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纪念刘智明医生

纪念刘智明医生

刘志明带领团队参加了首届武汉马拉松医疗保障工作。(左六为刘志明)本文附图为受访者

刘志明永远离开了。

他的妻子蔡丽萍记得丈夫2月3日晚寄给她的信息,躺在武昌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那是刘志明入院的第10天,50多岁的中年男子虚弱得说不出话来。

"昨晚折腾了一夜,怎么做氧气特写就来不来了,我以为自己要死了,缺氧、烦躁,全身汗流浃背。今天早上我有呼吸机。"

丈夫寄来这个的时候,蔡丽萍正忙着武汉第三医院光谷医院区重病区,因为她是该地区的护士长。

第二天中午,蔡丽萍连忙打完七个小时的工作,急忙掏出手机,看看老公是否还了。在进入医院区域之前,她连续打了四个视频电话,但没有接通电话。

"我会和你在一起的。"视频终于连接好了。

屏幕最后,刘志明摇了摇头。

刘洙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刘志明是相识20年的密友。

2月17日晚上9点30分.m,得知刘志明的生命正面临新闻危险,刘汝急忙给他打电话,但无人接听。

自疫情爆发以来,两人曾在元旦两年通过电话、电话、刘志明声音嘶哑,向朋友吐露在医院病床不足,感到困难。

没说几句话,同样忙碌的刘玥急忙挂断了电话。他不知道的是,刘志明被诊断出患有新冠肺炎,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在那里他已经低烧了一个星期才生病。

2月18日,经过ECMO治疗17小时后,刘志明离开了。

电话里的"再见"变成了再见。

纪念刘智明医生

右二刘志明,前中为王午晖,前左一为屠汉军,左二为罗杰

最后一刻

时间回到1月21日下午4点,由于疫情的影响,武昌医院被征用为武汉市首家指定医院,准备接收发烧患者。

武昌医院副院长黄国富表示,接到指示后,留给他们进行发烧门诊改造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4:30召开动员职能科室,五点召开所有临床级主任讨论,刘志明纷纷参与。

武昌医院纪委书记洪毅告诉 www.thepaper.cn,医院仍有499名住院病人,需要在三天内完成转院,因为院区需要临时改造,包括刘志明在内的医院领导24小时待命,通宵开会讨论人员的部署情况。

刘志明的妻子蔡丽萍,47岁,是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医院区的护士长。当时,她有些不安,早在1月20日,丈夫就开始微微发热,全身不强壮。直到那时,她才意识到,出现在丈夫身上的反应是新冠肺炎的症状。

洪毅透露,在"准备"初期,由于疫情防控意识不够全面,刘志明曾穿戴过一定级别的防护装备进入ICU,当时有一批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感染或开始,"他是外界专家, 每个患者都需要了解第一行。

1月22日早上6点7分左右.m,蔡丽萍接到刘志明的电话,说医院很忙,不会回家,马上去上班:"我感觉他呼吸有点急促,告诉他呼吸有点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也是在这一天,刘志明也不得不和洪毅一起在单位食堂吃饭,一直说自己的眼睛有点不舒服。洪毅以为是在开玩笑,但也开玩笑说:"吃喝可以跑,没有地方像病一样。"

同一天,刘志明测量了他的体温两次,一次在36度八度,一次在37度。下午,他打电话告诉妻子,他走路时哮喘,疑似感染,曾在武昌医院接受治疗。第二天,刘志明被确诊。根据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1月23日,武汉市新增确诊病例70例,累计确诊病例495例。

1月24日,在团聚的春夜,刘志明因重病被转到武昌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这时,蔡丽萍也提前回了岗位,只通过视频电话了解了丈夫的病情。

住院后,刘志明起初发高烧不退,伴有喘息;即便如此,刘志明知道自己的病情已经恶化,就告诉主治医生,"如果什么都不做,就不要插管抢救。

2月4日下午,经过7个小时的连续工作,蔡女士身穿深绿色短袖衣,俯身在一堆纸箱上,清点医疗设备。

早上进入医院区域之前,她给躺在武昌医院危重病房的丈夫刘志明打了四个视频电话,没有一个接通。

前一天晚上,刘志明给蔡丽萍发了一条微信,说:"昨晚折腾了一夜,怎么做氧气关不来,我以为自己要死了,缺氧、烦躁,全身出汗。今天早上我得到了呼吸机,好多了!"

视频通话结束后,蔡丽萍对刘志明说:"我会和你在一起。屏幕最后,无法说话的刘志明摇了摇头。

据《长江日报》报道,1月27日,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医院区正式开始收治患者,短短一天半时间,所有区域都已满员,蔡丽萍所在的重病区压力巨大。

一个是躺在ICU的丈夫,另一个是新冠肺炎患者,有的时候,她很辛苦,想放下手头的工作陪伴,却被刘志明拒绝了。

2月14日,刘志明从武昌医院转到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医院区,开始插管治疗。

2月17日上午,医院给他送去了ECMO(俗称"人工肺")急救,一天后他因复苏无效而死亡。

纪念刘智明医生

80岁的太和医院名誉院长、原党委书记王伦也感叹了这首诗,向刘志明道别。

拿太阳男孩的"绣针"来说

在得知刘志明的死讯后,芝市急救中心秘书、主任、研究员刘家敏抓起电话,一个接一个地给与他打过交道的人打电话。

一张瓜子脸,爱笑,一面笑容露出牙齿,非常阳光——刘家敏记得刘志明喜欢永远活在22岁。

1991年7月,22岁的刘志明从原湖北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原濮阳区人民医院外的三个地区从事神经外科工作。

当时,刘家敏是医院宣传科科长兼团长,或者说是共青团员刘志明是科室的团队,经常参加青年活动,快乐、热情。

"外科医生充满活力,他们擅长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爱他。刘家民告诉《新闻》,刘志明刚进入公司时,时任学院院长、湖北医学院党委书记的屠汉军也加入了进来。

写病历,检查房间,做手术,刘志明一丝不苟。脑外手术是一项精细的工作,业内人士称之为"绣花针手术",需要大胆,"他能做到"。

20世纪90年代初,濮阳医院虽然是湖北省第四大医院,但医院的本科生并不多,一见钟情的刘志明自然被"推"到了手术台上。

1993年,刚刚拿手术刀的刘志明接手了一个棘手的案件:一个三岁的女孩从楼上的一栋楼上摔下来,脑外伤严重,昏迷了60多天。

当时,女孩的父亲差点想放弃,刘志明是一名卧床医生,负责照顾,他鼓励孩子的母亲,也有过类似成功抢救的先例,缓解了她的焦虑。

刘家敏记得,刘志明会和孩子的母亲一起唱歌,给失去知觉的孩子按摩。最后,奇迹发生了。

下班后,刘志明喜欢跟着老师去琢磨技术,他曾经对刘佳敏说过,对于未来,他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要当好医生,把手术做好。

刘志明家在农村,和很多农村孩子一样,他头脑简单,勤劳的手脚。看到他的同事住在高楼层,他提出帮助移动液化气罐。

周末的业余时间,刘志明和年轻同事们齐聚青松坡的单身工人宿舍,唱歌、跳舞、打篮球。刘家民是党委书记,组织医院同仁打造自己的"文化节",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时装秀,身高八米的刘志明穿着西装来,"惊艳"了整个场景。

"当时大家都很年轻,食堂便宜,工资普遍不错,但人很乐观,他们之间没有障碍。在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年份里,听单元乐队的现场表演对医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消遣。刘志明总是早早来,帮乐队搭建场地,搬乐器。

1995年,刘志明离开兴义,独自一人在武汉工作。临走前,刘家民也对他说,机会很好,"在武汉工作好啊,有机会再见到你。不过,由于工作繁忙,从那以后他们见过的大多数会议都是在开会,但刘志明还是会礼貌地问:"你最近工作怎么样?"

疫情爆发后,同系刘佳敏并不知道刘志明已经被感染了。直到2月17日深夜,他才从朋友那里得知,刘志明有人工肺,心里想得最坏。

医生不能自我治疗。

这一次,拯救了不少生命的刘志明,却没能救自己。

"用你的生命做事"

无论是在富阳医院、武汉医院,还是武昌医院,刘志明的辛勤工作几乎无人知晓。

39岁的武汉三元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伟是领导刘志明生前任的医生之一,在他看来,武汉三元神经外科的进步是在刘志明的呵护下创立和推动的。

李伟告诉《新闻》记者,武汉三医院早期的神经外科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科室,刘志明在任职期间主动联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在医院进行三叉神经痛和肌肉痉挛手术研究。

李伟口的专家是刘志明的朋友刘玥。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攻读神经外科博士学位期间,刘遇到了在协和医院学习的刘志明。

刘珈记得,当时已经工作多年的刘志明,还是坚持在周末看书、学商,于是两人走近了。他发现刘志明非常敬业,无论是否值班,他都会半夜起床跟着老师上台做手术。

获得博士学位后,刘晓波被分配到北京工作,专攻功能性神经外科,在那里他们用微血管减压治疗肌病和三叉神经疼痛。刘志明上任时,也想在武汉做治疗。

为了从北京引进专家,刘志明将中央组织部派来的、担任江西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刘洙赶到武汉。

刘珪向《新闻》回忆说,一个星期五,他医院的会议一直开到晚上六点多,刘志明中午开车去南昌,等到他休息一下才去武汉接他,半夜到达。

另一个星期天,刘汝从武汉到宜春开会,刘志明早上出发时还安排了五次手术,他坚持说手术后,亲自开车送刘伦去伊春。

为什么不考虑重新安排操作?刘说,刘志明告诉他,因为病人离开武汉,他们无法获得报销,希望他们在家门口做手术,宁愿牺牲自己的时间。

在刘晓波看来,刘志明牺牲了太多的时间,帮助武汉当地人在当地享受高水平的医疗。刘志明经常和朋友聊天,在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中南医院、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都很强,武汉三家医院的发展并不容易。

提货、送货、早晚轮班,刘志明似乎从来不懂得累。"其实医生要上三班,早起并不容易,但每次我下来吃晚饭,他都会早早地在大厅里等着,好几年,他就是这样的人。"刘说。

努力最终得到回报,武汉三叉神经痛和肌肉痉挛手术研究取得巨大成功,并自此成为湖北省特色业务之一。同时,武汉三医院神经外科被指派为独立科室,刘志明担任科室主任。

神经外科成立后,刘志明还积极推动科室参加武汉市重点学科评审,期间他亲自在业务升级的基础上积极准备信息,并帮助神经外科通过市重点学科的评审。

与当时在武汉三家医院工作的医生吴伟经常到神经外科和刘志明和科医生护士交流工作经验,每个人都觉得刘志明神经外科"带得太好","有的主管很在意手术是否漂亮,在管理上,但刘志明在医疗和管理上,都很有能力。

任何熟悉神经外科的人都知道术后恢复尤为重要。在其他没有配备营养师的部门,刘志明聘请了一名专业营养师协助术后护理。

在被调到医科主任后,刘志明没有闲着,他提议建立医院的120急救中心,吴伟此时成为他的下属。吴伟说,成立之初,刘志明带着几个人策划,从"挖人"到找车,从采购材料到建立工作体系,一切都很丰盛。这样,武汉120家急救中心实现了三家医院的从零开始,建成了三座急救站。

2013年,刘志明调到武昌医院副院长,完成日常工作,他还琢磨了营养科的创建,招聘了专业的业务人才,王伟是他招聘的第一位营养师。

上任第一天,王伟在人力部汇报后,前往刘总的办公室讨论此事。刘志明一直很忙,中间回到办公室,对她说:"书柜里有很多书,你先看看,我忙着要回来。

刘志明忙了很久,回来的时候,鞋子里沾满了泥巴。王伟当时想,"总统的工作真的是亲力亲为,很敬业。王总说,刘志明非常重视营养科的创建工作,一直告诉他,有困难可以直接找到他,他会尽力解决。

忙于住医院规模的问题,刘志明很少在回家的路上表现出疲惫。武昌医院前员工石岩和刘志明住在一起,有时她开车回家,他会让她带他走路。很多时候,刘志明一上车就睡着了,"不敢跟他说话,他看起来很累。

严谨温柔的两张脸

除了学术和科学研究,刘志明把更多的精力花在病人身上,甚至当他从手术中出院时,他也经常打电话回去跟踪康复情况。

李伟回忆起2008年,一名患者面部肌肉痉挛后没有好转,刘志明得知,亲自到监护室了解情况,并在病房里保护了病人整整一个星期。

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刘珪,他也像几个简。

有一次,刘志明给病人换药时,发现伤口有血肿。在刘珪看来,换药的工作不一定是主任自己,手术后有很少的渗血也是正常的,根据CT报告可以做出判断,是否需要处理。

第二天凌晨3点.m,刘玥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打来电话的是刘志明。本来,他并不放心病人的出血,想相信朋友远程协助看CT,刘珪的判断是不需要特殊治疗。

刘志明挂断了电话,跑回病房观察,两个小时后,他又发了一条短信,说病人疼痛很厉害,血肿有点大。刘浘仍然认为没有必要处理它。又过了两个小时,已经是凌晨7点.m,刘志明再次叫刘汝,说话的语气放松了很多,"病人的血肿没有变,一直稳定下来。

另一个例子是教新居民刷手。有一次,一位刚被分配到刘志明系的研究生没有按标准刷牙,直接走进手术室,刘志明马上跟进,对研究生说"不",让他重新刷牙。在他29年的实践生涯中,这种严谨的风格。

"如果一个病人完全相信你,那就是医生的服务——工作,你对他的耐心和他的技能,这就是他所做的。"刘汝如是说。

严谨并不是刘志明在工作中唯一的面孔。对待下属,他从不设立领导架子,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爱"单位。

与他共事四年的武昌医院退休职工张力向《新闻》回忆说,刘志明曾"抢走"过医院120急救中心的工作,因为该院表现不佳。

土地没有动,谷物和草是第一位的。为了改善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他派工作人员翻新医院工作人员的住房和"临时担架","让他们在工作中有尊严"。一个"硬事"已经奏效,武昌医院急救中心的工作排名从全市后防线一跃居前列。

回想起一起工作的细节,张立哽咽了好几次。刘志明经常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吃饭,有时,几个同事预约一起吃饭,其他人已经吃完了,只有他还没有吃完。

但即使再次忙碌,在很多事情上,他仍然坚持个人化。张力回忆说,工会每次组织探望离退休职工,总是对他说:"有空的时候,一定要安排我亲自去探望老同志。

去年才加入的武昌医院护士小曦忍不住哭了起来,她在手机屏幕上爆料时忍不住哭了起来。当她办理报名手续时,刘志明为她签了名,第一印象是院长很平易近人。他问小溪的家乡在哪里,告诉她加油,把功夫做好。

而小曦在同一年加入的员工是王晶。2018年11月,刘志明亲自来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医学院招人,王静是他个人选择的社会心理护理之一。知道几个女人从家里住起来并不容易,几个人都位于南湖医院区,没有员工宿舍,刘志明在医院为她们赢得了两个房间作为宿舍,作为特别的照顾,"让我们有家的感觉"。

王静告诉澎湃新闻,他最后一次见到刘志明是在员工食堂吃饭,问好,刘志明也拉着她等领导介绍,"这是我从东北招募来的美女!"说,但也担心她不适合武汉的天气。

除了生活关怀,刘志明更愿意把练习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员工,他正在携手教学。李先生说,在他的领导下,他的同事的业务技能进步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他毫无保留地教给我们他所学到的东西,即使他被转移到武昌医院,他在科室的同事仍然非常关心"。

几乎每个认识刘志明的人都不愿意相信,那个没有领导架子的神之神专家,已经永远走了。

据红星报导,武昌医院重症医学科于1月26日被支持医疗队接管,医务人员已连续工作近30天不休息,接手后,武昌医院共收治发热患者469人,其中重病患者30人。

武昌医院在防疫期间也发布了多项公告,要求社会各界提供物质援助。李伟认为,当患者转院时,刘志明亲自平息患者的情绪,可能在此过程中被感染。

疫情爆发后,远至北京的刘浘只有和刘志明通了电话,也就是新年的第二天,刘志明在电话里用嘶哑的声音告诉朋友工作强度大,医院缺床,感觉很辛苦,"负担很重"。

没说几句话,手机嘈杂的环境音声覆盖了刘志明的声音,刘玤伦知道自己一定是忙着转过头来,然后急忙挂断了电话。他没有告诉刘阮,他已经在重症监护室了。

刘津怎么可能想到,电话里的"再见"会变成再见。2月17日.m 9点30分,他看到最好的朋友危急的消息,立即打来电话,但无人接听。

2月18日上午,在接受人工肺治疗17小时后,刘志明永远离开,成为第八位在疫情一线正式死亡的医护人员。早些时候,2月13日,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报告说,医务人员已确认1,716例新冠肺炎病例。

得知使徒们去世的消息后,屠汉君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眼中的泪水朦胧,他似乎看到了刘志明那张生动的脸,仿佛不该离开。作为刘志明的专业启蒙老师,屠汉君一直亲手传授自己的技能,在长期的恋爱关系中,两人也是老师和朋友。上任领导职务后,刘志明经常与师傅讨论医院管理。

"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和医院管理者,他在面对突如其来的肆虐疫情时以身作则,为成为这场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第一位死去的医院院长而奋斗。悼词最后,屠汉军写道,刘志明的大女儿正在湖北医学院学习临床医学,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把她培养成像父亲一样的好医生。

知晓前下属的去世,80岁的柴市太和医院名誉院长、原党委书记王伦昌也感叹道,一首诗告别刘志明:"冠状动脉病毒在人与人之间滥用,华夏疫情之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听到沙子的智慧,惊慌失措,古老的眼泪流满了春天。战争的流行仍然粘在国家上,人们的自战不是松动的。瘟疫之神难以阻挡的药魂之路,再次载着英丽前进!"

(张力、吴伟、晓茜、王静、王伟、石岩、李伟为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