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怀念黄宗英,写遗书三上高原,文人中第一个“下海”开公司,四段婚姻爱不绝

作者:上观新闻

她是风靡老上海舞台的"甜妹",是《家》中梅的表妹,是《乌鸦与麻雀》中的官僚妻子,是赵丹受苦受难的夫妻的妻子,也是众多报道的获奖作者。今天上午,电影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走了很长的路,让无数影迷、读者哀悼。

黄宗英最后一次登银幕是在2017年,2018年上映,彭晓莲的电影《请记住我》;

怀念黄宗英,写遗书三上高原,文人中第一个“下海”开公司,四段婚姻爱不绝

2016年,四卷本《黄宗英语文集》出版,12月31日,也就是当年的最后一个下午,"斯南文学之家"挤满了热情的读者,其中许多人站在那里听了一场完整的讲座。在华东医院疗养了很长时间的黄宗英,本来应该见到读者的时候,可惜她突然病到手术台,错过了预约。

怀念黄宗英,写遗书三上高原,文人中第一个“下海”开公司,四段婚姻爱不绝

当时,胡学璇导演回忆说,几天前她去黄宗英看望时,情况还不错。"我给她看了Joo和刘晓清的照片。宗英老师评论道:焦摇老了,刘小青还是那么年轻漂亮。"

永远是红色孩子的心

黄宗莹作为作家,有些无情的柳树。她说,当时剧团第一次演出的跨屏系列文字没人写,她自告奋勇地写,然后她写了报道文学《特别的女孩》、《扛着大旗的小女孩》和《新淄博》,文章赢得了著名剧作家夏妍的赞誉,"他说宗英的散文写得很好, 然后就不强迫她写剧本了,让她一年交出两份报告,这完全解放了我。"

在众多报道文献中,《小屋》是最著名的一部,讲述了女科学家徐凤祥致力于建设高原生态研究站的故事,由此产生的电视改编也在美国获得了国际奖项。这项工作不仅为她赢得了荣誉,也给她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创伤。1994年,69岁的黄宗英第三次跟随徐凤祥进入西藏,出乎意料的是严重的高原反应,几乎被鬼门关上了一击,也让她仍然患上了脑栓塞。

怀念黄宗英,写遗书三上高原,文人中第一个“下海”开公司,四段婚姻爱不绝

黄宗英、徐凤祥 (1984)

"缺氧后,如果我回来了,情况可能不会那么糟糕。5月1日晕倒,5月3日醒来,然后我坚持要到鸭绿萱河转弯,直到6月1日,我刚跟大队回来,这20天,我一直在跟病一起工作,所以血管伤势很难恢复。黄宗英回忆道。

《赤子的感情》是作家赵立红对黄宗英的评价。那一年是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一个采访小组,去西藏采风,黄宗英是组长,带着一群作家去摘风,去了很多地方。回来的时候,买机票回北京并不容易,黄宗英突然宣布不去。"我要采访一位科学家,"她说。离开时,黄宗英给孩子和弟弟黄宗江写了三封信。她去面试,以如此果断的方式写作。后来,她和徐凤翔一起住在高原上的一个棚子里,住了三个月,写了3万多字的报道文学《小屋》。"

怀念黄宗英,写遗书三上高原,文人中第一个“下海”开公司,四段婚姻爱不绝

黄宗英在营地为徐凤祥的探险队做饭(1982)

经常有一双好奇的眼睛

在很多同龄人眼里,黄宗英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在作家李辉眼里,她更像是一个总是对生活和知识充满好奇的人。"每次我看到她,她总是在读书。八十年后,她仍然每天阅读和写日记。她告诉我,每天早上,她都要听半个小时的英语教学广播,学英语,甚至学中草药。她说,'我知道我学不了。我把它当作我生活的一部分。"

深圳海天出版社出版的《黄宗英文文集》,作为收藏的收藏家,李辉说,这或许是黄宗英和深圳的一个命运的秘密纪念。赵丹先生去世后,黄宗英离开上海,在深圳创办了一家文化公司和一家书店。那是1985年,宗英老师"出海了",可以说是识字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宗英先生对业务的了解在哪里呢?书店没开多久就结束了,她回到了上海。但她就是这样一个性格,有兴趣去做,敢于尝试任何事情,即使不一定做得好。"

怀念黄宗英,写遗书三上高原,文人中第一个“下海”开公司,四段婚姻爱不绝

黄宗英一生中有过四次婚姻。第一任丈夫是当时的剧团指挥郭元轩,艺名河芳,婚后18天,他因心脏病发作去世。1946年,21岁的黄宗英嫁给了照顾她的程淑英,同年她从舞台走上银幕,出演了第一部电影《追》。次年,在电影《快乐狂想曲》中,黄宗英和她10岁的赵丹擦掉了火花,程淑轩分道扬镳。后来,程谔玄和正式的云珠结婚,两家一直保持着热的交流。

怀念黄宗英,写遗书三上高原,文人中第一个“下海”开公司,四段婚姻爱不绝

1963年,于伟(左四)与上海电影院演员赵丹(右一)、张瑞芳(左三)、秦毅(右三)、尚冠云珠(左二)、黄宗英(左一)等在文堂。

程淑轩和官员云珠的子孙魏然回忆说,当时,黄宗英经常作为客人去他家,父亲忙的时候,黄宗英的保姆会一起去幼儿园带他回家,等等父亲下班后去接他。"宗莹阿姨和我妈妈都是电影演员,彼此接触比较多。黄宗英文文集第二卷中选入的报告《星星》是为纪念我母亲而写的,充满了姐妹情谊。"

"《星报》出版于1977年,刚刚在《人民文学》上再版,当时非常有影响力。赵丽红说,黄宗英的《星星》和巴金的《记住萧山》让他震惊到同样程度,"这两篇文章写的亲情,友情是最动人的。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不仅需要才华、勇气,更需要真挚的感情,这是地球上最崇高的友谊。"

专栏编辑:石晨璐 文字编辑:石晨璐

来源: 作者: 石晨璐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