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第九讲 作为偏差了的日常之“世界观” |大塚英志《角色小说的制作方法》

第九讲作为偏差了的日常之“世界观”

“世界观”这个词的由来

有世界观这一词语。这是本书这个小说讲座中多次使用过的业界术语。所谓“业界”,是指包含动画、漫画、游戏、青春小说等领域的“业界”,而在诸如文学的“业界”中就不怎么使用“世界观”这个词。在前述的“业界”领域里,我是在麻宮騎亜那里、从创作者口中直接听到这个词语的。当他以另一个名字出版第一部漫画作品时,角川书店搞了个出版纪念派对,在那时我和他稍稍站着聊了一会。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说是出版纪念派对,不过是租了个小餐馆般的地方,麻宮騎亜那时也还是个无名漫画家。那时,到底谈到了什么话题的流向我已经忘了,但他说:“我想作一部世界观更牢靠(もっと世界観のしっかりした)的作品。”确切地说是“更牢靠(しっかり)”还是“更清晰(はっきり)”,我记不清了。但我记得,“世界观”这个稍微让人听不惯的词语,让我感到了一种十分新鲜的惊奇感。它似乎准确\正确地表现了他漫画中的“新颖(新しさ)”

“世界观”这个词语,是经由什么而被我们的“业界”所共有的?确切的事情我不太清楚。在那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寻思好像用的是“设定”这个说法。不过在麻宮騎亜之前,我记得在德间书店帮助编辑《ロマンアルバム》那时候,在跟动画制作者们采访之类的情况下,也已经开始使用「世界观」这样的表达方式。我想,这时大概是八零年代中期。恐怕,「世界观」这个词语一方面从动画业界传入到了漫画;另一方面,将「世界观」本身以书的形式出版的TRPG被引入日本,在此过程中“世界观”这一词语的传播得以根深蒂固。

只是对我来说,「世界观」在另一种意义上跟我算是老相识了。我在大学的时候学习民俗学,现在也在大学教书,“世界观”对我来说是民俗学的术语。更准确地说,“民俗学”是在亲族[亲戚]关系的“民族学”中不时使用的学术术语。例如,“新几内亚的××族的世界观”这样的用法。“世界观”从字面上看是「世界」的「观(看)」方式,这意味着存在着与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同之「世界」的「观(看)」方式。例如,在以阿富汗为战场的不幸战争的报道中,我想我学习到了——伊斯兰社会的人们生活于和日本人[在日本出生、没有太多宗教意识的我们]非常不同的“世界观”里。与此同时,关于美国的“正义”也是被美国好莱坞式的“世界观”所强烈支配的东西,这在第11讲会再次提及。民族学发现,与产生了这门学问的“西欧”有着异同的“世界观”所根植的价值体系,存在于他们[西欧人]相信是“未开化”或“野蛮”的社会之中。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我们自己所生活的社会也只是一个「世界观」。此种「世界观」原本的用法,乍一看可能和你们要写的小说没有任何关系,正因如此,知道此种与动画·漫画业界有所不同的“世界观”在这个世界上不论多少都存在这一事实并不是无用的。

“世界观”是角色之世界的“观看”方式

好了,让我们把话说回来吧。“世界观”是“世界”的“观看”方式,这一点在动画、漫画和角色小说里也没有改变。只是“世界”并不是指新几内亚的XX族的“世界”、而是故事之中的“世界” ,有这一区别。在虚构之中发现“世界”,这样的想法在八零年代的动画与漫画的领域里虽是“新颖”之物,但与此同时在奇幻(ファンタジ)小说与恐怖(ホラ)小说的领域里不如说是古典式的思考方式了、在江户时代的歌舞伎里与我们如今使用的“世界观”有着完全相同意义的“世界”一词被使用着——这件事我已经讲了几次了就不再复读了(比如,请参照一下在角川文库出版的我的《定本物語消費論》这本书开头的论文)。不管咋说,在故事中找不到“世界观”是日本近代这一时代、而且是“文学”这一特殊类型(体裁,ジャンル)里的规矩(決まりごと),与此同时将创作的比重更强力地置于这个“世界观”上面、也可以说是“角色小说”相对于“文学”的另一个特征。呃呃,角色小说的本质在于角色——这个讲座从以前开始就一直如此主张——你可能会这样认为。然而让我再复读一下,“世界观”是“世界”的“观看”方式。作品中的角色如何去“观看”、接受“世界”——这件事在创作角色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在创作“世界观”时最被忽视掉的一点。曾被称为“设定”的东西,被有意地用“世界观”这一称呼替换——这件事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世界观”不得不是读者通过角色的眼睛\目光而“观看”到的“世界”。生活在伊斯兰世界的人们和我们对世界的“观看”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各自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之差异。也就是说,角色的“个性”其实是从:

源于角色的性格与成长,以及其他的个人的特殊性

源于角色所属“世界”的看待事物的价值观

——这两点而得以成立的。

比如,把“孤儿”这一设定给予主人公吧。在此场合下,因为没有父母,主人公背负着黑暗的阴影,或者尽管如此主人公有着开朗的性格——以此形式、从其内侧单纯地创作出角色形象来,这样就可以了吗?如此的角色形象实是平凡——这是另外的问题。话说回来,因为是“孤儿”所以就要不幸或是与此相反的开朗,这样的角色形象是以“孩子与父母一起生活是理所当然的社会”为前提的平庸思考方式。那是因为你们生活着的“现在”的“日本”社会是这样的社会罢了。然而,如果是孩子出生后就被带离父母而由集团养育的社会、或因战争等缘由成为孤儿一事完全不稀奇的社会,以这样的社会为前提的话,“孤儿”这一设定所导出的角色性格就会完全不一样了。不如说与父母在一起也有可能联系于“不幸”或“不自由”。也就是说,通过以什么样(不同)的“世界”为前提、即使角色个人的“设定”相同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性格。

“Sneaker[スニーカー]文库那样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其中大部分都是以架空的“世界”为舞台的。也就是说,是与想成为小说家的各位所生活着的“现在的日本”不同的“世界”。各位的角色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那么当然的,“世界”的“观看”方式(或者说接受方式)也肯定会有所不同。

要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架空的“世界”,具有根植于这个世界的对于事物的看法与行动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反过来讲,想要使角色表现得很真实、就不得不将其放在与架空的“世界”(而非现实的“世界”)之间的关联中来表现。不擅长创作“世界观”,或者不擅长创作“角色”——这样的人是因为忘记了如此这般的“世界观”与“角色”间的关系,只是拼死地思考不同设定(変わった設定)的世界、不同设定的角色,却忘了两者是相互关联着的。

沉入水中的世界

既然如此,那么要如何创作与角色非常契合的“世界观”捏?应该会有很多烦恼,比如是以架空国家的名字开始做就好呢,还是以地图与年表的形式去做梳理好呢?然而,问题不在于“世界观”的梳理方法、而在于“世界观”的思考方法(発想法)。说起来,不管创作了多少个架空的世界、若其是个什么都没有的状态,那么整体地想象“世界”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因此,我曾在学校里教授小说的创作方法之时提出了这样的课题、让学生们以之训练“世界观”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题为“请创作一个与现在的世界有一点点偏差的世界”的课题。

首先请看下面的文字:

世界被淹没了。不,更准确地说,在二十世纪夸耀自身之繁荣的世界的主要都市,几乎都沉入了水底。从六七十年前开始发生的一系列地球物理学上的变动,使地球表面成为一个高温·潮湿的、被水浸入的世界。生物学家凯兰兹加入了联合国派遣的调查部队之一、里格斯上校率领的英国队伍,在调查发生了剧变的动植物之形态的同时,一个接一个地游览了被水浸没的都市们……

其实这是J·G·巴拉德的经典科幻小说《沉没的世界》的文库本书皮内侧所记载的作品介绍。它把这个小说整个的「世界观」紧凑地总结在一块,所以引用了全文。

那么,海平面的水位上升、都市被淹没了,这样的“设定”即使不是巴拉德的小说,大家也应该有看过和读过的记忆。例如在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中,沉入水底的城市被不经意地纳入了故事的风景之中。在第二次冲击中,南极的冰融化了,曾经的东京被淹没了。又比如,小野不由美的《东京异闻》,是以差不多像的“明治时代”为舞台的传奇小说,作品中下町和日本桥一带全部被淹没、东京作为像威尼斯那样的水之都市而被描绘。鹤田谦二先生的短篇里,也有以滨松町一带为舞台,过往的街道被淹没这种设定的系列。这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品。

例如,当试图重新创作这种海平面上升的“世界观”时,在海平面为什么上升、其理由到底是什么这一点上,很多人陷入了(过于)意识的困局。例如《新世纪福音战士》里,虽然说海平面上升是第二次冲击的结果,但实际上应该有个更详细点的“设定”吧!然而,比起编造那样详细的理由、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品里那种“夏季一直持续、接着、曾经的都市沉入水中”的光景。那个光景令人非常印象深刻地感受到,虽然真嗣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比如说有学校、有转校生和眼镜委员长的世界,但同时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相比有某处异质着的世界。因为使徒的到来,十四岁男孩眼中的风景和日常生活,与我们的“现实”和普通的学园漫画中的“世界”有些偏差。这种偏差通过淹没了的都市和永不结束的夏天这种“日常”的描写而真实地传达给观众。

又比如,在小野不由美的小说中,本来就没有提到海平面上升的原因。如果想到了“海平面上升”这一设定的话,故事就会不时走向其解谜和解决。虽然不是海平面上升的故事,但如果是《宇宙战舰大和号》,就会针对“地球被核辐射污染”这一“偏差了的世界”展开“去伊斯坎达尔获取核辐射清除装置”这样的故事。也就是说,故事会变得以探究原因和解决问题为轴心。当然,往这种方向扩展的故事,我完全没有要否定的意思嗷。但是,请你考虑一下,这种事情和创作世界观时的思考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存在于“海平面上升”这般“偏差了的世界”中——构筑这种“世界观”的工作,其结果意味着要想象世界如何因此而改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九讲 作为偏差了的日常之“世界观” |大塚英志《角色小说的制作方法》

共有世界[シェアードワールド]小说

那么,就像上述那样去创作和我们现在的现实有点“偏差了的世界”,是一个人也能做到的“世界观”创作课程,那接下来我会给学生们讲授第二个课程。

那就是拉个10人左右的小组来创作一个“世界观”,而且每个人在这个“世界观”之下写一篇短篇、以此编一册同人志。这是SNE小组的人们经常搞的小说创作的风格吧[译者注:SNE,水野良和安田均成立的同人社团,后来发表了《罗德岛战纪[ロードス島戦記]》,先是用DND规则后来用远程的SNE的TPRG规则重写,引发了奇幻创作热潮]。

像这样,复数的作家共有一个“世界观”,就是共享世界小说的手法,“克苏鲁神话”是有名的例子。虽然可能对一些读者来说,这是不用再介绍的东西,但为慎重起见还是讲一讲吧。

作为“克苏鲁神话”发端的小说家洛夫克拉夫特1890年出生于美国、1937年去世,他是一位恐怖小说作家,纸浆杂志[パルプマガジン]——即使按客套的说法,这也是说不上高级的、读了就扔的小说的杂志——是他所抵达的最好的执笔场所。虽然但是,洛夫克拉夫特的恐怖小说却被他的年轻伙伴们“世界观”化了。

然而,这样的洛夫克拉夫特也有很多通过文学而结识的友人。奥古斯特·德雷斯、弗兰克·贝尔纳普·朗和唐纳德·万德雷,这些当时已经以职业小说家为目标的年轻人们,以既是年上[年纪更大]又是文学前辈的洛夫克拉夫特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小圈子,之后给美国最牛的怪奇小说杂志《诡丽幻谭[weird tales]》投稿了的罗伯特·E·霍华德(德古拉丛书第六卷的作者)以及C·A·史密斯也加入了——就是这样一个亲睦的团体。他们在彼此创造的故事中转用了同伴所构想出的城镇、人物、怪物,或将其扩大,培育了伙伴之间暗地里的娱乐。“克苏鲁神话”,就这样超越了洛夫克拉夫特个人,开始作为他们这样的年轻幻想作家的“共同幻想”而发挥机能。

——荒俣宏編『克苏鲁神話集』

也就是说,他的同伴作家们将洛夫克拉夫特小说中的架空街道与角色出现在自己的小说中,并且再增加新的“设定”与“角色”,这样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世界就成长为许多小说家所共有的“世界观”了。现在它被称作“克苏鲁神话”。栗本薫等日本作家,也以洛夫克拉夫特的“世界观”为基础创作小说。我作为原作的漫画《北神伝綺》中,也有主人公兵頭北神秘密地翻译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这样的迫真设定。

这些共有世界小说,与同人志里的戏仿漫画与小说有点相似,但同人志的多数情况是:仅借用“原作”的角色、去创作与本家不同的版本。然而,洛夫克拉夫特“世界观”的参加者,只是沿用\遵循其“世界观”、并在其中撰写具有整合性\一致性的故事。[译者注:意思是二创同人志以原作角色群为主要对象,而非创造新的;而共享世界小说,虽然偶尔也会借用角色,但主要角色及故事主线都不会按原作来,而是搞新的独立故事]。

学生们的创作例子

嗯哼,学生们创作的是如下这般的世界观。

序章——这里是阳照市。有学校,有市役所,有超市。真的是普通而平凡的街道。然而……啊呀,那是什么东西啊?有一天来到这条街道的台风,就直接驻留在了这条街上了。被台风包围,变得不能外出了的、台风之眼的街道、阳照市。然而,为了改善这个状况而燃起来的,是作为市长的有田先生。这个街道的住民则并不十分关心这个事情。住民们还从一般人之中进行募集,给台风起了个“しのぶ”的名字,真是悠哉悠哉的。接下来要讲述的几个故事,就是这些无忧无虑的人们身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

也就是说,某条街道处在台风之眼之中已经几十年或几百年了,如果从那条街里走出一步就会被暴风豪雨招待一顿好果汁,与邻街的来往也不容易——就是这样一个世界。而且街道上的人们已经完全习惯了“台风之眼”这一环境。

再举个例,(这个世界观之下)某个学生还写出如此这般的小说。

老人今天也坐在院子里看着傍晚繁忙的街道。今天也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就结束了。老人这样想着,抬头望着天空、天空被染成了橙色。

“如果这里有云的话……"

这句话是老人的口头禅。

老人住的房子坐落在一个住宅区,它将小山切割开,从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城镇。当然,现在从这个位置[住房]看不到云。但老人想说的并不是这个意思。这几十年来,老人所希冀的云并没有出现。小的云朵倒可以看到,但老人想看到的云是更大的云,即所谓的积雨云[入道雲]。

老人最后一次看到积雨云,是在一个叫大海的地方。老人那时还很年轻,和朋友们一起冲浪,还处心积虑地到处搭讪。那时候,老人和在沙滩上搭讪到的妹子一起看橙色的积雨云,一起聊天。从那时起,就没见过云,也没见过海——不如说是无法看到。老人并非是眼睛看不见了。而是无法离开这条街道。

并非只有老人,住在这个镇上的每个人都这样。为什么这么讲?是因为这条街道(虽然说是街道,但差不多有市镇那么大)里的台风还呆着、一动不动。

这个奇怪的事件成为了当时的话题,大家想尽办法出去,但都失败了,最后大家都放弃了。来自外面的救援也没有,大家只能努力想办法在这个状况下过着姑且舒适的生活,现在什么担心都没有了。现在那个台风,被大家叫做“しのぶ”这个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不太清楚,但传闻说,当时用了市长的情人的名字。而且,现在的市长似乎是当时的市长与其情妇之间的二代。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的世界,尝试了很多办法,但都失败了。这条街道分为了解外面的世界的人,以及不了解的人。老人当然是前者。

(高森荣一《KAMIKAZE』)

只有在台风之前出生的大人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孩子们并不知晓“外”。虽然如此, ta们仍然憧憬着外边。

“呐,能不能出去到台风外边?”渚讲出了从以前开始大家一直在想的事情。

“不行的吧。不管咋整。”雄助说着,向湖扔了块石头。石头在湖面上跳跃着前进,最终被吞没。

“不也挺好么,搞一下呗?”清二一边闹一边说。

“绝对不可能。”雄助断言道。

“那种事,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可能呢,为什么一定是不可能?”柚子说。敦和达矢停下了丢石头,看了过来。

“那到底怎样才能出去?至今为止这样想的人都失败了,现在只有那个笨蛋市长还在那整活吧?而且,要出去的话,还需要进行认真的审查,确认是否安全之后才能尝试,年龄应该也有限制吧。”

“……”听到这件事,大家都沉默下来。

(中略)

“但是,虽然不能讲马上就弄个狠活,但我觉得不可能没有办法。”打破沉默的是矢达。

“你说的什么意思?”渚有力地问道。

“我觉得现在的大人们和孩子们都已经完全不关心外边的世界了。除了市长和我们。因此,出去到外边的世界的手段,嗯……怎么说呢,在几十年之前,那些技术已经停止了吧,那我们不能将其发展或应用出来么?”

这个故事是关于这个老爷爷与孩子们向外边的世界出发而展开的。除此之外,还有写了“陽照市台風鎮座百年史”的共有小说家和“陽照傘製造販売株式会社社長”的奇妙发明,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插曲被学生们写下、最后制作了一本同人志。除了“有田先生”这个市长,还有几个角色被共有、在各自的作品里登场。

像这样共同地创作一个“世界观”,一点点地把自己的作品与别人的作品联系起来,比起一个人创作世界观且一个人写作小说,是更加容易掌握“世界观”这种思考方式的有效办法。在现实的“世界”里,有很多人居住着,只要有这样的人数就足以展开故事[ドラマ]。共有世界小说也是一样的。因此,利用“克苏鲁神话”或相性良好的动漫游戏的“世界观”来写练习作业,也是有效的练习方法,不过我想,从世界观的创作开始就和身边的朋友一起共同作业会更具实践性。最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创作一个“世界”、并由“大家”共有之,这是十分难得的经验。

继续阅读