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俄乌冲突,车市心慌,车也“芯慌”

俄乌冲突,车市心慌,车也“芯慌”

撰文 | 褚韵文

“赶紧去加油吧,油价又涨了”,这或许是我们距离俄乌冲突所带来影响最近的事情,而这仅仅是众多变数之一,毕竟在全球化的当下,一场甚至要超越区域性的冲突之下,没有谁能从中脱离独善其身。

油价已经在近期迎来了连续的上涨,目前布油一度上涨到120美元/桶;自2022年2月17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210元和200元,以国内92号汽油价格为例,均价已破8元/升。

俄乌冲突,车市心慌,车也“芯慌”

遇战争,油价暴涨似乎成为了规律,例如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在战争开始前的7月,原油创下了147美元/桶的高价,但是之后随着战争的结束,其价格一路走低。

所以从此前的规律来看,短时间的局部冲突对于石油天然气等价格的长期走势影响并不大,其价格的波动更多会受到投资者的一些影响。但是从目前的局势来看,俄乌之间已经从地区冲突升级到政治层面的博弈。

随着战事的发展,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还会继续深入,对于能源、金融市场的冲击将会持续。对于汽车行业,油价的变动或许不会在近期回到平稳态势,但是这仅仅是其中的一小环节。

在疫情爆发后,汽车行业所受到的影响就已经凸显,人力的减少、工厂的停工与物流的受限,带来了芯片短缺、原材料上涨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汽车工业的供应链源头与生产制造环节。

在战争的影响下,这些问题进一步凸显。

一芯难求或将加剧

随着汽车的电气化与智能化,芯片已经成为了汽车的重要零配件之一,众多车企已经因芯片的缺失导致大量车辆交付延迟。

俄乌地区钢铁等重工业比较发达,氖、氪、氙等稀有气体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副产品之一,而这又是涉及到芯片上游产业的重要原材料。

制造芯片的过程中,光刻机中产生光源的重要原材料便是氖,光刻机巨头ASML的发言人已经发表了“寻找全新氖气供应源头”的言论,以防止俄乌冲突导致氖原料断供。

俄乌冲突,车市心慌,车也“芯慌”

乌克兰在全球范围内的氖供应份额已经占到了70%,而半导体全球份额占五成的美国,其90%的氖供应链来自乌克兰。

此外,俄罗斯也是众多矿产的出口国,这其中,贵金属钯在半导体封装环节为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目前全球范围内40%的钯都来自于俄罗斯,美国所进口的钯就有35%来自于俄罗斯,若是俄罗斯对于美国开始反制裁,半导体行业将会面临冲击。

本来有预测汽车行业的芯片短缺会在今年三季度后得到缓解,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战事与政治博弈,或许会让刚刚有起色的半导体供应链面临再次的低迷。

福特汽车已经在今年连续两次宣布减产或停产;本田也以正常产量的9成运营;国内众多新势力品牌之所以宣布涨价,除了补贴推坡外,与供应链材料短缺也有着不可分的关系。

芯片已经成为当下车企面临最棘手的问题之一,自研芯片成为了众多汽车企业后续发展的重点,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其中指出,突破车规级芯片新型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技术,这也是摆脱外部因素对于自主品牌限制的做法之一。

短期内实现芯片的量产与铺开并不现实,所以现阶段车企必然会受到俄乌冲突对于半导体行业的影响,涨价或许是最乐观的状况,毕竟要比生产停滞好得多。

延缓新能源推进

对外输出能源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地区的经济支柱,其对于整个欧洲地区的能源支持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北溪2等等,若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继续深入,导致俄罗斯切断对欧洲的能源供应,首当其冲的便是欧洲的电力价格。

欧洲的对于俄罗斯有着电力依赖,这也是美国一直想插手欧洲与俄罗斯能源交易的原因之一。欧洲正在抛弃核能发电转而使用煤炭与天然气作为发电材料,而煤炭与天然气便是来自于俄罗斯的输送。

若后续因此导致电力价格上涨,对于正在发展的新能源行业,则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像挪威就是对燃油车征收高额的税以及高油价,所以纯电动车在当地的用车成本比较低,若是电费上升,其间的用车成本差距将会变小,延缓纯电车的推进。

俄乌冲突,车市心慌,车也“芯慌”

此外,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关键原材料镍的产地也位于俄罗斯,其全球总产量达到了9%,排在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之后。

目前新能源行业正在快速推进,尤其是在国内,渗透率不断攀升甚至超过预期,这其中采用三元锂电池的产品占到了市场份额的一半,这并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也就需要更多的镍来制造动力电池。

目前俄罗斯的镍出口并没有受到限制,但是据网络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精炼镍的库存为10万吨,但是在2020年,全球的电动车动力电池就消耗了10.7吨的镍金属,所以在目前车辆保有量快速上升的新能源行业当中,现有的库存明显不够用。

且在今年年初,镍的价格每吨就上涨了2-3万元人民币,随着俄乌冲突的升温,或许后续还会迎来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新能源产品的价格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俄乌冲突,车市心慌,车也“芯慌”

相对来说,新能源产品本来就在价格层面相对于同级别车型没有优势,若价格持续走高,对于消费者来说,吸引力将会下降,尽管一些品牌在打智能的牌,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目前的新能源市场已经进入普及阶段,若是面向大众的产品不能在价格上让人满意,那么对于行业发展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与此同时,国内一些新能源产品正在进入欧洲市场,若欧洲电价上升,对于这些底子并不像传统车企那么厚的新势力品牌,难免让人心慌。

市场迎变局

俄罗斯汽车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可能并不瞩目,但是在俄乌地区,却有多家汽车品牌建立工厂。

这其中就包括雷诺、宝马、斯柯达、现代等品牌,目前这些工厂已经因为原材料短缺等问题停工停产,此外俄乌地区还有大量的汽车零部件工厂停工,大众位于茨维考、沃尔夫斯堡与德累斯顿的工厂就因电缆线束短缺导致停产。

并且由于制裁等因素,多家车企也表示不将自家产品在俄罗斯市场进行交付。但是根据一些品牌在俄的销量来看,例如通用等,其并不会在该市场获得让人满意的销量,甚至仅有几千台的年销量。

俄乌冲突,车市心慌,车也“芯慌”

所以一些欧美品牌退出俄罗斯市场并不会产生过多的影响,但是我们可以注意到,俄乌是自主品牌进军海外的重要市场之一,去年国内品牌车型出口俄罗斯超过了12万辆,而就目前的俄中关系与欧美品牌退出的节点,对于自主品牌或是利好。

吉利、长城、奇瑞等品牌在俄市场中最好的销量增幅超过了200%,从趋势来看,未来的发展前景向好,这一点就算不发生俄乌冲突,也是一个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战争之下,没有车企会因此获利,我们所期待的还是尽快解决争端,以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不然被其影响的将是全球范围内的每一个人。【iDailycar】

俄乌冲突,车市心慌,车也“芯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