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文化传承战略、国际影响力高度进行考量,也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新提法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

▲2021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的古籍修复师对古籍“溜边”。图/新华社记者 石毅 摄
文 | 李潇潇
“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首次增加了“古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表述的背后,体现了国家对全社会的呼吁:是时候去进一步提升古籍保护水平,拓展社会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了。
中华文明星汉璀璨,而古籍就是文化基因血脉传承的重要一支。
2015年12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演讲中提及研究遭遇瓶颈时,是靠着重温东晋葛洪的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才获得重要启示——“‘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面对如此的世界性难题,正是古籍给了屠呦呦启发。这也禁不住让人想到,流传千载的古籍善本之中究竟还有多少隐藏的精神财富、文化富矿等待我们开掘?
然而,没有保护何谈开掘?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启动,这是大陆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时至今日,该计划已推行了14个年头,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期间,国家相关政策及行业规划陆续出台、《公共图书馆法》正式立法……古籍保护的方式方法和价值意义在层层细化中得以落实。古籍普查、数据发布、数字化、相关平台建立、修复、成果活化、展览等向度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2020年12月,江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册府千华——江西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展览现场还有古籍保护体验活动,包括传统雕版印刷、古籍修复和传拓技艺等。图/IC photo
同时,业界的提法也在演进:从“原生性保护”(修复处理古籍并改进存藏环境),到强调“再生性保护”(利用现代化技术将古籍的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上),再到提出“传承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坚持上述三项并举。伴随着“存形”、“移形”,再到“传神”三种思路的汇聚,“古籍保护”概念外延得以扩展,体现了行业认知的不断深化。站在文化传承战略、国际影响力高度进行考量,也是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新提法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当然,这更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创新必要之举。
同时也要看到,从事古籍鉴定、保护等的专业队伍建设仍需加强。围绕这个问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提出了将“古籍保护学”作为一级学科的提案。
而近年来,大众媒介在古籍活化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典籍里的中国》《古书复活记》等纪录片热播;古籍修复领域专业学者借助短视频,推广宣传古籍保护理念及修复技术;解读古籍、分享传统文化等内容以说书、漫画、美食、音乐等有趣、轻松又直观的方式呈现。这些都成为宣传、推进古籍保护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尝试。
相信随着古籍保护开发运营路径框架的有力搭建,将有更多的人感受到古籍魅力并参与到保护古籍的行动中。到那个时候,古籍不仅会“活”起来,更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真正实现其当代“言说”。
新京报评论员 | 李潇潇
编辑 | 刘昀昀
实习生 | 吕怡然
校对 | 赵琳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