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胡秀英: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好习惯|家庭教育

胡秀英: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好习惯|家庭教育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关注

胡秀英: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好习惯|家庭教育

作者

胡秀英

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语文教师、语文教导主任,青羊教育专业典范奖,青羊区优秀教师,青羊区优秀班主任,青羊区优秀指导教师,青羊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

习惯一经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成了行为的自动化。习惯是人生最大的指导,习惯对孩子极为重要,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以一本好书,帮助孩子在家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针对小学低段一二年级的孩子,我们要求孩子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首先,开卷有益,读有益的书可以书陶冶情操、扩充词汇、开拓视野,从而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理解能力,书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强,积累的知识越多,碰积累的词、句也就越丰富,它们也将出现在孩子的写作与交流中,成为孩子智慧的源泉。近期,班里较多孩子喜欢带漫画书到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看漫画书,有的孩子看漫画入了迷,将每天在家里的亲子阅读时光用漫画书代替经典书籍阅读,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利用班级QQ群或微信群和家长们沟通交流,让家长们明确:漫画的益处是可以调剂生活,增添乐趣,弊端是用处不多,启智不够。对此,我们应该帮助家长们在平时的亲子阅读中要引导孩子多读文字类的儿童文学作品、经典书目。

关于班上个别家长和孩子的亲子阅读还停留在绘本阅读上,教师要及时告知家长们需要了解学龄前儿童即0-6岁的亲子阅读阶段,才是以绘本阅读为主。绘本主要是以图画叙述故事或者以图画、语言共同叙述为主,越是好的绘本,越是以图画讲故事!要么语言很少,要么语言的描写和叙述简单,不完整。绘本阅读是视觉符号阅读,是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为核心的,所以绘本阅读与孩子的语文能力和习作能力提升较小。中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为核心,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为核心。文本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和中小学语文学业的基础,甚至是各科学业学习的基础。要通过沟通交流,使家长们意识到:在小学低段,只重视绘本阅读,轻视文本阅读,会给孩子的语文输出能力、中小学的语文写作带来影响,甚至是难以弥补的终生影响。在新高考政策下,各科都有阅读。书面阅读能力成为各科学业的核心。所以,小学低段只读绘本,轻视文本的孩子,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升。

通过家校沟通交流,教师要使家长们清晰地认识到:培养孩子终身阅读习惯,要从阅读桥梁书开始!桥梁书是从图画书到自主阅读过渡阶段的门类。小学低段的6-8岁孩子需以阅读桥梁书为主,逐步过渡到自我阅读;到8岁以上要以阅读儿童文学为主,最终渐进式地实现纯文字书籍的阅读。

在桥梁书的选择上,我们要遵循低年级重情趣,中年级重情节,高年级重情感的原则,每学期开学时、寒暑假时教师都要向孩子们推荐书目。比如,儿童诗《向着明亮那方》《永远的杨唤》;科普文学《西顿动物故事》《最美的法布尔昆虫记》《哇!科学好简单》;童话故事《吹牛大王历险记》《姆咪谷故事全集》《苹果树上的外婆》《鼹鼠的月亮河》《时代广场的蟋蟀》《柳林风声》。我们要通过这些书籍点燃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同时,让家长们都重视孩子的文本阅读,让孩子多读故事兼具趣味性、人文性的书,让这些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书深入孩子的心灵,一方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方面帮孩子跨越从图画阅读到文字阅读的障碍,逐渐养成独立阅读习惯,获得阅读成就感。

倾听的学习能力家庭中可做的训练

“听”是一个重要的学习习惯,是取得外界信息的关键,同时,它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能力,甚至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班里有一部分学生看着坐得很端正在听讲,其实他并没有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并没有认真倾听。当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并不明白老师在讲什么,这些孩子就属于没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教师要利用班级QQ群或微信群和家长们沟通交流,告诉家长们,在每一堂课中,学生获得的大部分知识和重要的信息都是通过认真听老师讲的内容,或是同学发言中的内容学到的。

课堂教学呈现的内容是反馈学生听的效果的直接方式,会听课的孩子和有着倾听习惯好的孩子,他们的思维会跟随着老师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需要家长在家里要重视并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经过家校沟通交流,家长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实验证明效果明显:和孩子说话时,让孩子听清发音,听懂讲话的内容;每天让孩子听一些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并让孩子适当复述,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让孩子认真听对方讲话,理解了别人讲话的内容,中途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待耐心地听完、听懂对方的话后就给予表扬鼓励;利用“按指令行事”培养孩子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孩子一些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利用“听辨错误”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有目的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语言的对错,吸引孩子注意倾听,并加以改正;创设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善于倾听孩子心声,倾听孩子的心声不仅是了解孩子心灵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孩子倾听他人的重要方法。

劳动能力的培养要从家庭开始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家务劳动有利于孩子养成勤劳的作风和培养自身的劳动技能,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在学习上调节大脑疲劳。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当中得到提高,帮助养成孩子独立的性格、独立的人格,让孩子通过获得快乐和幸福。

孩子从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他们就会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该且必须完成一份家务劳动为家庭集体承担一份责任,从而逐步具有家庭责任感。这种家庭责任感便是今后社会责任感的基础。教师要用过多样化的家校沟通把这些信息传达给家长,这里的家长们包括凡事喜欢大包大揽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彻底的变“只要孩子学习好,在家什么家务都不用做”的错误观念。

只有适时让孩子参与适量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拖地、洗碗、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间、洗自己的红领巾、小内衣、种植花草、与家人一起学着买菜等,只有让这些成了孩子们完成学业后的生活常态,孩子们的责任意识才会增强。班上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才会消失;班级清洁时不会扫地、拖地、整理书包柜、书抽的孩子才会更少。教师要通过这些实践劳动,家长们都深深领悟到“体会式”的教育比起“说教式”的教育更有效。唯有让孩子去切身体会经历,孩子在做家务时会体验到家长的不容易,对于父母的付出才会更加理解和珍惜,同时也才会感恩父母、尊重孝顺父母。

让运动成为生命成长的动力

在学校的大课间和体育课上,有部分孩子怕苦怕累,跑步做操懒散,追逐打闹嬉戏渐多,运动时不专注,态度不认真……这样的现状每个班都有。关于运动这块,家校急需形成合力。在和家长沟通交流时,教师要向家长们阐述运动对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小学生正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运动帮助大脑发育,热爱运动的孩子,大脑发展会比不爱运动的孩子好得多,当孩子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分泌一种特殊蛋白,帮助脑神经建立连接。孩子如果能长期坚持运动,这样的连接就会越紧密,孩子就能更加容易地进行自主学习,获得有益信息,有利于阅读,有助于思维的灵活。运动能让孩子学会书本之外的很多重要技能,运动健身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意识和观念层面,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中!

奥运之父顾拜旦曾说:“体育是勇气是乐趣,他能使人的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有研究发现,运动后人的积极情绪会增多,消极情绪会减少,持续三十分钟左右的一次性的身体活动,可改善心境状态,缓解焦虑紧张的情绪,产生一些良好的情绪体验,对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有治疗作用。针对孩子养成终身运动习惯的必要性教师要继续和家长作交流,和体育老师一起,梳理出学生在家可做的运动项目,再教会父母监督、参与的高效方法。

胡秀英:家校合力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好习惯|家庭教育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1年11月刊/栏目:生活教育

编辑 | 张競之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890次推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