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构建之法 读书笔记03

12-16章

用户体验要素

用户的第一印象

从用户的角度考虑问题

软件服务始终都要记住用户的选择(长期的使用只会使软件更好用)

短期刺激 长期影响

不让用户犯简单的错误

注重用户体验和质量

情感设计

对于一个软件的用户界面,我们有没有什么评价标准呢?可以参考费茨法则(Fitts law)、Nielsen启发式评估十条原则以及其他经验。下面是邹欣老师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的一些原则:

1. 尽快提供可感触的反馈系统状态

2. 系统界面符合用户的现实惯例(Familiarity,Avoid Surprise)

与用户沟通,软件系统要使用用户语言而不是开发者语言,所用的概念要贴近生活实际,而不是用学术概念或开发者的概念。我们说的生活实际,最好是目标用户的实际生活体验。

3. 用户有控制权

操作失误可回退,要让用户可以退出软件(很多软件都没有退出菜单,这是导致用户反感的一大原因)。用户可以定制显示信息的多少,还可以定制常用的设置。

4. 一致性和标准化

在软件中,对同一事物和同类操作的表示用语,各处要保持一致。例如,某词典软件有“帮助用户收集生词并且背诵生词”的功能。这个功能要有明确一致的称呼,不能混杂着叫“单词本”、“生词本”、“Word List”、“Word Book”、“单词文件”……等等。

5. 适合各种类型的用户

6. 帮助用户识别、诊断并修复错误

7. 有必要的提示和帮助文档

不需要文档,用户就能使用自如,当然更好,必要时还可以提供在线帮助。如果软件和用户的工作相关(而不是简单的游戏),那么基本的提示和帮助文档还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要提供便利的检索功能。文档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描述具体步骤,并且不要太冗长。

软件质量

软件 = 程序 + 软件工程

软件(质量) = 程序(质量) + 软件工程(质量)

软件测试:运用一定的流程和工具,验证软件能实现预先设计的功能和特性,工作的流程和结果通常是可量化的

软件质量的保障工作:软件团队为了让软件达到事先定义的质量标准而进行的所有活动,包括测试工作

团队合作的阶段:

(1)萌芽阶段,就像小苗破土而出,柔弱但充满希望

(2)磨合阶段,就像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充满了对个人、同伴和团队的疑惑和冲突

(3)规范阶段,从磨合阶段毕业,进入规范阶段的团队,成员们意识到光争吵时没有用的,大家还是要协同作战

(4)创造阶段,经历了萌芽、磨合、规范阶段,现在团队终于可以创造一些有意义的东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