线到模组再到整机,立讯精密通过收购成功成为苹果核心供应链企业之一。公开数据显示,立讯精密是AirPods主要供应商,占AirPods份额的65%~70%。同时,立讯精密还是能为iPhone整机代工的唯一中国大陆企业,去年甚至拿下了iPhone 13 Pro高端机型的代工订单。

除了通过并购为自己打上“果链”标签之外,立讯精密还通过并购实现了自身能力的增强。如2010年通过收购江西博硕完善了线束加工能力;2012年收购珠海双赢切入FPC(柔性电子板)市场;2021年收购日凯电脑实现电脑和消费电子领域的深度整合。

如今的立讯精密已经形成消费电子、电脑精密组件以及汽车电子等三大业务,这次与奇瑞合作进军汽车领域,也是因为有汽车电子领域的积累。

凤凰掌百鸟,俊鸟寻增量

与凤凰齐飞的,必是俊鸟,可若是凤凰不想让俊鸟跟着,那这只鸟还是俊鸟吗?会不会成为传说中的“极乐鸟”呢?

欧洲第一次接触极乐鸟是麦哲伦环游世界时大洋洲土著送的极乐鸟鸟皮标本,这个标本被砍去了双脚,所以欧洲人认为极乐鸟一直在天上飞,不知疲倦,永不停歇,只有在去世的时候才落下来。

我们先来看下曾经与苹果齐飞的俊鸟们。手机技术更新换代的时候,苹果会弃掉一部分和他齐飞的俊鸟,比如为iphone4提供显示材料的莱宝科技,苹果技术革新后被抛弃,营业额持续下滑;苹果还会时不时转移订单制衡俊鸟,比如将声学器件订单转移给立讯精密,原本合作的歌尔股份股价受影响。

时间比较近的如欧菲光,自去年3月份苹果与其终止合作之后,欧菲光业绩极速下滑,2021年全年亏损将达到19-27亿,市值累计蒸发300多亿。

和苹果齐飞的俊鸟经常是被苹果抛弃后,股价就蒸发很多,更像是“极乐鸟”,一飞冲天,再起不能。凤凰终究是百鸟之王,规则是他制定的,能不能和他齐飞,是他说了算。通过制衡供应商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是苹果的拿手好戏。

是与凤凰齐飞的俊鸟,还是一生仅飞一次的极乐鸟,就看企业能不能找到新的增长曲线。立讯精密选择与奇瑞合作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在汽车领域寻找到新增量。

而立讯精密进军汽车领域除了前面提到的在汽车领域有一定的积累之外,汽车行业内的变化也是一大原因。

汽车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浪潮下,汽车产品形态已经逐渐发生改变。从传统的三大件发动机、底盘、变速箱,到电动化的三大件电驱、电控、电池,再到智能化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芯片和软件系统价值在汽车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汽车属性正从传统的机械产品向电子化发展,据智研咨询预计,未来纯电动车的车身电子零部件将占汽车零部件的65%。

同时,随着小米、华为、苹果等手机厂商和互联网厂商入局造车,汽车产业链或许会发生变化。此前,特斯拉、小鹏、理想等企业推动汽车行业电动化的过程,就已经为汽车产业链带来变化。

在更新换代方面,汽车研发生产周期已经从过去燃油车的5年下降至电动车的3年,而如今向智能化发展,有些企业甚至一年就能推出新款,月月能对旧款电动车进行远程OTA升级。

在制造方面,特斯拉的一体式压铸车身改变了传统车制造的“冲焊涂总”四大工序,实现白车身一次压铸成型,减少了79个部件,大大减少了汽车制造成本和时间。

在Tier1厂商方面,宁德时代一类的动力电池供应企业、比亚迪半导体一类的芯片供应企业、华为一类的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解决方案供应企业正逐渐成为汽车产业的Tier1。

汽车行业随着手机、互联网厂商的入局,未来凭借其在手机行业的经验,为汽车产业链带来某些革新也尚未可知,而在变化之中,往往存在着新机会。

为了避免成为苹果供应链中随时被抛弃的“极乐鸟”,立讯精密选择在汽车行业寻找增量,以便可以继续在汽车行业做一只“俊鸟”。

再入新山林,还能追随凤凰吗?

羽翼才长两三根

且立讯精密的汽车业务多是为汽车厂商提供线束、电子模块解决方案,对整车其他部分涉及较少。想要像消费电子行业一样在汽车行业从连接器发展至整机,所需时间过长。立讯精密董事长王来春在电话调研会上也表示,与奇瑞的合作是公司担心会失去进入关键零部件的机会。

另外,立讯精密的借款规模越来越大,资产负债率逐年上升。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立讯精密一年内的有息负债高达169亿元,公司的资产负债率接近60%。而此次立讯精密掏出百亿元收购奇瑞股份,未来在汽车领域的发展也需要投入更多资金,对于立讯精密的现金流、经营活动能力等均是考验。

苹果自造车计划公布以来,就曾与宝马、戴姆勒等汽车公司探讨合作的可能,但最终都未能成行。苹果最新合作对象是现代集团,但现代汽车内部同样对于苹果的合作产生很大的分歧,很多高管认为与苹果合作得不偿失,不甘愿成为苹果的附庸。

苹果选择供应商的眼光较高,而有实力的车企难以心甘情愿的为苹果服务。对于有苹果供应链经验的立讯精密来说,这点或许是未来成为苹果汽车供应链的机会。但奇瑞汽车在国内有iCar品牌,合资公司与苹果能否毫无顾忌的合作,以及自身实力能否获得苹果认可,都是问题。

代工模式获认可难

据乘联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合计4089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2.47%。虽然较之2020年的48.45%提高了4%,但依然还是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区间。通过代工模式增加企业产能利用率,提高产业集中度,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此前,海马汽车为小鹏代工,江淮汽车为蔚来代工,均是车企为品牌代工的案例。立讯精密选择与奇瑞走向代工模式,奇瑞方面也有产能过剩方面的考虑。但是代工模式,现在来说很难获得认可。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代工模式很难把控中间细节,质量不可控,所以大多选择自建工厂。小鹏前期选择海马汽车代工,后面依旧选择自建工厂。小米虽然在手机行业选择代工厂,但在汽车领域,据小米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的合作协议显示,小米汽车总部和工厂都会落户北京,这意味着小米造车也选择了自建工厂。

未来代工模式是否会被汽车厂商接受仍是一大难题,理想汽车就通过收购闲置产能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制造能力的增强。去年年初理想汽车接管北京现代第一工厂,将其改造为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制造基地。

对于消费者来说,相较于自有品牌产品,消费者对于代工产品的关注会更加仔细。代工产品与代工厂自有品牌产品对比,代工厂在汽车行业中的技术实力水平,均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就拿芯片行业来说,高通近两年找三星代工造成888、8Gen1两款芯片均比较拉垮,搭载高通芯片的安卓手机销量受损。类比到汽车行业也是一样,消费者以及汽车品牌对代工企业的技术实力有着高要求。

俊鸟太多难出头

回看这两年的汽车行业,未来与立讯精密产生竞争关系的,好像都不弱。

例如比亚迪不仅有电子制造背景,且电池、半导体除了自产自用外,还能供给给其他车企;富士康曾与奇瑞接触,未来或会选择其他车企携手进入汽车OEM领域,且富士康还曾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在美国买下Lordstown Motors(洛兹敦汽车)的汽车组装厂,研发了“MIH EV”的开放平台;为奔驰、宝马等知名品牌代工生产的麦格纳也已经进入新能源代工领域,并推出了首款全冗余架构的BE21电动硬件平台,满足不同车型的研发需求。

而且,产能过剩的汽车厂商都可能开拓代工业务。王兴曾公开表示过,未来将有12家车企进入下两轮竞争,分别是3家央企一汽东风长安,3家地方国企上汽广汽北汽,3家民企吉利长城比亚迪,3家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有技术、有实力的车企很多,立讯精密联合奇瑞或难以在这群拥有技术、制造实力的车企中出头。

供应链企业始终与厂商处于博弈状态,持续充实自身,才能成为一直翱翔的“俊鸟”,甚至成为被厂商簇拥的“凤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