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对我的中国画认识

我对我的中国画认识

当今中国画之式微,在于传统的丢失及西方的侵入。

西方艺术教育体系为当今美术院校的主流,它改变了几代中国艺术家的思想,也改变了我们观察世界的眼睛。是可喜还是可悲?

我对我的中国画认识

南宋 李迪《风雨牧归图》

中国画有着诗意的生命本体、抽象的表达和程式化的表现体征。中国画家一开始便鄙视描摹抄袭自然,不以反映客观真实为能事,它注重心灵深处的真实的细微律动。

中国画家拆解世间万物,以究其“理”。了解“细胞构成”并进行“编程”,在此程式化中创造出世间万物。这与西方绘画以科学为基础的透视学、素描学、色彩学有着天壤之别。

西方绘画发展是革命性的,从理念上产生变革,继而诞生出新的画派,因此不沾染任何传统绘画痕迹。

我对我的中国画认识

明 周之冕《枇杷珍禽》局部

71.4×30.4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画发展是递进性的,以抽象的书法为基础,反映生命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及思考,借助客观物象表达作者内在情愫。更确切地说,所绘内容不是绘画的目标,体现性灵乃是绘画的真谛,图式不过是“借尸还魂”而已。可见,中国的诗歌不变、中国的书法不变、中国画的精神就不变。

我对我的中国画认识

南宋 佚名《仙桃图》绢本设色 25.5x26.5cm

毕加索说:创造和追求是无益的,重要的是去发现。中国画家正是注重自我内心的发现及客观物象的发现,绝不刻意追求创造,以达个体价值体现。但因其个体差异、环境差异、历史差异,其表现风格及样式大相径庭,而其内在精神本质却贯穿如一。

敬畏中国传统,忠诚地学习前人,以求天然地自我蜕变,继而开宗立派,为历代中国画家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艺术家们。不投机取巧,不受外界众多艺术思潮的干扰,是沿寻这条轨迹前行的保障。

我对我的中国画认识

元 倪瓒《桐露清琴》90.1x30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西方主观的表现主义及客观的现实主义,都不能取代中国诗意的浪漫主义。尤其不能颠覆的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他们习惯于山水画的“卧游”,无意于比对真山真水;他们习惯于人物画的“传神”,无意于形象肖似;他们习惯于自由的构成,无意于被动的描摹。

我对我的中国画认识

北宋 米芾《春山瑞松图》

我以为,中国画有着传统的血脉,特有的观察方法和表现形式,这与西方绘画理念与实践无干。当今中国画坛的中西结合论,唯风格论、个性膨胀论,都是我所不齿的。因此我不能走进所谓的“现代的中国画”。而我身处于当今社会,骨子里却也不可能是“传统的中国画”。就此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当下的中国画”吧。

艺术家简介

我对我的中国画认识

宋唯源

著名书画家,美术教育家,诗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并留校任教,得益于叶浅予等众多艺术前辈的悉心教导。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篆刻、诗词、古书画鉴定均有极高造诣,并精研古琴,京剧。英国剑桥大学《世界名人录》入典名人。曾游历海外十年,对西方艺术进行了深入调研,同时对移民海外的众多中国画前辈艺术家的艺术实践及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梳理和探究。确认了中国画在世界艺术领域中的准确定位。他所提出的"中国画血统论"在当今美术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并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画教育领域声名斐然,他所创立的“艺术黄埔”美术教育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复兴和推展意义重大,弟子学生桃李天下。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授、天津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