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下寺楚国墓出土玉牌,让人看着别扭,专家说:它是未完工作品

在大陆古代,国人就有尊玉、爱玉的思想。玉在国人心中早已被神化,成为一种灵物,甚至形成了一种礼玉文化。于是,玉制品占据着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死后,还要把各种精美的玉制品带到坟墓里,希望在死后的世界里继续使用。可是,考古人员在下寺楚国墓里出土一面玉牌,却是未完工的作品。这是一件什么样的玉制品,为什么没有完工呢?接下来,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下寺楚国墓出土玉牌,让人看着别扭,专家说:它是未完工作品

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淅川县的丹阳镇发现了一大片古墓。这里曾经是春秋时楚国的始都,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这里发现的这片古墓,正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古墓群。

下寺楚国墓出土玉牌,让人看着别扭,专家说:它是未完工作品

经过几年的考古挖掘,考古人员在附近共发掘了25座墓葬,5座车马坑。虽然这些墓有许多都遭到过盗掘,但是经过考古人员的精心整理,仍然出土了8000余件各类文物。这其中,还有像云纹铜禁,王子午鼎,王孙诰编钟等国宝级文物。

下寺楚国墓出土玉牌,让人看着别扭,专家说:它是未完工作品

在这些珍贵的文物中,有一件玉牌十分特殊。这块玉牌材质为青白玉,整体呈上宽下窄的倒梯形,长75厘米,宽7厘米,厚只有0.2厘米。玉牌的背面是光素面,正面图案十分精美,下面下部为一个兽面纹,两侧则是对称的龙头纹,四周对称的牙脊,则是龙头的舌、鼻、眼和角的轮廓。

下寺楚国墓出土玉牌,让人看着别扭,专家说:它是未完工作品

当研究人员对玉牌的图案进一步研究时,却发现了问题,玉上的图案,怎么看怎么别扭。因为图案是中轴左右对称,所以,左右两边的图案应该是一致的。可问题是,虽然图案左右完全对称,但是,这块玉牌左边的图案,刻画深度明显比右边浅,甚至有些图案的细节都没有。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左边的图案被磨损了吗?经过测量,玉牌两边的厚度基本一致,所以一边被磨损的观点自然被否定了。

研究人员最后给出的结论是,这件玉牌,竟然是一件未完工的作品。这怎么可能?这么严肃的一件陪葬品,怎么会出现未完工的情况呢?可如果从古人制作玉器的方法和过程来看,还真有这种可能。

下寺楚国墓出土玉牌,让人看着别扭,专家说:它是未完工作品

美石为玉,玉是石头的一种。虽然有一种叫软玉,但其硬度仍然能达到6.5-7,硬度也是杠杠的。今天,我们加工玉可以有各种各样专业的电动设备,但在古代,既没有电作为动力,又没有先进的刀具,我们的祖先们加工玉器,绝对是个费时费工费力的大工程。要加工出一件精美的玉器,必须要经过整整十二道工序,而且加工方法,基本上是用绳子粘上解玉砂,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多余的部分。这样的工具和加工方法,要完成一件玉器的制作,自然很费时日。根据记载,要做成一件的玉器,不算找玉石,采玉石,仅仅加工过程,至少要二百个工时。更复杂的玉器,甚至需要耗费工匠们几年的时间才行。

下寺楚国墓出土玉牌,让人看着别扭,专家说:它是未完工作品

再说这件玉牌,根据研究,这块玉牌不只是简单的装饰品,它还具有更加独特的标识主人身份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件玉牌是墓主人死后必须带的,而且无可替代的陪葬品。再加上古人对死后下葬的日期,时辰都是有要求的。如此一来,就很有可能出现等不及把玉牌完全做好,便不得不“匆匆”下葬的情况了。

也许对于古人来说,用一件没有全部完工的玉牌陪葬,多少会有些遗憾。可是,正是这个遗憾,让我们对古人的尚玉思想,玉器制作以及丧葬制度,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